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腔皮影班社组织结构来看,与陕西大多数皮影戏班构成一致,戏班由五人组成,俗称“五人忙”。即前手、签手、后槽、板胡手、坐档,其余名称虽有差别,但实际职能都是一样。其中“前手”,也有写作“前声”的,即主唱者,也叫“说戏的”“盯本的”,老腔艺人素有“隔帘说书”的说法来证实其起源之早。礼泉、乾县等地流传的弦板腔皮影,前手和拦门由一人兼任,也就是既挑又唱,实实在在是古时说书人的角色。
与此相应的,西府千阳皮影也流传有“皮影戏是孔圣人隔帘说书流传下来的”说法。西府岐山另一位秦腔班皮影艺人王云飞也作如是说:
孔子周游列国,教化于民,但长得丑,走到哪里都把人家吓跑了。于是弟子子路等人弄了个车子,用布围住,孔子便在里面隔帘说书。可有些人听不懂,于是又弄了个透亮白布(亮子),刻了些人物,根据所说内容让它们活动,后来其弟子和后人继承了下来,发展成影戏。
皮影班前手坐在台子左挡板上靠台口的地方,说唱全本台词。面前上方悬挂堂鼓、手锣、云锣,面前置干鼓,旁边放剧本,怀抱月琴,边唱边弹,唱白一人承担,掌握剧情进展的快慢粗细。道白或表演时,放下月琴,一手执小锣剑子,一手持鼓尺,边敲边指挥所有铜器演奏,是全场最主要的一员。当同宋元说书表演的艺人。还有坐档的,除择签子外,还使用一种最为独特的击节乐器——拍板,这是老腔最独特的乐器,后面章节将详述,此处先略。
关于老腔源起,尚流传有“孟儿的影子呱呱叫”一说,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来源之古,试作分析。
据传,明代中期,孟儿由湖北老河口一路乞讨来到华阴三河口,今老腔发源地的泉店村,并以说唱卖艺为生。泉店位于华阴潼关交界地方,是黄河、渭河、洛河三河汇聚之处,水运、陆运的枢纽,交通繁忙,市镇兴盛,汉时建有京师粮仓,为长安漕运粮食,因此驻有兵营,市场的繁华引来四方听书的观众日渐增多,孟儿伎艺不凡,遂定居于此,传老腔至此生根,一路延续下来。当地张家人多豪富,喜爱听书,请孟儿在家中说唱,年久日长,张家子弟耳濡目染,也学会了说唱,于是增加乐器,购置影箱,将说唱以皮影形式搬演至今。张家自娱自乐,从不外传其伎艺,于是老腔影子称为家班家戏。
但孟儿是谁《是名是姓》概不知晓。经调查,至清末,泉店只有张、李、康、孟四姓,而孟姓人数最少,约在1933年(即民国关中十八年馑时)(www.xing528.com)
作者考察老腔起源地华阴双泉村南西汉京师仓遗址
前后就已绝户,无人可以说得清孟氏一门是否从过艺。
纵观各地皮影戏班,它们供的祖师有的是老郎神、有的是庄王,既搞不清是楚庄王还是后唐庄宗,但是有学者指出,有些戏班供奉的戏神唐玄宗手中抱有一个小孩,其小名叫孟二。而且,影戏班有习俗,忌讳直呼“孟二”的名姓。华阴老腔戏班中的“孟儿”是否原本为孟二,已难以考证。不过,董每戡先生却提出一个新颖的看法,颇有价值,可资参考。董每戡说:
如果以年代论,这两千五百年前的故楚乐人优孟,够称得上戏剧行业的开山祖师。……旧戏班连后台连“梦”字都不许说,用隐语“黄梁子”来替代,“梦”和“孟”同音,避名讳,不直称,这也说明了与其说老郎神是名不见经传的耿梦,不如说是优孟来得好些。
借由孟儿说,我们在皮影戏中还可以窥见中国早期戏剧活动的痕迹,本书第一章也曾指出,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外来宗教(包括佛教、祆教、摩尼教等)在中国传播的广泛与深入,尤以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最显著的是其地狱说)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大扩宽了中土以往对“戏”的认知(此前优孟衣冠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本土关于“戏以讽谏”的认知)。
但佛教进入中原,在佛教的空无、轮回等观念影响下,人们的认识开始改变了,生命如同戏剧表演一样短暂,聚散离合,倏忽一瞬,无疑戏梦人生。这些都是促进戏剧、传奇小说在唐中晚期、五代宋陡然出现的因素,影戏仅仅是其中一个更为直系、直接的凭依。乃至在目连戏研究中,刘祯先生从对民间本《劝善金科》的发现到论证诗赞系戏曲的来源,无疑为著者开启了一扇窗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