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腔与丝路文化中的连戏流传

秦腔与丝路文化中的连戏流传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据记载,这些戏目最多能连演49天,剧目之长,演出时间之久,在世界演剧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川剧高腔《目连救母》西府秦腔目连戏《香山射鼓》口述本清末民初,西府秦腔中有《目连卷》,但是因为是丧戏,一般只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就是佛教的盂兰盆会演出,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已经不再演出了。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在县内村镇十分流行。可见西府目连戏,系直接来自于敦煌变文。总之,目连戏在秦腔中早已存在。

印度佛教经典中,有许多故事比大目犍连的故事更完整、动人,如《舍利弗》故事,但这些故事传入中土后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唯独大目犍连救母受到中国人的喜爱,故事情节得到极大发展,并且由变文最后发展成“连台本戏”,而且形成一系列的互相关联的剧目,如以《目连卷》为中心,形成了包括《观音》《梁传》以至《唐太宗游地狱》《西游》《黄巢》等剧目在内的佛教剧目系列,通称“目连戏”。据记载,这些戏目最多能连演49天,剧目之长,演出时间之久,在世界演剧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川剧高腔《目连救母》

西府秦腔目连戏《香山射鼓》口述本(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藏本)

清末民初,西府秦腔中有《目连卷》,但是因为是丧戏,一般只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就是佛教的盂兰盆会演出,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已经不再演出了。任光伟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曾在宝鸡地区考察,也没有见到演出,但是他得到了西府戏班老艺人告诉的一个信息:千阳县的皮影班可能还有演出。

千阳,是由“汧阳”简化而来,“汧”指的是汧河,历史上著名的“汧渭之会”,说的就是这条河汇入渭河之地。位于关中西陲,北依甘肃省灵台县,南邻宝鸡陈仓区,东面与麟游、凤翔县毗邻,西面是陇县。古时汧阳地处交通要道,即商周之际的“安夷关道”、秦代“回中道”,汉代后为“丝绸之路”的孔道。因处汧水之阳、汧水河谷而得名,1964年改作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在县内村镇十分流行。

且看任光伟先生早年的考察活动:“到千阳后,我找到了华春皮影班,艺人们讲,从清末‘双国孝’(1908)后就不再演出了,不过他们早年演出的目连戏,不只指《目连卷》,应包括三大本头,一为《目连》,一为《唐太宗游地狱》,一为《西游》,三者可以连演21天。并了解到他们演出的《目连卷》的目连姓胡,叫胡恒生,目连的父亲叫鞠里陀。”

通过考察,任光伟先生认为“皮影戏班擅演丧戏,彼此演出的本子基本相同”。又据《中国戏曲文化图典》“西路秦腔”条介绍:“西(路)秦腔的剧本和皮影戏、道情戏的剧本通用,现发现的最早剧本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手抄本就是由皮影戏移植的。”

所以,西府秦腔的《目连卷》,与华春班皮影应是同一来源,根据艺人“大戏来源小戏”之说,西府秦腔本《目连救母》显然来源于皮影戏,其剧本现存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资料室,由西府秦腔老艺人石生秀口述抄录,剧目名即为《目连卷》(又称《目连救母》)。

那么西府皮影戏的目连救母又来自哪里呢?任光伟先生通过比对唐代变文发现:

(1)查敦煌变文中收有一编号为北京成字916号的《目连变文》,文中提到目连父母时有如下一段记载:“昔佛在日,摩竭国中有大长者,名拘离陀。其家巨富,财宝无论,于三宝有信重之心,向十善起情崇之志,宫中夫人,号曰靖提。”可见西府目连戏,系直接来自于敦煌变文。

(2)在敦煌卷子中,涉及目连救母的变文有《目连缘起》《目连变文》《大目犍连冥间救母》三卷,后者录于后梁贞明六年(921),而前两种不管从故事情节处理与对变文体制的把握上看,均较后者原始一些,成书年代当早于后者。其次为《唐太宗游地狱》,此剧目宋、金、元杂剧无目,近世也少有演出。查敦煌变文斯二六三录有《唐太宗入冥记》变文。查该卷本中,凡涉及“朕”“帝”“陛下”“皇帝”等处,原文均上空两格,可见它至迟也应为五代时抄本,其戏剧也应直接来源于变文多,而《西游》故事唐代已有传诵,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记》(另一宋刊本题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见这一剧目由来已久。

关中皮影《刘全进瓜》

西府秦腔目连戏《刘全进瓜》口述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本)

假如以上考证正确,那么西府皮影与西府梆子的目连戏群体,可能是最早形成的目连戏系列。至于在宋代这三个本头是连台演出还是单独演出,因缺乏史料,尚难断定。

秦腔中的目连戏,据考证原有102折,目前尚存仅十二种:《目连卷》《黄巢下界》《僧道化缘》《张公背婆》(《会缘桥》)《王婆骂鸡》《花子骂相》(《穷人骂相》)《赶王嚯嚯》《上刀山》《僧尼相会》《小尼姑思凡》《赶女吊》《鬼打贼》。这份剧目名录,据传为李静慈先生一份油印本资料《秦腔剧目分类纪略》所记,但政协《合阳文史资料》特辑(第22辑)《李静慈的戏剧人生》却未收录,按这份特辑编纂问题颇多。总之,目连戏在秦腔中早已存在。甘肃靖远县嘉庆年铸造古钟上有秦腔戏文剧目280余种,其中就包含有《目连救母》《刘全进瓜》等目连戏名。(www.xing528.com)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至今北方皮影的大多数(如西府影、唐山影、辽宁影等)仍不与道家合流,他们供奉观世音,影灯定制为五个灯嘴,称为“五佛冠”,而把盛影卷的箱子,称为“经箱”,演出的底本称为“影卷”,皮影演出称为“宣讲”。凡演出还愿戏,演职人员均要随同主家吃斋把素,说明其一直保持着僧戏传统,是和变文宣讲一脉相承的。

目连戏价值很高,被誉为戏曲舞台上的活化石,甚至也有说是“戏祖”“戏娘”的,对后世剧目影响极大,刘祯先生引古人“支配三百年来中下社会之人心”的评语来评说,极为中肯。仅就剧目来说,丰富无比。

何以有那么多彼此相联又相对独立的剧目?这个现象,著名的目连戏学者文忆萱先生解释道: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要祭祀祖先,办盂兰盆会超幽度亡,这已是千载旧俗。作盂兰盆会必演《目连救母》,至少在北宋末已约定俗成。超幽度亡必有祀鬼神的神事活动;诵经、礼忏、打醮。这些活动结束时就唱戏。但发展到打四十九天罗天大醮时,辅以七本《目连传》就嫌不足。于是就有十二本、二十四本、直到四十八本,形成所谓“四十八本目连”之说。《目连传》本身是无法唱几十天的,便把《南游》《西游》《封神》《岳传》都拉进去。以《目连传》第一本开始,盂兰大会全家升天作结,中间插演《西游》之类的戏,但隔三差五得插演一本或半本《目连传》,这就是“唱大戏”,或称“唱目连戏”。后来出现“打对台”局面,即相邻地方的两处首事,同时发起唱目连戏,各请一戏班,比赛谁唱得好,谁唱得时间更久,那就不是四十八本而是连演几个月。哪有那么多戏可唱?只好把有些剧目延伸。如《西游》的八十一难,《南游》中观音游地府、收善才龙女,收二十四诸天,都可以大做文章。《岳传》不但可移植岳飞故事的弹腔剧目,也可把宋代抗金的其他传奇纳于其中,《三国》则可以演得更久,这就无法计算其本数了。

前面所说西府秦腔中的目连戏《赶王嚯嚯》,又作《断王嚯嚯》,就能体现民间庙会演出的特征,由于该剧早已失传,不再演出,以至于陕西省剧目工作室20世纪50年代在发掘整理时,就感到此剧“比较原始而奇特”:

故事为《斩旱魃》,主要的角色要吃素,剧中扮女鬼、女妖所变化的旦角,于演剧中间,趁人不妨,偷跑在台下,混在青年妇女观众中间,连说带笑,假装好人,其他演员发觉她不在台上时,便陆续下台在剧场周围、人群中搜索、寻找,见人就问……而女妖可在观众中穿行躲藏,见机抓取各摊贩的东西……当寻找演员发现她时,她便迅速跑回台上,群众助声呐喊,一直到其他角色捉住她露出真相,剧终(剧本已失传)。该剧平时不演,过去只在旱灾严重时、上“刀山会”时才演出。1931年春,西府大旱,凤翔陈村原、宝鸡贾村原、虢镇渭河南还曾演出过。

而且,一些目连戏在庙会或祭礼仪式演出中,常常结合惊险的特技活动,如“《断王嚯嚯》将王嚯嚯由戏台赶上32丈高的刀山架的表演,《倒腕挂经》中妙善女送经过天桥到佛殿的表演,都是戏台与广场相结合的演出形式”。

正是这样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连,目连戏的影响也反过来促进了自身“家族”的寻根繁衍,“使其他戏曲的演出纷纷挂起目连的旗帜,纳入目连体系。如辰河高腔‘四十八本目连’,是《目连》《梁传》《香山》《封神》和《金牌》五大本高腔连台戏的统称;常德高腔‘四十八本目连’包括《目连》《观音》《三国》《岳传》各十二本;川剧‘四十八本目连’包括《大伐倡》《佛儿卷》《西游记》《观音》《封神》《东窗》《台城》《目连》共四十八本,现有抄自李树成老本《连台戏场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是民国十八年至十九年(1929—1930年)在四川宜宾的目连戏演出,历时一年之久,上演剧目累计有条纲戏《汉江海》《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中的高腔戏,《梁传》《岳传》《唐王游十殿》《观音得道》《雪山成圣》《耿氏上吊》等;有川剧的‘江湖十八本’,王魁戏,以宣传忠孝节义为内容的历史戏;有当时上演的多类折子戏以及杂耍班子以亮艺拿彩为目的武戏……”

目连戏在传播过程中,主人公萝卜的姓氏,南北也有差异,如陕西为“胡”,胡萝卜;南方因发音的关系,多为“傅”,傅萝卜或傅恒生;有时也会呈现流传地的一些特色,如山西锣鼓杂戏《白猿开路》(《山西地方戏曲汇编》第一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的情节就和晋商文化有关系,目连的名字似是特例,疑整理成文字时作了修改。其剧情如下:

傅萝卜母亲刘氏因儿子外出经商,久无音讯,一怒之下,剜了佛眼,打折金刚腿,剪碎金刚经,打僧骂道,破戒开荤。为了让萝卜相信,她又对神盟誓。如来佛敕一角明文,差东厨灶君,发五殿阎罗勘问,牛头马面奉命将刘氏锁拿,阎王令将其押在十八层地狱受罪。萝卜出家投佛,观音差白猿开路,降服沙僧,打死乌龙精。张天师布斗设坛,令白猿引诱,请关羽擒拿鱼精。

老腔目连戏华光形象(《三教源流搜神记大全》)

陕西境内分布最广的碗碗腔,又被称作时腔皮影,它是相对于老腔而言,老腔主要流行华阴市。老腔剧目中的目连戏目前见到的只有《华光闹三界》,此外还有深受目连戏影响而出现的《劈华山》(《华阴老腔剧本选辑》,华阴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11年内刊印行),即“劈山救母”或“沉香救母”故事。《华光闹三界》即目连戏中的《南游记》故事,华光即民间所称的五显灵官大帝,该剧讲述华光三次投胎转世,降妖佛魔,大闹三界,寻母救母,华光甚至和孙悟空形象一样深入人心,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和叛逆意识的民间英雄形象。人们对皮影表演上展现的“马灵官三投胎,一世一个样”,至今依然津津乐道。

老腔目连戏剧本《华光闹三界》(老腔艺人张新民藏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