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腔丝路文化揭秘-秦腔与丝路文化

秦腔丝路文化揭秘-秦腔与丝路文化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夫妇合葬墓的葬俗,正是粟特文化深受汉地文化影响的结果。因为,夫妇合葬的墓葬形制在中亚地区迄今并未发现。关于该墓墓主人的人种信息,曾推测墓主人为契丹或西夏种群。但进一步通过墓主人头发D NA检测结果后,证实墓主明显具有西亚人种特征,因而排除契丹、西夏一类的推测。

秦腔丝路文化揭秘-秦腔与丝路文化

综合有关此次韩城宋墓发掘的新闻报道及部分研究文章,关于该墓墓主人异族身份(人种种属)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葬式:“墓室内靠西壁有石床,长1。95米,宽1。13米,高35厘米,石床至墓(室)顶1。65米。石床上置木榻,而不用棺材。”

很显然,这与汉地葬式极不相同。榻式葬具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基本都与丝绸之路上来自西域胡人联系紧密,尤其是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群,他们在中国古籍中被通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或者“胡”,这些入华粟特人在逐步融入中原文化过程中,一步步接受汉地文化包括葬俗,因而在其墓葬形制上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既保持本民族特征,又具有汉文化深刻影响。这种榻式葬具,又被称为“石棺床”。

关于粟特胡人墓葬的葬具形制,依据出土资料,形制多样,虽有争议但还是以围屏式的榻床居多,有的作围屏石榻状,有的则和北魏以来的石棺床相似,不一而足。荣新江先生以现有出土的葬具图像资料,姑且笼统定其名为石棺床。只不过,韩城宋墓由于其平民性质和时代特征(如宋代实行“非官不志”,即非官员不允立墓志等),形制与石棺床接近,仅仅是材料为砖砌而成,在砖质榻座上布置有木质围栏而已。

北周安伽墓石棺床

(二)夫妇合葬及两人体质特征:据陈海涛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在唐代,夫妻合葬之风盛行,墓志在记录夫妻合葬之时,往往要称之为‘礼也’,即被认为这是符合周礼,现存大部分志文都证实了这一事实。唐代入华粟特人必然也受到了这一影响,这在入华粟特人的墓志中也多有反映。”也就是说,夫妇合葬墓的葬俗,正是粟特文化深受汉地文化影响的结果。因为,夫妇合葬的墓葬形制在中亚地区迄今并未发现。(www.xing528.com)

山西太原虞弘墓石棺床

我们知道,葬俗是一个民族最底层的文化现象之一,其影响力虽然会随时代发生某种变化,但最主要的特征则保持稳定,因此入华粟特人群在唐代墓葬中所反映的这一特征,必然会保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考古学上,墓葬形制几乎就是考察不同民族之间、种群之间差异的主要尺度之一。韩城宋墓,或许正是这个现象的反映。“M218为夫妇合葬墓,墓主未用棺而直接置于砖榻上,出土时盖有粗纤维的毯子,身着衣物和骨骼已完全腐朽,但仍能分辨出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北。男性居东,骨架长1。80米;女性居西,骨架长1。65米。两者头发尚存,均为棕红色,目前已送交检测。”后经检测,“两人均为黄色发髻,这究竟是属于当时西亚人种,还是由于埋葬时间长而发生变化待考。不过,女墓主鞋长18厘米,前方向上卷,可见不裹脚,为非汉族说增添了旁证。两人均身穿粗纤维织物,并且墓内没有其他随葬品,也都与汉族习俗不符”。“值得注意的是,女墓主双脚骨骼经韩城矿务局附属医院骨科医生现场鉴定,未发现有遭受外力压迫的迹象,换言之,绝无裹脚,这对于研究宋代民俗当有重要价值”。

关于该墓墓主人的人种信息,曾推测墓主人为契丹西夏种群。但进一步通过墓主人头发D NA检测结果后,证实墓主明显具有西亚人种特征,因而排除契丹、西夏一类的推测。总之,该墓给人第一印象,即具有明显非汉族特征。

(三)手中握钱:经初步清理后发现,女墓主双手均握有钱币,其右手为两枚唐代“开元通宝”;左手握有三枚北宋真宗(1068—1077)时期的“熙宁元宝”(笔者综合本次考古发掘有关资料)。

手中握钱,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无论在判定该墓葬的年代下限,或者考察墓主人所属的种群丧葬礼俗上都极有价值,详见后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