教师“致行”主要是通过丰富和提升其教学经验以及相应的技能和技巧,从而形成教师合适的教学习惯结构,所以,教师“致行”的策略也可以看成是教学习惯的调整策略。下面仍将从新手教师和从事科研的教师两个类群进行论述。
有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在工作几年之后,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习惯会发生一些变化:某些不常使用或缺乏适切性的知识,会被教师遗忘;有一些知识因为经常使用,在习惯中得到深化,达到不用思考的自动化程度;大量实践性知识(如不可言说的缄默知识、程序性知识等)进入教师的习惯,进而改变教师的习惯结构。这说明,新手教师的教学习惯确实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培养和调整,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应引起相应的重视。
第一,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培养。新手教师的教学习惯从其接受专业教育的时候就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学实习的机会帮助师范生认识自己行动的运作机制,将某些教学行动置于过程性知识和理性的控制之下,让师范生不断模仿、学习,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感”及相应的教学习惯。
第二,教学过程中的自觉体悟。积极而主动地发展教学习惯要比自然发展快得多,并保证了良好习惯的形成。在教学中,新手教师应认真备课,努力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情境,并试着去解决或适应;上课时,尽量不要回避矛盾和问题,当时解决不了的,应在课后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获得一些认知上的迁移,并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逐渐从有意识的模仿发展到自动化的下意识行为。
第三,寻求反馈信息。教学习惯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丰富而准确的反馈信息便于新手教师快速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例如,可以让有经验的教师听自己的课;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对自己教学时无意识行动的描述;自拍录像并观看等。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新手教师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习惯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发扬或改进。(www.xing528.com)
从事科研的教师和新手教师的“致行”策略有所不同,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教师对自己的科研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科研与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区别,清楚自己科研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努力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以形成自己合理的教学习惯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事行动研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行动研究比较适合第一线的教师,“在这里,行动研究是一种应用性研究,研究者同时也是实践者,他们的目的是将行动作为一种方法去确认自己正在‘做什么’、如何使相关的教学策略做得更好……作为行动研究者,教师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运用到课堂上,运用到教学经验上,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行动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理论,而是直接作用于行动本身,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可以得到一些高水平的经验,这正是良好的教学习惯所需要的。
第二,社会对教师的科研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教师的科研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科研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就其成果的表现形式而言,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是一堂课、一个好的教学活动,或者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不必要拘泥于一纸论文。如果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能真正做到这样区别对待,那教师“致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会极大提高,教师将会热衷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从而使教师的科研真正回归到属于它的轨道上来。当然,这种评价科研成果的思想在具体操作上可能会有一些麻烦,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至少这也是一个可以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