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观描写的关键技巧-《文心经典·写景文作法》

景观描写的关键技巧-《文心经典·写景文作法》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觑定景物的中心而描写呢?如果像记账式的一一描写,不但描写的人要腕脱,读者也要眼花。因此,必须觑定那最精彩而最有趣味的一处,作为全篇文字的中心点,细意刻画,尽量钩摄。觑定中心点而描写文字例一登泰山记姚 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文中第一段,在题前虚写泰山前后上下的胜景罗罗清疏,极为简要。这篇文字,也是觑定“中心点而描写”的一例;他的中

景观描写的关键技巧-《文心经典·写景文作法》

怎样觑定景物的中心而描写呢?譬如游山,山中有花草、树木、鸟兽、虫蚁、土石、泉水、寺宇,山外有田园、屋庐、市庐、河流、行旅、居民,又有穹窿的天空,明媚的太阳,和煦的好风……如果像记账式的一一描写,不但描写的人要腕脱,读者也要眼花。因此,必须觑定那最精彩而最有趣味的一处,作为全篇文字的中心点,细意刻画,尽量钩摄。读者读到此处,自能提起精神,悠然遐想;至其余不甚重要的部分,他只要浏览一过,不用多费脑力。这样的文字人家读了,一定不会厌倦的。姚鼐的《登泰山记》,便是一个“觑定中心点而描写”的例,须知周围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的东岳泰山,左右前后上下的景物,也不知道有多少,单是那东西南三天门,东西中三溪的胜景奇物,记数千百行,也还记不尽,只有“登泰山观日出”一回事,是人人都认为绝妙的奇景奇事,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最深,姚氏便利用这个特异之点,把日出前日出后山间山外景物,用力写出,较别部分写得格外酣畅,其余环山、天门、汶水、徂徕、岱祠等不过随笔带叙,随手发付就完了。

觑定中心点而描写文字例一

登泰山记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这篇文字,是把“观日出”为描写的中心点。文中第一段,在题前虚写泰山前后上下的胜景罗罗清疏,极为简要。第二段入题即实叙登山时的路由,极其明白,好似披览舆图。然而这两段文字,只算是“打边鼓”,没有打着鼓心。看他第三段文字,一入中心点,便着意描画,十分渲染,在晓日未见时,先写晚日下的光景作引,又轻轻带写雪和雾作陪,引得读者眉飞色舞,恨不能即刻瞧见一轮旭日东升,破雾消雪,使天地清明,山川朗爽;及五鼓待日时,又先写出大风、积雪、缦云、远峰,给晓日打锣喝道,何等热闹;及旭日一出,四山变色,奇景妙状,照耀心目,此时读者彷佛置身日观峰的最高处,眼见红光动摇的旭日,冉冉上升,写得字字精确,移置他山不得,笔笔精神,力向鼓心敲打。第四段及第五段文字只是本篇文字的尾声,然而仍用“日观道”“至日观……”等句,作观日后的余影,仍不肯把“观日出”一段景物放松,又仍用“雪”来作陪到底。(www.xing528.com)

觑定中心点而描写的文字例二

桃花山 刘 鹗

……到了平阴,换了两部小车推着行李,在县里要了一匹马骑着,不过一早晨,已经到了桃花山脚下;再要进去,恐怕马也不便。幸喜山口有个村庄,只有打地铺的小店,没法,暂且歇下。向村户人家雇了一条小驴,将马也打发回去了。打过尖,吃过饭,向里进发。才出村庄,见面前一条沙河,有一里多宽,却都是沙,惟有中间一线河身。土人架了一个板桥,不过数丈长的光景。桥下河里虽结满了冰,还有水声从那冰下潺潺的[3]流,听着像似环佩摇曳的意思;知道是水流带着小冰与那大冰相撞击的声音了。过了沙河,即是东峪。原来这山从南面迤逦北来,中间龙脉起伏,一时虽看不到,只是这左右两条大路;就是两批长岭,冈峦重沓,到此相交;除中峰不计外,左边一条大溪河,叫东峪;右边一条大溪河,叫西峪。西峪里的水在前面相会,并成一溪,左环右转,湾了三湾,才出溪口。出口后,就是刚才所过的那条沙河了。

子平进了山口,抬头看时,只见不远前面就是一片高山,像架屏风似的迎面竖起,土石相间,树木丛杂。却当大雪之后,石是青的,雪是白的,树上枝条是黄的;又有许多松柏是绿的,一丛一丛,如画上点的苔一样。骑着驴,玩着山景,实在快乐得极,思想做两句诗描摹这个景象。正在凝神,只听“壳铎”一声,觉得腿档里一软,身子一摇,竟滚下山涧去了。幸喜这路本在涧旁走的,虽滚下去,尚不甚深。况且涧里两边的雪本来甚厚,只为面上结了一层薄冰做了个雪的包皮;子平一路滚着,那薄冰一路破着,好像从有弹簧的褥子上滚下来似的,滚了几步,就有一块大石将他拦住,所以一点没有碰伤。连忙扶着石头,立起身来,那知把雪倒戳了两个一尺多深的窟窿。看那驴子在上面,两只前蹄已经立起,两只后蹄还陷在路旁雪里,不得动弹。连忙喊跟随的人;前后一看,并那推行李的车子影响俱无。

你道是甚么缘故呢?原来这山路行走的人本来不多,故那上积的雪比旁边稍为浅些,究竟还有五六寸深。驴子走来,一步一步的不甚吃力。子平又贪看山上雪景,未曾照顾后面的车子。可知那小车轮子是要到地上往前推的,所以积雪的阻力显得很大;一人推着,一人挽着,尚走得不快,本来去驴子已落后有半里多路了。申子平陷在雪中不能举步,只好忍着性子,等小车子到。约有半顿饭工夫,车子到了;大家歇下来想法子。下头人固上不去,上头的人也下不来。想了半天,说只好把捆行李的绳子解下两根接续起来,将一头放了下去。申子平自己系在腰里,那一头上边四五个人齐力收绳,方才把他吊了上来。跟随人替他把身上雪扑了又扑,然后把驴子牵来,重复骑上,慢慢的行。

这路虽非羊肠小道,然忽而上高,忽而下低,石头路径,冰雪一冻,异常的滑。自饭后一点钟起身,走到四点钟,还没有十里地。……

这篇文字,也是觑定“中心点而描写”的一例;他的中心点在甚么地方,读者可自己悟出来!

文法练习

任意作一篇游记,记中须有很明显的中心点,使读者一览即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