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月花公约(1620)的重要性与美国文明的建立

五月花公约(1620)的重要性与美国文明的建立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03年伊丽莎白逝世后,继位的詹姆士一世强调君权神授,而清教徒却不认为上帝将绝对权力授予任何凡人。他们于1609年逃亡荷兰,成立了“圣徒共同体”。1620年9月,102个人登上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三桅帆船,开始了横渡大西洋的旅程。上岸前,威廉·布鲁斯特和威廉·布拉德福德等领袖便安排了五月花公约的签署,他们认为自愿签订的协议比特许状更有约束力。第二个是教会之约,即彼此

五月花公约(1620)的重要性与美国文明的建立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吾等签约人——信仰捍卫者、蒙上帝恩佑之大不列颠法兰西、爱尔兰国王詹姆士陛下之忠顺臣民:

为荣耀上帝、增进基督教信仰及吾王吾国之荣誉,吾等远涉重洋,来此弗吉尼亚北部创建首个殖民地。为维护秩序,谋求生存,以及促进上述目标之实现,吾等面对上帝及众人庄严立约,结为民众自治政体;据此随时制定并颁布最适宜殖民地公益之公正平等的法律、法规、法令、宪章及权职;吾等保证遵守服从之。

吾等因此于科德角立字为据。吾王英格兰、法兰西、爱尔兰十八世王,暨苏格兰五十四世王詹姆士陛下在位之年十一月十一日,耶稣纪元一六二○年。

约翰·卡弗 约翰·特纳

威廉·布拉德福德 弗朗西斯·伊顿

爱德华·温斯洛 詹姆斯·奇尔顿

威廉·布鲁斯特 约翰·克拉克顿斯

艾萨克·阿勒顿 约翰·比林顿

迈尔斯·斯坦迪什 摩西·弗莱切

约翰·奥尔顿 约翰·古德曼

塞缪尔·富勒 德格里·普里斯特

克里斯托弗·马丁 托马斯·威廉斯

威廉·马林吉尔伯特·温斯洛

威廉·怀特 埃德蒙·马杰森

理查德·沃伦 彼得·布朗

约翰·豪兰 理查德·比特里奇

斯蒂芬·霍普金斯 乔治·索尔

爱德华·蒂利 理查德·克拉克

约翰·蒂利 理查德·加德纳

弗朗西斯·库克 约翰·阿勒顿

托马斯·罗杰斯 托马斯·英格利希

托马斯·廷克 爱德华·多蒂(www.xing528.com)

约翰·里代尔 爱德华·莱斯特

爱德华·富勒

(钱满素 译)

* 译自Daniel. L. Boorstin, An American Primer, Penquin Books USA Inc. New York, 1995。

认识美国文明,不能不从宗教改革开始。

基督教创立后,在罗马帝国内逐渐形成拉丁语区的西派和希腊语区的东派。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西派发展了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传统及教皇制,东派则形成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正教传统及牧首制。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

中世纪末,罗马教廷的权威达到极致。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欧洲各国皆有意摆脱其宗教、政治、经济等多方位的干预和控制。1517年,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奋起挑战罗马教廷和教皇的权威,他将《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滕贝格教堂门前,抨击教会的腐败和苛捐杂税,尤其是兜售所谓的天堂门票“赎罪券”,从而开启了基督教世界的伟大革命——宗教改革,亦称新教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使欧洲走出中世纪步入现代的两大社会运动。

马丁·路德宣扬的新教义从本质上说是宗教个人主义的,主要包括:一、以《圣经》的绝对权威来代替教皇和罗马教廷的绝对权威。二、反对庞大而等级分明的教阶体制,主张信徒自立教会,自选牧师,而不是由上级教会任命控制。三、肯定信徒个人的良心和判断,破除只由教会诠释《圣经》的传统,由信徒自己阅读并理解《圣经》。四、强调“因信称义”,将个人内心信仰的重要性放在事功之上,从而否定了教会通过评判教徒事功之权而独霸天堂之路。

由此,马丁·路德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在上帝和信徒个人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他新创的基督教称为“新教”,亦称“抗议宗”。新教徒根据自愿原则以立约方式结成教会,自己选择牧师,自己制定规章,共同礼拜上帝。他们也不再向神父忏悔,而是直接向上帝祈祷。这些新教义新做法对造就一个现代社会的意义不可估量。

时至15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为了自己的利益与罗马教廷决裂,宣布英国教会独立,自立为教会之首,英国成为新教国家。亨利八世的继承人爱德华六世是同情改革的,但其后的玛利女王却是个铁杆的天主教徒,大肆迫害新教徒,英国新教处于动荡状态。直到伊丽莎白女王即位后,进一步改革教会,才终于造成新教在英国不可逆转之势。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为安立甘宗,即圣公会

伊丽莎白的宗教改革注重调和,避免走极端,由于英国教会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安立甘宗保留了许多天主教的旧制礼仪。国教内部很快发出要求继续改革的呼声,这批试图“净化”国教的改革派就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认为国教在宗教仪式上不够纯洁,在教会组织上保留了主教制。他们要求每个教会都是信徒自愿结合而成,教会之间是平等和联合的关系,而不要总的机构。1603年伊丽莎白逝世后,继位的詹姆士一世强调君权神授,而清教徒却不认为上帝将绝对权力授予任何凡人。坚持改革主张的清教徒受到迫害,尤以其中的独立派(或称分离派)为甚。

搭乘五月花号来到北美的第一批清教徒就属于独立派,他们认为英国国教已经不可救药,主张彻底脱离它,反对留在体制内去改革它。他们于1609年逃亡荷兰,成立了“圣徒共同体”。“圣徒”是清教徒对有望得救的信徒的称呼,又分为“可见圣徒”与“不可见圣徒”两类,前者指的是教徒们认为有希望得救的人,是常人可见的。但毕竟一个人是否得救完全取决于上帝,真正得救的人只有上帝看得见,故称“不可见圣徒”。

虽然当年的荷兰颇有宽容风度,但这些独立派清教徒总觉得在那里是外人,于是决定到北美荒原上去寻求宗教自由。他们从伦敦的弗吉尼亚公司得到许可,在该公司拥有的北美大片土地上挑选一处建立垦区,实行自治。1620年9月,102个人登上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三桅帆船,开始了横渡大西洋的旅程。其中清教徒只有35人,因为他们到处寻觅栖身之地,所以在美国历史上获得“朝圣者”的美名。另外67人是因资助此次航行的伦敦商人的要求同行的,他们要使殖民地为投资者牟利。

旅途的艰苦自然不言而喻,由于他们启程晚,在海上颠簸的日子又长,当11月10日遇到逆风时,便决定在马萨诸塞海湾的科德角半岛上就近定居,放弃了去弗吉尼亚的原计划。定居地的改变使他们不再处于弗吉尼亚公司的权力控制下,反倒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同时也使清教领袖们感到更有必要约法三章,以确保即将建立的社会的安宁,特别是防范那些非清教徒的陌生人对殖民地未来可能构成的威胁。上岸前,威廉·布鲁斯特和威廉·布拉德福德等领袖便安排了五月花公约的签署,他们认为自愿签订的协议比特许状更有约束力。

立约(covenant)对清教徒来说是一件非常自然和普通的事情,他们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关于“约”的概念:第一个是天恩之约,即信徒个人与上帝之约。第二个是教会之约,即彼此立约共同崇拜上帝,建立教会。第三个是政府之约,即将教会之约扩展到世俗社会,成立政府。按照他们信奉的公理宗原则,当一群信徒感到志同道合时,就可以离开原来的教会,彼此签字立约自立新教会。“公理”即“公众治理”,教会由全体会众管理,保证相互友爱关怀,共同出资支持教会,听从所选长者,过《新约》倡导的生活。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因为多次迁徙,已曾立约三次,所以这对他们来说很是正常。

立约签署者共有41人,当然全部是男性,他们包括了船上每个家庭的户主和成年单身男子,只有两个不准备定居的水手未签名。签约结束,普利茅斯垦区作为一个自治政体便告成立,全体签署者成为自由民行使权力,他们选举了约翰·卡弗先生为第一位行政长官。次年6月卡弗去世后,布拉德福德当选,此后他连选连任达三十次之多。由于他的精心治理和笔录,普利茅斯的历史至今有案可查。

五月花公约对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意义是建立了一个基于自愿原则的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1630年初,新英格兰政务会赋予布拉德福德个人全权掌管普利茅斯,但他又将权力交给全体会众,不敢独断,可见传统已然树立。殖民地每年举行一次选举,选出当年的行政长官、秘书和几个理事。所有的教会会员都是选举人,也是立法会的成员。立法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并起到法庭的作用。1636年,立法会通过了基本法,其中包括一个权利法案。每次开会前,他们都要高声宣读五月花公约。当殖民地扩大后,他们采用了代议制。总之,五月花公约起到了普利茅斯宪法的作用,直到1691年殖民地被纳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版图。

在美国历史上,从殖民伊始到后来边疆西扩,留下了几百份这样立约创立政体的文件,五月花公约是开先河的第一份,成为美国人创建新政府的先例。美国人对五月花公约所蕴含的政治原则具有普遍共识,那就是政府由人民立约组成,主权在民和人民自治;政府的合法性来自被治者的同意;法治而非人治;成文宪法;定期选举治理者;政治自由乃一切自由之根本等一系列概念,而这些概念又正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根本。

1622年,五月花公约首次在伦敦被编入小册子发表。不过在很长时期内,它并不称为公约(compact),布拉德福德在《普利茅斯垦区史》中称它为“盟约”(combination)。后人也只是称它为“协议”之类,因为社会契约的概念当时还不存在。70年后,洛克的《政府论》才问世。140年后,卢梭才写出他的《社会契约论》。美国人要到1784年,也就是一个半世纪以后,才出版卢梭这部名著。根据塞缪尔·艾·莫里森的说法,直到1793年,奥尔顿·布拉德福德才注意到公约与卢梭社会契约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才开始用“公约”一词来称呼这份文献。1802年,未来的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在普利茅斯作了一次演讲,高度评价五月花公约,强调政府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契约。从此,五月花公约的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远远超出了1620年的普利茅斯。如果说美国的立国有什么特殊性的话,那就是英国殖民者从一开始就带来并实施了公约所包含的政治理念,而且历经四百余年可以说基本未变。

(钱满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