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课程构建的智慧实践

中小学课程构建的智慧实践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体现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应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合理设定学科,以保证各学科间合理、均衡的比例。

中小学课程构建的智慧实践

(一)重建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的整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的改革实验区展开,并将以最快速度推进,以尽快改正现行课程教材存在的许多缺点。现行课程教材是1992年编定的,尽管这些教材比前一代课程教材有较大改进,但仍然存在许多弊病,而且与面向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国民的要求相距甚远。从国家课程计划等权威文件来看,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科目过多,周课时总量安排过满,学科之间的比例分配也不尽合理。义务教育阶段,主要西方国家一般设6~8门综合性学科,而我国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小学设9门学科,初中设13门学科。

课程分化过细、彼此孤立甚至隔离这两大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这种课程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导致了各科之间的重复和脱节,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导致了课程门类的膨胀,学科割裂,不利于学习的迁移,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过于强调学科的逻辑顺序,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世界科学普遍联系的本来面目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二是这种课程也不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不容易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和多学科综合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发展,因而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

近十年来的课程教材体系先后进行过几次修订,特别是2000年初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做了调整,但是这种修订和调整只是各学科知识量的增减,没有本质的变化。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从课程的整体性入手,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建立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的整体育人效果。

(二)体现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应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合理设定学科,以保证各学科间合理、均衡的比例。基于此,新课程应合理确定各学科的课时比例,注意各学科的知识渗透,处理好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的关系,使学科知识尽量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学科教材编写中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编写具有地区特色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体现其选择性。

新一轮课程教材要删减现行课程教材中落后、过时的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成果,进一步降低必修课程学习内容总量(减少知识点,尤其是删去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用处不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学生难以接受的、过于艰深和理论性过强的学习内容),以克服上一轮课程教材内容多、负担重的弊端。例如,历史科的知识点应大力删减,降低知识点总量,尽量粗一点,向学生呈现一个框架性的历史线索。(www.xing528.com)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要在限制必修课课时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或某个兴趣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和钻研,使“扬长”教育在其中得到体现,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三)开设综合课,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将原来一些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性课程,例如,把小学、初中的音乐和美术课合为艺术课,初中开设艺术、科学等综合性课程。此次课程改革在整合单科性课程的同时,还专门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如,小学和初、高中都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综合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通过解决真实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还由于将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机地整合为一体,避免了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割裂,提炼了教学内容,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减轻由日益庞杂零碎的教学内容带来的沉重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果。

小学、初中的综合实践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将取代现行的活动课,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开设综合实践课的目的是增强学校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基础教育的教学主要以分科为主,今后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力求减少课程门类,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自学及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改革现有的分科课程,加强其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壁垒,强调各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此外,在高中保留分科教学为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设立综合性选修课,倡导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多样化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