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者的慈悲心与佛法相通

教育者的慈悲心与佛法相通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做老师做得越久,面对学生我的心越柔软,我就越来越觉得教育还真的和佛家的一些学说有相通之处,比如教育者应有一颗佛心,应有一颗慈悲心。深深理解孩子的成长之痛,感同身受地去贴近每一个拔节的生命,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拔除痛苦,这就是教育的慈悲心。教育的慈悲仅仅是拔苦肯定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努力地帮助学生快乐地成长。教育的慈悲在教育中也是一种大境界、大智慧。

教育者的慈悲心与佛法相通

很多年前,听过两个从佛家理论解说教育的段子:

段子一:按照禅门的“顿悟”说,学生优秀与否,和老师没有多大关系。优秀的都是顿悟的,不优秀的是还没有顿悟,有些人迟早要顿悟,有些人一生都是不开化的。所以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一直在做无用功的职业。这辈子做老师的,都是上辈子干了伤天害理之事的人,佛罚这些人用一生做无用功来赎罪。

段子二是以段子一为理论基础的,或者是段子一的形象化、具体化、幽默化: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这看起来很符合佛家的轮回说和报应说。

我当然不认同这些歪说,和大多听过的人一样,当作戏谑之语,一笑了之。

但做老师做得越久,面对学生我的心越柔软,我就越来越觉得教育还真的和佛家的一些学说有相通之处,比如教育者应有一颗佛心,应有一颗慈悲心。从某种程度上教育还真像佛的工作,是一份度人的工作。

佛家禅语道:天下之心,以慈悲为怀。佛家对“慈悲”一词的解释如下: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我觉得教育的过程本也是拔苦且与乐的过程。可很多时候教育在现实中却变成了拔乐和与苦。极端的示例很多,比如不断爆出的以虐童为乐的幼儿园,再比如让学生互扇耳光的那位老师。极端的东西如果不能说明普遍的道理,我们就来看看常态化的教育现实:从来没有完全平等过的德、智、体;喊了二十多年没有减下来的学业负担;在追求事物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禁锢;缺乏生命意识的枯燥课堂;学生犯错时不去追问理由的训斥与惩罚……(www.xing528.com)

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教育的使命是引领成长。成长是什么?成长是生命痛苦的拔节过程,成长是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历程。成长的痛苦很大程度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心灵与精神上的。比如自我认知的困惑、同伴认同的困扰、师长认同的压力等。而青少年时期是生命最迷茫最不知所措的一段历程,所以他们会冲动会莽撞会封闭会放纵,然后又自我否定在痛苦中自我疗伤。这一时期恰好就是他们的受教育期。处于这一生命周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即同感其苦,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他们宽容,给他们各种尝试的机会,在他们尝试遇挫时给他们温暖的安慰与指引。深深理解孩子的成长之痛,感同身受地去贴近每一个拔节的生命,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拔除痛苦,这就是教育的慈悲心。

教育的慈悲仅仅是拔苦肯定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努力地帮助学生快乐地成长。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幸福的集体环境。任何因严格而压抑的集体,都不能让人幸福与快乐。我们的班级应该是明亮清爽洋溢书香气息的,应该是可以自由呼吸又井然有序的。我们的师爱应该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学生,又给学生光辉的灿烂与自由。所以班主任老师要试着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的塑造。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而快乐的学科课堂。每一个科任教师应该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出发,珍视自己课堂的每分每秒,把每分每秒都当作黄金时间。认真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真实的起点,弄清学生真正的疑点,清楚学生可以到达的提升点;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寻找巧妙的课堂切入;认真钻研教法,构思最简明的教学环节,设计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采用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课堂高效了,课后作业就可以少了,学生的负担就可以轻了,学生就喜欢了高度投入了,学科成绩当然就好了。

三、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成长自主教育的平台。教师只能帮助、引领学生成长,我们不可能取代学生成长,更不可能命令学生成长。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给学生提供生长的土壤和展示的舞台,让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伟力促使自己提升,比如在班级架构中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比如在课堂实施中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实践展示与交流。只要我们尊重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地位,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和引领,学生一定会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茁壮成长大放异彩。

“慈悲”在佛教中是一种大境界,也是一种大智慧。教育的慈悲在教育中也是一种大境界、大智慧。我们呼唤这样的慈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