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课程发展主要因素及影响

中小学课程发展主要因素及影响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影响课程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社会需求与条件、学生心理结构以及课程理论则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恩格斯建立的按物质运动形式的区别及其固有次序来进行科学分类的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些国家确定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可以说,社会需求和条件是影响课程的决定性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儿童中心主义”课程体系有其不足的一面,但它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的重视,却体现了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课程发展主要因素及影响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学校课程都是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在影响课程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社会需求与条件、学生心理结构以及课程理论则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知识

知识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通过对前人积累的历史经验的继承和亲身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认识的总和。课程总是从这些认识综合中根据一定标准精选出来的,因此,课程的内容一般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精华,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影响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

2.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

3.自然科学不断产生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成等都有强烈的影响。

知识总是以一定的体系而存在的,任何知识体系都是人类认识客观现实的结果。但由于受不同哲学观点的影响,对具体现实采用了不同的抽象方法,便产生了不同的知识分类方法,形成了不同的知识体系。这种不同,直接影响到课程门类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

在古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的整体性认识阶段,对物质结构还未能做出精细化的分析与研究,这时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严格的分类,在课程安排上也就表现出了综合性的特点。到了近代社会,当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单一的科学向分门别类的专门科学发展,这时科学自身的发展已进入了以分化为主导的阶段,人们的思维也进入了以分析方法为主导的阶段,于是课程也相应地具有了这种特点。人们开始分门别类地对世界进行研究,在对各种事实与经验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门类的科学,形成了一定的科学体系。这就为学校教育设置不同门类的学科、分门别类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恩格斯建立的按物质运动形式的区别及其固有次序来进行科学分类的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些国家确定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按照这种分类标准,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当然,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法并不是人类对科学知识的终极认识。20世纪以来,随着新知识、新学科的出现,科学本身的结构体系也因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分类的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出现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边缘科学的分类,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科学门类—横断科学,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分类方法的这些变化必将对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与课程的设置产生重要影响。(www.xing528.com)

(二)社会需求与条件

社会需求与条件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教育方针和具体学校的培养目标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人们从知识宝库中进行什么样的选择,从而制定自己特有的课程。可以说,社会需求和条件是影响课程的决定性因素。一定社会的需求和条件取决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自然是不一样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反映在课程上就有内容繁简、学科多寡、难度高低等方面的不同。综观学校课程的发展,为什么会从少到多、从人文学科到自然学科教学内容日益增多,这正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门类向综合门类发展的反映。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文盲型”的劳动者就可以适应生产的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小学文化程度基本上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到了20世纪,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者的学历要求,已由初中提高到中等教育程度。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当前科技革命的发展特点和新趋势,有些国家还要求普及高等教育,实现高学历社会。由此来看,学校课程的发展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在现代社会,从一个国家的教学内容即可以看出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教育只有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要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因此,课程的设置还受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对于这一点,古代的课程编订者大多没有多少认识,因而在课程的编写过程中很少注意这一因素,只有少数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我国古代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为代表的童蒙教材,就考虑到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因而颇受欢迎,并被广为传颂。自17世纪始,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儿童问题引起了西方近代教育家的高度重视。不少教材的编写都注意到了儿童心理特点的问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编写的《世界图解》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它体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点,很适合于儿童学习,并因此而成为欧洲流行一时的童蒙教材,影响广泛。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出发,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后来,杜威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儿童中心主义”,即完全由儿童的兴趣和动机来决定课程的设置,使教材与课程的编写走上了歧途。历史证明,这种做法是失败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儿童中心主义”课程体系有其不足的一面,但它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的重视,却体现了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现代学校课程的设置理应关注和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四)课程论

课程论是研究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理论。一定的课程论观点是选择和组织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方式都是由课程论直接决定的。由于课程论观点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程实践,换言之,课程的实践是直接由相应的课程论观点决定的。应当说,前述诸多客观因素,如知识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以及社会条件与需要等对课程的影响,都是通过一定的课程论思想的折射而实现的;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增删、改造,也是以一定的课程论为指导进行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课程论的研究与探索。在这方面,西方国家起步较早,我们国家做得还不够。我国几十年来课程实践的教训之一,就是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课程论对课程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因而课程的制定和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验论倾向,实践上常常陷入盲目状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后认真研究并加以改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