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首先是属于自我的,越具有情感独特性和艺术表达独特性的作品,越具感染力和征服力。苏轼在词中首先表达的正是他自己的独特情感。面对着政治失意、亲人分离的人生,东坡首先是忧伤的、痛苦的,所以他才会 “欢饮达旦”,举杯消愁愁更愁啊。东坡更是疑惑的,为什么自己忠心为国却遭排挤?所以他一起笔,就是一个大大的叩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因为苍穹的深邃、辽阔、博大、宽广和包容,叩问苍穹是人类遇到困境时必然的哲学选择。苏轼把酒问月既是对宇宙本体问题的叩问,也是对自己人生遭际的深度叩问。自然,这种叩问是无奈而沉重的,也是得不到青天回应的,但这种叩问却经常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回声。于是,东坡在叩问中有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心灵回声。任何一个人一旦真正走向了自己的内心,不管面对怎样的芜杂与矛盾,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乘风归去”只能是东坡短暂的消极想法,并非他的真正意愿,因为理性的他并不相信能在远离人间“高处不胜寒”的宫阙里觅到诗意的栖息地,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返回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文学首先是属于自我的,但文学又不能仅仅属于自己。法国文艺史家丹纳说:“莎士比亚不是外星球飞来的陨石,在莎士比亚的背后,有整整一个民族合唱团的合唱。”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定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表达方式的作家,但他的“自我”,决不是自我陶醉的浅吟低唱,他的“自我”中一定包含着博大的“大我”的情怀,唯有含有“大我”的“自我”,才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只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才具有生命力。苏轼《水调歌头》一词就是“自我”中包含着“大我”的优秀作品。苏轼在抒发自我忧伤、痛苦、失意、矛盾的同时,还书写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这首词以把酒问月开篇,苏轼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到具有恒久魅力的关于生命和宇宙本体的追问。在追问中,他找到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命状态的平衡点。所以他明白了:人生固然充满痛苦与磨难,但只要以旷达的情怀对待人生,依然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人生的得失荣辱、喜乐悲哀都无足轻重,只要平常而自然地生活下去,做到随缘自适,心中就会一片宁静。所以他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千古名句。世事本就如此,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自然规律是也,何须怨天尤人,何必自寻烦恼?不仅自己懂得了,他还很快超越了自己,在词作最后把自己透彻的人生感悟化作最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此送给普天之下那些需要慰藉的心灵,希望那些失意的人们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与温馨。(www.xing528.com)
苏轼就这样将个体的生活感受,升华凝结为某种普遍性的人生领悟,其词表达的既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是人们共同的生命体验,自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