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空碎片探测加强:太空安全问题研究成果

太空碎片探测加强:太空安全问题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并完善太空态势感知能力,成为监测太空碎片、避免发生“太空交通事故”的当务之急。传统的太空碎片探测多采用地基光学望远镜、雷达探测器、电磁篱笆探测器组成的太空碎片监视网,对之进行探测和跟踪。天基太空碎片探测监视系统是未来发展方向。图6-1 太空碎片探测系统分类一、地基太空碎片探测美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地基太空目标监视与跟踪系统。

太空碎片探测加强:太空安全问题研究成果

太空碎片的监视、跟踪,是做好太空碎片数据库、避免太空碎片撞击航天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关键性工作。这一点就是太空界广为熟知的太空态势感知。建立并完善太空态势感知能力,成为监测太空碎片、避免发生“太空交通事故”的当务之急。

太空碎片探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重要太空目标进行精确探测和跟踪,确定其尺寸、形状和轨道参数等重要目标特性;对目标特性数据进行归类和分发。这里的太空目标主要指卫星,包括有源和无源卫星,同时也包括各种太空碎片。原本太空态势感知是用来侦察敌方的导弹和卫星的,是军用系统。但是这个系统现在越来越具有民事性质:监测、跟踪太空碎片。目前最先进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还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监视敌方导弹进攻及侦察卫星而建造的地基、天基跟踪系统。在两大系统中共有50多部雷达及各种光学和光电探测器,每天平均进行15万次观测,以保持对约2万个太空物体的跟踪。它们能探测到低轨道上10厘米大小和地球同步轨道上1米大小的碎片[1]

太空碎片探测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系统,即地基太空碎片探测系统和天基太空碎片探测系统。两大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个系统,具体见下图6-1。

传统的太空碎片探测多采用地基光学望远镜(光电手段)、雷达探测器、电磁篱笆探测器(无线电手段)组成的太空碎片监视网,对之进行探测和跟踪。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技术成熟、投资成本低,能够对太空碎片进行有效搜索和跟踪,但易受气象、地理位置和时间限制。为了提高太空碎片监视能力,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都开展了建立天基探测监视系统。天基太空探测系统的优点是不受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限制,探测效果好,但造价高,星上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功率也无法和地基监视系统相比。天基太空碎片探测监视系统是未来发展方向。

图6-1 太空碎片探测系统分类

一、地基太空碎片探测

美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地基太空目标监视与跟踪系统。美国对太空目标的监视与跟踪主要是由“太空探测和跟踪系统”(SPADATS)来完成。此外,还采用了导弹核打击预警系统、国防部的航天测控系统、美国和其他国家民用科研机构的无线电技术综合设施等。“太空探测和跟踪系统”包括空军的“太空跟踪”(SPACTRACK)系统和海军的“太空监视(SPASUR)系统。“太空跟踪”系统的用途是监视航天目标被送入轨道和在轨配置的过程,它包括6个雷达站和4个光学电子台站,对位于地球同步轨道和大椭圆轨道上的航天目标实施观测。“太空监视”系统的目的是在新的航天器通过狭窄的垂直屏障波束时,发现它们并预先测定其轨道参数。这个狭窄的垂直屏障波束是由部署在美国领土上的9个雷达站(3个用于发射、6个用于接收)形成的。组成美国太空监视网的各种探测器,依据其性质和隶属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3大类。第1类属于美国国防部,专门用于太空监视的探测器,称为“专用空间探测器”,主要包括贝克·纳恩相机和“地基光电深空太空监视系统”(GEODSS)等光电探测器、“海军太空监视”(NAVSPASUR)系统和AN/FPS-85相控阵雷达等雷达探测器;第2类属于美国国防部,主要任务不是用于太空监视,但可以用来担负太空监视任务的探测器,如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和情报收集雷达等,称为“兼用空间探测器”;第3类属于其他机构,主要任务不是太空监视,但有可以用于太空监视的探测器,在其不执行主要任务时,能用来提供太空监视数据,如靶场雷达和用于科学研究的光电探测器等,称为“可用太空探测器”。美国的这3大类探测器共同组成了一个遍布全球的太空目标监视网[2]

为了监视与跟踪宇宙空间环境,俄罗斯在其武装力量中也建立了“宇宙空间监视系统”,其中包括宇宙空间监视中心。“宇宙空间监视系统”不间断地搜索宇宙空间,发现和跟踪各种军用航天器,测定卫星的轨道参数,并通过宇宙空间监视中心向俄罗斯武装力量各军种、军区发送原始信息通报(包括卫星类型、编号与国籍,通报卫星第1圈的轨道参数以及由于摄动引起的每圈轨道的参数变化等),供实施空间攻防对抗使用。俄罗斯在利用光电望远镜进行空间目标监视方面水平很高,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天窗”系统是俄罗斯航天部队典型的有源地面光电空间监视跟踪系统,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山区中,属于俄罗斯战略预警系统不可缺少的辅助支援手段。这种地基预警系统跟天基预警系统相比虽然小型、廉价,但能有效填补深空监视网的空白。该系统装备10台光学望远镜,每台重达36吨,一般仅在晚上工作。每架望远镜根据所观察目标的高度来校正“目力”,短距望远镜跟踪200~1000千米高度的军事目标,远距望远镜能使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上的“间谍”原形毕露。“天窗”同时也监视太空垃圾,如空间试验站、火箭推进器的残骸,以及从火箭外壳剥落的一些油漆碎片。总之,透过“天窗”能观测到经过俄罗斯上空的所有人造卫星,光学望远镜会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汇集到中央控制计算机里。计算机能自动剔除无用信息,只把捕获的人造航天器的信号储存起来,然后计算出航天器准确的坐标和轨迹,确定它的功能,再将数据和图形发至航天部队司令部[3]

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如欧空局也开始发展此类系统。一般来说,地基太空碎片探测分为机械跟踪雷达、相控阵雷达、电磁篱笆(无线电手段)和光学望远镜(光电手段)。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这就是雷达的工作原理。

机械跟踪雷达,只有当太空碎片出现在天线指向视场内时才能被探测到,搜索和发现新太空碎片较弱,主要用于太空碎片的跟踪成像、定轨。相控阵雷达有相当密集的天线阵列,在传统雷达天线面的面积上目前可安装一千多到两千多个相控阵天线,任何一个天线都可收发雷达波,而相邻的数个天线即具有一个雷达的功能。整个雷达可同时对许多目标或区域进行扫描或追踪,具有多个雷达的功能。因此,此类雷达可以同时探测不同方向上的许多太空碎片,是搜索、发现跟踪太空碎片的主要设备。

地基雷达按天线配置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单基(收发合置)雷达和双基(收发分置)雷达,工作模式分为跟踪、凝视(波束驻留)和混合(凝视—跟踪)。地基雷达探测可获得太空碎片特征信息,包括:“轨道要素,描述碎片质心绕地球运行特征信息;姿态,描述碎片绕质心运行特征信息;体积、形状、质量和材质;弹道系数,描述碎片轨道半长轴衰减速率特征信息。”[4]

目前,国外的地基雷达探测能力比较先进,具备探测1000千米以下轨道高度区域内尺寸1厘米以上太空碎片的能力,见下表6-1。

表6-1 国外主要地基探测雷达性能及参数

资料来源:王海福等,《空间碎片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Haystack及其辅助雷达HAX(Haystack Auxiliary),是美国获取近地轨道区域内1—30厘米太空碎片数据的主要探测手段。Haystack雷达位于麻省来克星敦,由麻省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管理,于1990年投入使用,可以探测1000千米处尺寸为10毫米的碎片; HAX工作频率为16.7GHz,使用12米口径天线,为Haystack辅助雷达。

Gobra Dane相控阵雷达,位于阿拉斯加,是一个大型地基太空监视雷达,覆盖范围从勘察加到白令海峡,监视距离可达45000千米,其主要任务是搜索、跟踪外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也可以搜索和跟踪极轨和近极轨卫星。该雷达具有探测近地轨道区域尺寸5厘米以上太空碎片的能力,是NASA编目碎片的大功臣。

北佛罗里达州Eglin空军基地的AN/ FPS85相控阵雷达,建于1962年10月,主要探测太空物体。1975年后,该雷达用途转变为跟踪潜射弹道导弹,探测太空物体是其“副业”,1987年1月,其“主业”又转变为太空物体。该雷达探测范围达到约35400千米,它每天可探测10000个太空碎片,可以同时跟踪200个5厘米的近地目标,探测距离最远可达地球同步轨道,可探测篮球大小的物体。该雷达探测结果与已编目的卫星数据相当吻合,即探测精度非常高。该雷达提供了38%的近地轨道编目数据[5]

美国海军太空监测系统NAVSPASUR (Naval Space Command Surveillance,NSSS) 由3台发射机和6台接收机组成,系统在2004年移交空军航天司令部后称为空军太空监视系统(Air Force Space Surveillance System,AFSSS)。该系统垂直向上发射连续波束,形成扇形太空篱笆(Space Fence)。太空篱笆本质上是一种多基地雷达系统,多个发射站的大张角发射波束在某一方向上形成一道大范围空域监视屏,多组接收站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利用目标的多次连续过屏进行多圈数据关联、定轨。该系统的相控阵天线沿垂直于北纬33度纬线方向排列,在30000千米高度可探测10厘米的物体。它能探测到编目空间碎片的75%,其中有大约150个物体是其他探测设备探测不到的。电子篱笆探测卫星解体和机动变轨特别有效,10年间有48次解体事件首先被电子篱笆探测到[6]。现在,美国空军不惜花费35亿美元升级该系统,旨在将众多地面雷达组成系统,打造一个能发现和监测地球轨道上潜在危险的系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降低航天器与太空碎片撞击的概率(二期则负责预防潜在的太空袭击)。系统一期将于2015年投入使用,任何太空设施在穿越这道看不见的墙时,都能轻易被接收器察觉。高频射线还有助于在近地轨道发现微型卫星和体积很小的碎片。下表6-2是美国现有的地基太空探测系统。

表6-2 美国地基太空探测系统

资料来源:杨朋翠等,“空间碎片地基雷达探测综述”,《天文研究与技术》2007年第4期,以及相关网站。

德国的TIRA雷达(Tracking&Imaging Radar),即跟踪成像雷达,是德国应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探测太空碎片的设备,是单基机械跟踪雷达,能够探测到1000千米高空2厘米大小的太空物体。

法国的GRAVES电磁篱笆,是法国航天研究院从1992年开始研制的,第一期产品于2005年交付使用。GRAVES采用连续波相控阵发射,工作频率为143MHz,发射天线由4个面板组成,接收采用数字波束成型技术,接收天线阵由100个天线组成。GRAVES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开放置,相距约380km。该系统主要是探测1000千米高度以上的卫星,任何卫星从发射到被探测延迟时间不超过24小时,满足快速探测新发现的卫星、机动变轨和解体产生的空间碎片的要求。卫星一次通过电磁篱笆,即被定轨。这一点优于美国的太空篱笆。据法国估计,一台GRAVES的探测能力相当于4台Eglin相控阵雷达。

独联体拥有强大的地基雷达太空碎片探测能力,因为其设施布点的限制,主要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领土上,见下表6-3,其太空碎片探测能力不如美国。

表6-3 独联体地基雷达太空探测设备

资料来源:杨朋翠等,“空间碎片地基雷达探测综述”,《天文研究与技术》2007年第4期。

地基光电望远镜探测设备,是望远镜与光电探测器的集成设备(见表6-4)。与所有的望远镜一样,光电望远镜不具备全天候的探测的能力,这是光电望远镜不如雷达探测器的劣势,这是因为太空碎片本身不发光。太空碎片被光电望远镜探测到,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碎片:太空碎片被太阳光照射;二、背景:望远镜视场内的天空背景是暗的;三、目视条件:太空碎片处于望远镜的观测范围内且不被遮挡。这三个条件决定了光电望远镜的工作时段,即晨昏时段或夜晚。一块碎片在运行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内3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就不能被望远镜观测到,则这段时间成为“不可见期”。对于近地轨道的太空碎片的探测时段为日出或日落后的1—2个小时内(晨昏时段),对于高地轨道的太空碎片而言,由于受到太阳照射,亮度很高,整个夜间都有可能被探测到。因此,与地基雷达相比,光电望远镜更适合探测中地轨道以上的太空碎片。一般来说,光电望远镜的孔径越大,对太空碎片探测的能力也就越大:同样距离上,孔径大的望远镜能够观测到更小的碎片。

表6-4 国外光电望远镜太空探测能力

资料来源:王海福等,《空间碎片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IADC Observation Campaigns,43rd Session of UNCOPUOSS&TSC. http://www.oosa.unvienna.org/pdf/pres/stsc2006/tech-10.pdf.

光电望远镜每一次测量得到的仅仅是某一时刻太空碎片的方位,既没有距离,也没有速度的信息,所以一次短暂的测量不能完全确定太空碎片的位置。只有通过多次获得信息,或有较长弧段的信息后,人们才能较好地确定它的轨道。同时因为望远镜的视场[7]比较小,通常只有几度(甚至更小),所以单台望远镜的搜索发现新碎片的能力较弱,也不具备多目标探测能力。如果将大量望远镜集中在一起,形成大视场的“望远镜阵”,这样可以扩展望远镜的搜索和发现能力,但仍然无法突破大气条件不可见期等光学探测的限制。这是光电望远镜的短板。

二、天基太空碎片探测

天基太空碎片探测,就是利用天基平台(即各种航天器)的探测设备,对太空碎片进行探测的方法。从探测方式来看,主要有3种探测方法,即航天器表面采样分析、天基直接探测和天基遥感探测。前者属于被动式的探测,后两者称为主动式的探测[8]。(www.xing528.com)

天基被动式探测主要是获取毫米级以下的尺寸太空碎片和微流星体信息。利用长期暴露在太空环境下的航天器表面被太空碎片撞击的痕迹及其留下的物质,通过化学分析,结合地面的模拟实验,以此推断和获取微小太空碎片的尺寸、速度等信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国际组织通过航天器暴露表面及试验样品回收分析,获取了大量了有关微小太空碎片的情况。NASA利用太阳峰年飞行任务(Solar Maximum Mission,SMM)、太空运输系统舷窗(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s,STS)、长期暴轨装置(Long Duration Exposure Facility,LDEF)、航天飞机轨道舱(Space Shuttle Orbiter,SSO),欧洲利用可回收平台(European Retrievable Carrier,EURECA),日本使用太空飞行平台(Space Flyer Unit,SFU),俄罗斯动用“礼炮”与“和平”号空间站,来获取有关太空碎片的情况。

美国的长期暴露设施上有3万多个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撞击坑,其中有5000个尺寸大于0.5毫米。最大的坑直径有5毫米,可能是被一个1毫米大小的微粒撞击的。欧洲的可回收平台卫星表面有一个直径为6.4毫米的最大的撞击坑。这些信息是今后发展航天器材料的主要依据。

此种被动式的天基探测只适合于600千米以下的亚毫米太空碎片的探测。尤其在800~1000千米碎片最稠密的低地球轨道以及静止轨道上空,亚毫米碎片的数量信息无从得到。为了获得这两个轨道高度上亚毫米太空碎片的信息,必须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探测,即采用太空碎片直接探测和天基遥感探测。

天基太空碎片直接探测,是利用在太空飞行器上搭载探测仪器,通过这些仪器记录太空碎片及星际尘埃的撞击效果,从而收集太空碎片信息(质量、速度、化学成分等)的探测方法。为了能有效地监测出太空碎片的尺寸及其成分,天基直接探测往往需要对各种探测材料进行地面高速撞击试验,用以积累大量的科学样本,验证被撞击程度和撞击微粒尺寸之间的对应关系。国际上很早就开展太空碎片直接探测的研究。如,1996年欧空局将碎片和尘埃探测器送入静止轨道。

天基遥感探测的探测设备包括光学望远镜、微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等,其探测平台包括卫星、飞船和空间站。由于天基遥感探测是在太空中进行太空目标的观测,其探测器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较近,而且探测过程不会受到大气的影响,因此对太空物体的观测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可用于中小尺寸的太空碎片的探测。

太空光学望远镜是搭载于天基平台上的电子望远镜,其优势是探测视场大,观测能力与目标距离平方成反比,具有很高的探测分辨率,且不受大气的影响,其“七寸”在于,观测过程受到观测平台位置和观测时间段的限制,因而观测效率低。加拿大发展近地太空监视系统(Near Earth Space Surveillance,NESS)就是利用太空光学望远镜来对太空物体进行探测。

天基激光雷达探测,就是利用激光技术实现太空碎片探测。它以激光器作为辐射源,将雷达的工作波段扩展到光波范围,具有定位精度高、探测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强的特点,而且能耗也小,是太空物体探测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激光技术还不成熟,在天基探测中也仅用于近距离太空目标的探测。

天基微波雷达探测,就是利用搭载在航天器上的传统意义上的雷达对太空碎片进行探测。由于不受地球大气的影响,天基微波雷达能够探测到距离较远、尺度较小的太空目标,尤其合适探测中小尺度的危险碎片。微波雷达是当前天基雷达研究的重点,被广泛用于太空目标的监视和太空碎片的探测过程。这种雷达可以采用专用的探测卫星或搭载在其他卫星、航天器上,或者采用小卫星组网等方式,将搭载了雷达的航天器发射到需要探测的轨道上,实现对太空碎片的探测。目前国际上对太空碎片实行天基观测的雷达有: 美国在国际空间站上搭载的用于监视轨道碎片的雷达、法国空间局小卫星群上的微波雷达、俄罗斯的毫米波相控阵雷达,以及加拿大的观测太空碎片的雷达[9]

天基太空碎片探测能力仍以美国的实力最强大,其中包括部署在低地球轨道上的天基太空监视系统( space-based space surveillance,SBSS) 和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轨道深空成像系统(orbitdeep space imager,ODSI)、中段空间实验(midcourse space experiment,MSX)。此外,天基红外预警系统( space-basedinfrared system,SBIRS) 也是美国正在研制的探测与跟踪导弹发射的新一代卫星监视网(见表6-5)。

表6-5 美国SBSS、MSX、ODSI和SBIRS基本信息表

资料来源:王杰娟等,“国外天基空间目标监视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苏宪程,“美国空间态势感知发展分析”,《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SBSS是2002年空军提出来的,取代1998年失效的MSX。SBSS的发展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Block10的目标是发射一颗卫星用于替代2008年就彻底失效的MSX卫星,这也就是2010年9月发射的SBSS卫星,它是完整星座全功能卫星的先导星被称为探路者(Pathfinder)。随后Block20阶段将发射4颗卫星,形成全功能的完整星座,具备全天候的完善天空监视能力。

首颗“天基太空监视”卫星(SBSSBlock10)于2010年9月26日由“米诺陶”-4(Minotaur IV)火箭发射升空,定轨于63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卫星设计寿命7年。SBSS卫星的太空可见光传感器(SBV)口径为30厘米,比前辈MSX卫星的传感器15厘米的口径大一倍,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其成像设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成像能力,240万像素比MSX卫星上不到20万像素高得多,星上载荷的电子器件噪声也非常低,降低了对探测能力的干扰。SBSS系统还提供了更高的定轨精度,目前陆基雷达对近地轨道太空目标定轨误差高达数百米,同步静止轨道的误差更大,而SBSS卫星对近地轨道空间目标定轨误差约10米,高轨道空间目标定轨误差500米左右,这对于规避轨道碎片和太空作战都提供了更大的帮助。此外SBSS还具备更大的占空比,MSX卫星只具有每天8小时的占空比,而SBSS实现了每天24小时的全时段工作能力,波音公司透露SBSS首颗卫星每天能收集大约40万条卫星信息。SBSS的关键是提供了全时段和全天候的太空监视能力,尤其是对深空目标的监视能力有极大加强,这使得美国将具备及时探测跟踪几乎任何太空目标尤其是敌方威胁的能力。正式建成后4颗Block20卫星和刚发射的Block10探路者卫星可以保证任意时刻都有1颗卫星能完整的观测到整个地球同步轨道(GEO)物体[10]

美国的其他天基太空监视系统正在发展之中,尽管落后预期,但是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美国天基红外系统(SBIRS)首个高椭圆轨道(HEO-1)有效载荷及地面系统,已经在2008年12月通过了美国战略司令部(USSTRATCOM)的运行鉴定;2009年7月,美国空军接收了第二颗天基红外系统(SBIRS)高椭圆轨道(HEO-2)载荷;2009年1月,美国天基红外系统(SBIRS)首颗地球同步轨道(GEO-1)卫星已经步入重要试验阶段,2010年10月6日,美国空军的第二颗地球同步天基红外系统(SBIRS)卫星GEO-2,在桑尼维尔的开发场所成功完成了两个仪器板向航天器核心模块上的集成。

总体来说,世界上部分国家拥有一定的太空碎片探测能力,见太空监视能力表6-6。除了美国具有强大的探测能力外,俄罗斯、欧洲国家、中国、日本等国也建立了、正在建设新太空碎片探测能力。俄罗斯也致力于太空监视系统(Space Surveillance System,SSS)建设。法国和德国、英国也在使用太空监视能力探测太空碎片。欧空局运作着自己的鉴定太空物体的数据库与信息系统(Databas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haracterizing Objects in Space,DISCOS),该系统也输入来自美国编目的信息、德国的跟踪成像雷达和欧空局太空碎片望远镜(Space Debris Telescope,坐落西班牙的Tenerife)的信息。欧空局的太空碎片望远镜集中观察GEO轨道上的物体,能探测在此高度的15厘米的物体。其探测物体的75%并不在美国编目数据库中,可见其GEO探测能力之强大。还有三个光学望远镜也致力于GEO轨道上空的物体的探测。截至2009年,欧空局的DISCOS对33500个物体进行描述,涵盖740万条记录[11]

自从2009年2月美俄卫星相撞以来,欧空局表示在未来数年内启动一个轨道太空碎片监控系统,建立自己的太空监控网络,对太空垃圾进行严密监督,该计划旨在未来2—3年内提供“预报”服务。研究的关键领域是测量、碎片环境表征、环境建模,以及预报(包括轨道预报方面)、对在轨和再入大气任务段的风险分析等等。研究人员一直在测试有关设施,包括位于德国西部的一个雷达和一个百米射电望远镜,以及位于芬兰、挪威和瑞典的一个雷达站网络。通过这些设施,能探测到直径1厘米的目标,并跟踪4厘米以内的目标。

自从1995年加入机构间太空碎片协调委员会(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IADC)以来,中国也开始建立相关设备,跟踪并编目太空碎片。2003年,中国宣布建立光学望远镜对太空碎片进行探测,2005年,中国科学研究院在紫金山天文台建立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为中国的太空资产提供碎片预警。为支持这个正在发展的太空项目,中国组建了跟踪、遥测和指控系统,包括设在中国本土的6个地基站、4艘远望测量船等。根据国外报道,中国建立了雷达系统,可监视太空物体。

表6-6 太空监视能力表(2009)

资料来源:Space Security2010,p.52.

[1] 李颖、张占月、方秀花:“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发展现状及展望”,《国际太空》2004年第6期。

[2] 李颖等:“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发展现状及展望”,载《国际太空》2004年第6期;王国强等:“地基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 李颖等:“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发展现状及展望”,载《国际太空》2004年第6期;王国强等:“地基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 王海福等:《空间碎片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6页。

[5] Eglin(U). http://www. fas.org/spp/military/program/nssrm/initiatives/eglin.htm;AN/FPS-85Spacetrack Radar.http://www.globalsecurity.org/space/systems/an-fps-85.htm.

[6] 杨朋翠等:“空间碎片地基雷达探测综述”,载《天文研究与技术》2007年第4期。

[7] 视场(Field of view)也称视界、视野,是指望远镜所能看到的天空范围。视场越大,观测的范围就越宽广。

[8] 参见王海福等:《空间碎片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4页。但也有人认为前两者是被动式的探测方式,只有后者才是主动式的探测方式。祁先锋:“空间碎片观测综述”,《中国航天》2005年第7期。

[9] 王海福等:《空间碎片导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祁先锋:“空间碎片观测综述”,《中国航天》2005年第7期。

[10] 以上内容参见“美国太空监视卫星——夺取外层空间制高点”,163军情观察室,第075期,http://war.news.163.com/10/1013/16/6IT0KB9700014J0G.html。

[11] Space Security2010,p.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