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早期话剧时我们不能忘记南开新剧团。南开新剧团1914年成立,是南开学校(南开大学的前身)的学生剧社,周恩来、曹禺曾经在南开新剧团里活动过。1916年张彭春从美国回来担任该团副团长后创作了《新村正》等重要作品。在此,无法全面探讨南开新剧团的活动,只能提出几个跟文明戏有关的问题。
《中国早期话剧选》收入《新村正》,这意味着中国国内一般认为南开新剧团的作品属于早期话剧。上海的文明戏是早期话剧,那么南开新剧团的戏是文明戏吗?南开新剧团的戏和文明戏之间有几个不同的地方。
第一,上海文明戏一般都是没有剧本的幕表戏,但南开新剧团的戏有明确的剧本,而且在《春柳》等当时的刊物上公开发表。
第二,文明戏有很多戏曲遗留物,相反,南开新剧团的戏有现代话剧的因素,代表作是《新村正》。
第三,文明戏是商业演出,南开新剧团是学生演剧,非商业戏剧。非商业性是(现代)话剧运动的重要特征。
第四,文明戏剧团一般艺术、戏剧理念很薄弱,而南开新剧团领导张彭春有明确的艺术理念。学生领袖之一周恩来1916年就提出了写实主义(realism)这个重要的艺术概念。
由上可知,南开新剧团的演出跟文明戏有本质上的区别。文明戏是早期话剧,但早期话剧并不一定是文明戏。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南开新剧团的戏不是早期话剧而是(现代)话剧?确立(现代)话剧的不是上海戏剧协社而是南开新剧团?这个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第一,当时南开新剧团没有女演员,女性角色均由男演员表演,南开新剧团也没有导演的概念。女演员、导演都是(现代)话剧成立的重要标志。
第二,南开新剧团终究是学生剧社,社会影响力有限。现在,周恩来的名字在中国国内无人不知,但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无名的学生罢了。很长时间内南开新剧团的活动被人们所遗忘,《新村正》等剧本除了南开大学内部以外没人知道,也没有出版和演出,是“文革”刚结束掀起歌颂周总理热的时候才挖掘出其活动,并出版了资料集。[29]
因此,南开新剧团的戏带有明显(现代)话剧的特点,但也不能认为它即是(现代)话剧本身。
【注释】
[1]《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56~57页。
[2]朱双云《新剧史》(新剧小说社,1914年)。
[3]汪优游《我的俳优生活》[《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戏剧卷》,第312~313页]。
[4]汪优游《我的俳优生活》[《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戏剧卷》],第332页。
[5]黄爱华《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岳麓书社,2001年)详细谈了春柳社受到日本新派剧和文艺协会双重影响的问题。
[6]王钟声、马相伯、沈仲礼《春阳社意见书》(天津《大公报》1907年10月15日)谈及春柳社,表明春阳社《黑奴吁天》演出受到春柳社演出成功的刺激。
[8]范石渠《新剧考》第1集(中华图书馆,1914)。
[9]参阅濑户宏「新民社上演目」(『攝大人文科学』第9号,2001)、濑户宏『民鳴社上演演目一覧』(翠书房,2003)、濑户宏「《申報》所載春柳社上演广告」(上)(中)(下之一)(下之二)[『長崎総合科学大学紀要』第29卷第1号(1988)、第29卷第2号(1988)、第30卷2号(1990)、第31卷第2号(1991)]。
[10]根据《申报》演出广告,民鸣社最后演出时间是1917年1月3日。参阅濑户宏《民鸣社上演目录》。(www.xing528.com)
[11]《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集,第69页。
[12]《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集,第73页。
[13]《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集,第69页。
[14]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中国电影家列传》第1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15]《中国电影家列传》第1集,第202页。
[16]《中国电影家列传》第1集,第203页。
[17]《中国电影家列传》第1集,第203页。
[18]《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集,第69页。
[19]《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集,第47页。
[20]其实,笑舞台关闭并不是1924年。据笔者对《申报》的调查,笑舞台最后演出广告刊登于1929年5月14日。《上海话剧志》(百家出版社,2002年)说笑舞台关闭是1928年。1924年是上海戏剧协社演出《少奶奶的扇子》确立现代话剧的一年,也许这影响到欧阳予倩的记忆。
[21]中原《“文明戏”——“通俗话剧”》(《新民晚报》1957年1月12日)。
[22]无署名《通俗话剧、滑稽剧先后举行会演 演出日期和剧目配定》(《新民晚报》1956年12月27日)、无署名《道道地地的上海本地剧种 通俗话剧滑稽戏观摩演出》(《解放日报》1957年1月9日)、中原《通俗话剧老艺人欢聚一堂 八十老翁在舞台上身手矫捷——访〈珍珠塔〉中 饰 演 陈 琏 的 陈 无 我》(《新 民 晚 报》1957年1月10日)、中 原《“文 明戏”——“通俗话剧”》(《新民晚 报》1957年1月12日)、何慢《富 有民族 艺术色 彩的戏剧——谈通俗话剧〈珍珠塔〉》(《解放日报》1957年1月20日)、无署名《上海通俗话剧、滑稽剧观摩演出结束》(《文汇报》1957年1月23日)、无署名《上海举行上海通俗话剧和滑稽戏会演》(《戏剧报》1957年第2期)。
[23]演员年龄参照《通俗话剧老艺人欢聚一堂 八十老翁在舞台上身手矫捷》;演出剧目数量参照《通俗话剧、滑稽剧先后举行会演 演出日期和剧目配定》。
[24]上海市传统剧目编辑委员会编《传统剧目汇编·通俗话剧》第1至7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内部发行,第7集1962年出版)。
[25]王卫民编《中国早期话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26]李晓主编《上海话剧志》(百家出版社,2002年)。
[27]范华群、韦圣英《滑稽戏起源与形成初探》(《中国话剧史料集》第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28]剑云在《新剧评议》(《繁华杂志》第6期,1915年2月)上说:“新剧者,一般人士所呼为文明戏者也,此文明二字何等华丽,何等光荣!”这是我确认的第一次出现“文明戏”这个词的文章。(周)剑云在此还将文明戏作为美称。
[29]夏家善、崔国良、李丽中编《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09—1922)》(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