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
新课程内容改革主要针对现行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问题。现行教材的学科体系和内容陈旧,与现代科学水平之间差距甚大,而且缺乏弹性和灵活性。比较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中小学教材,同等阶段往往我国教材的知识点最多。
另外,现行课程内容远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现象十分突出。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学校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学校离真实生活越来越远,渐渐地,人们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学习是发生在学校课堂里的事情,而把原本属于学习的另外一个舞台—生活情境—遗忘掉了。例如,当前中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八多八少”问题,值得关注与深思:1.政治性多了一点,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少了一点;2.统一性、标准化多了一点,个性、多样性少了一点;3.学院气息多了一点,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少了一点;4.官僚气息、中央味多了一点,民间气息、地方味少了一点;5.对崇高追求、牺牲精神的歌颂多了一点,赞美生活的美好、品味世俗生活的乐趣少了一点;6.强调文笔写法(形式)多了一点,对文章情感(内容)的关注少了一点;7.强调阅读能力的训练多了一点,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少了一点;8.对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强调多了一点,对其他评价方法的使用少了一点。
今天,当人们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去解读课程学习时,却越来越感受到源于生活情境的学习的丰富意义。
(二)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是面向学生的课程。源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会使学生获益,远离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会使学生迷茫,基于对真实生活情境问题的解决的学习会使学生成功。
为什么会出现面向学生的课程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世界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教材预先选择的或教师补充的教学内容常常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他们当时的兴趣),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却不能及时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来,于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十分奇怪且有些尴尬的角色:一方面,经常要采用置之不理、转移注意或许空愿的“策略”,压下学生们已经表现出来的探究欲望和热情;另一方面,又要时常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对另一个问题或事物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教师“压下去”和“调起来”的兴趣所指向的内容,就其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而言,本质上并无区别。然而,并没有多少人对此感到奇怪和有什么不合适。
大多数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是这样的。(www.xing528.com)
1.有一个预先制定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和各种课程标准,安排好课程目标、内容、进度,分配好课时。
2.由教材编写专家和教研人员负责设计具体的课程、编写出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只需选择和重组他人设计好的教学活动。现在的有些“教材”乃至把每周、每天、甚至上下午或每节课该做什么都替教师安排好了。
3.设计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目标模式”,把课程计划或当地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学目标层层分解,制定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和周目标。根据这些详尽、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精心设想即将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然后详细写成教学计划(教案)。
4.教师的作用就是严格地执行计划,即根据既定教案,“引导”学生像计划中预想的学习者角色那样,“参与”一番,“活动”一番,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当然,教师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并非绝对一成不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能改变计划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否则,就是“跑题儿”了,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程式化课程和教学模式尽管体现了学校教育“有计划”的特性,但禁锢了教师的创造性,不利于教师及时、灵活地将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违背了十六大提出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新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各科教材加大了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度,力求构筑开放的教材内容体系,提供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发展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带来的有利条件,从而呈现出新颖、即时的特点。例如,小学数学突出数学与实践的关系,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社会实践背景;初中理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新兴科技领域的发展,体现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拓宽视野;历史注意反映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新成果;地理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地理学的使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新教材重视展示教材内容和更广阔的信息资源之间的开放性联系,以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贯通课程内外。例如,语文重视沟通教科书内外、课堂内外与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