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光绪与珍妃》,首先应该谈一谈民鸣社的《西太后》。
民鸣社是甲寅中兴时期的代表剧团,主要活动时间为1913年11月28日到1917年1月3日。“民鸣”意为民众的呼声[2],剧团名称即反映着辛亥革命的理念。1915年初,民鸣社成功兼并新民社,成为甲寅中兴时期最繁荣的剧团。
民鸣社最受欢迎的剧目是1914年10月10日首演的《西太后》,作者顾无为参考了当时出版的各种有关清末历史的书籍后写下了这部作品。[3]该作品首先作为四本的连台本戏演出了两天。由于受到好评,接下来的12、13日继续演出,此后还演出了续编,最终成为三十六本(包括《后部西太后》四本)的长篇连台本戏。在清朝统治下,取材于清代宫廷的戏根本不可能上演,而到了民国,这种限制便不存在了。《西太后》的故事内容虽是前一个朝代的,但是对观众来说并不久远,甚至可以说其时代感较强,且暴露了宫廷秘话,所以很受欢迎。据笔者调查,民鸣社演出《西太后》场次达102场。[4]朱双云说:“初期民鸣社,得获利至千万元以上者,完全是《西太后》的力量,故当时社会上不谈民鸣社则已,谈到民鸣社,必及《西太后》。”[5]
欧阳予倩对《西太后》曾有过这样的议论:“张蚀川、顾无为揣摩着小市民观众的心理,头一炮打响了。辛亥革命以前,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宫廷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尤其西太后那拉氏这个人物,传说最多,茶余酒后往往会谈到她,把她的故事编成戏,不用说是有号召力的。”[6]他的说法是带有明显的否定口吻的。在《西太后》的影响下,《乾隆皇帝休妻》等同工异曲的历史剧应运而生。
民鸣社从1915年9月2日开始连续8天演出了《西太后》32本。《申报》的演出广告这样介绍了32本的内容:
头、二、三、四本 西太后承选入宫,咸丰帝热河归天
五、六、七、八本 太平天国灭亡惨史
九、十、十一、十二本 曾国藩宫中看戏,安德海山东正法
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本 同治帝荒淫夭折,吴可读杀身尽忠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本 荣大臣秽乱,东太后服毒归天(www.xing528.com)
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本 李鸿章议和被刺,光绪帝忍痛签约
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本 戊戌政变,光绪被囚
接着,民鸣社在1915年10月30、31日演出了四本连台本戏《后部西太后》。
头、二本 大阿哥想做皇帝,义和团大闹北京
三、四本 西太后坐小车逃难,光绪帝吃大饼充饥
从剧名上看,既然是《后部西太后》,似乎应该写到西太后去世为止,但从上述各本的内容来看,《后部西太后》仅写到慈禧太后西行逃难就结束了,其原因不得而知。此后民鸣社又演出过几场《西太后》,而1915年11月18日《新编三十五、三十六本西太后》即《三、四部后部西太后》[7]成为最后一次演出。当然,涉及西太后内容的剧目仍然有所演出,如1916年8月31日上演的《安德海大闹龙船》以及10月5日、12月16日上演的《假钦差大闹龙船》等。
《西太后》是一部以慈禧太后为中心人物的气势恢宏的历史剧,它的特色在于豪华的舞台装置,“竭其全力注重于布景,庭殿、宫院以及花木舟车,无不力求精致华资”[8]。“《西太后》是最著名的一出。他们不但着眼于古装,尤其注重布景,庭殿宫院,花木舟车,以富丽堂皇来眩视观众之目。”[9]公演广告中还有“考证前清会典,询诸礼部旧僚”这样的说明。至于是否真的像广告说的那样做了准确的时代考证尚且存疑。不过,就《西太后》用豪华的旗装和精美的舞台装置吸引了观众这一点则不难想象。该剧最大的场面有五六十个演员同台演出,全剧的演员总数达100人以上。如此庞大阵容的演出也只有资金雄厚的民鸣社才能做到。
遗憾的是《西太后》既没有留下幕表,也没有关于它的详细的剧评、观剧回忆,仅《戏剧丛报》1915年第1期刊登了其剧照(收录于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现代话剧图》第186页)。所以,今天已经很难考证其演出的具体内容。《西太后》被看作是民鸣社的有商业主义倾向的代表性剧目,却没有留下幕表、剧评、观剧回忆等,也许正好说明《西太后》的演出没有激发起观众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的欲望。《后部西太后》仅演出过两三次,大概因为观众已经看腻了。
民鸣社结束了上海的活动后,一部分演员在杭州以民鸣社名义继续从事演剧活动,也演出了《西太后》折子戏。1917年以后,其他文明戏剧团也演出过《西太后》折子戏。这些演出内容现在已无从考证,无法判断这些演出是否与民鸣社的《西太后》有关,是否取材于《西太后》,这有待今后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