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的“起”
师:大家归纳得很好,明白了什么是“起承转合”以及“为什么要起承转合”,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起承转合”的序列,共同完成一个故事。先请大家来看一位作家写的一篇文章的开头。
屏显
天快黑的时候,一个男人来到了教室门口。男人头发蓬乱,双眼通红,密密匝匝的胡须似乎很久没剃过。他的出现立刻引起了我的警觉。
我拦住他问: “你找谁?”
男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是胡小花的爸爸,我来接她回家。”
我把胡小花叫了出来。此前,胡小花都是由她的奶奶来接的。她爸爸,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小花,你爸爸来接你了。”
胡小花听到后飞快跑出来,但看到男人后却立刻站住了脚,睁着双眼打量着男人。
“小花,过来,爸爸抱抱。”男人微笑着,看得出是那种带着讨好的微笑。但胡小花退后了一步,拉住了我的衣袖: “老师,他不是我爸爸。”
师:大家觉得这篇文章的开头“起”得好吗?
生:我觉得不错,没有什么废话,不像我们写作文,开头总喜欢写一组排比句。(全班笑)更主要的是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个男人到底是不是胡小花的爸爸呢?我很想知道。
师:这位同学的感觉很敏锐,好的文章开头确实要追求“平直”,不要乱兜圈子,同时要有吸引力,吸引读者读下去,增强文章开头吸引力最常用的办法是设置悬念。
(二)故事的“承”
师:这个故事的“起”有了,应该怎么“承”呢?按照生活的常理,接着会发生什么呢?故事中的老师会不会把胡小花交给那个男人呢?
生:肯定不会。
师:老师不让那个男人带走胡小花,那个男人会怎样呢?
生:会很着急。
师:除了着急呢?
生:他会想方设法证明他是胡小花的爸爸。
师:故事中的老师会提出什么要求,来鉴别眼前这个男人是不是胡小花的爸爸呢?
生:老师会让他拿出身份证来核实他的身份。
师:对,这是最直接也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办法。但是,这个时候能不能让这个男人拿出身份证呢?
生:不能,他应该没带在身上。
师:为什么不能让他拿出身份证呢?
生:如果这样“承”的话,这个故事就该结束了。
(学生笑)
师:那他还会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是胡小花的爸爸呢?
生:验DNA,拿出亲子鉴定……
师:会有人没事上街随身带着亲子鉴定的吗?(全班大笑)这种“承”显然是不符合生活常理的,我们想的办法必须是符合常理的,自然真实的。
生:让胡小花奶奶来。
师:如果胡小花奶奶能来,就不会让她爸爸来接她了。况且,如果真让她奶奶来了,这个故事——
生(异口同声):又结束了。
师:那还有什么可行的办法?
生(七嘴八舌):说出胡小花的生日,说一些胡小花小时候的事情,说出胡小花的个人信息……
师:说出胡小花的哪些个人信息或特征,能证明这个男人是她爸爸?
生(七嘴八舌):生日、住址、身高、体重、穿多大的鞋、胎记……
师:不错,能说出一个人的这些信息,尤其是胎记,确实能证明他们之间起码有着很亲近的关系。我们来看看作者写的内容,看是不是这样“承”的。
屏显
我让男人拿出身份证来看看。男人立刻在自己身上摸索,片刻后摊手说,他来得匆忙,没带在身上。我拉着小花,打算回教室。
男人在背后喊: “老师,等等。”我转身,发现男人一脸痛苦,蹲在地上。他抬起头对我说: “我真的是胡小花的爸爸,我今天刚回来,她奶奶生病了,就让我来接她。你们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我摇摇头,说: “不是我不相信你,连孩子都不认识你,我怎么可能把孩子交给你?”
男人急了,他说胡小花是2007年7月出生的,她今年身高1.2米,重51斤,穿30码的鞋。她的耳后还有一块胎记……
师:看来同学们设计的内容与原作还是十分接近的。我们思考一下,在故事“承接”部分的写作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一是不要与上文脱节,二是要合情合理,真实自然。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全面,故事的“承”确实要做到紧密和合理,不紧承,文章就显散乱了,不合理,文章就不自然了。下面的故事又该如何发展呢?文中的“那个男人”说出了胡小花的很多个人信息和特征,老师能让他带走小花吗?
生:老师不会让他把小花带走的,万一他不是呢,毕竟胡小花说他不是自己的爸爸。
师:老师肩负着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责任,确实不会让学生跟一个陌生人走的。原文的故事情节也是这样发展的:
屏显
我还是摇头,男人说的这些信息我都知道,知道这些,并不代表就是孩子的爸爸。
“你要我怎么办才肯把孩子交给我?”男人几乎是吼了起来。
我说:“不是我要你怎么样,是你必须证明你是她的爸爸。我们也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
男人平静下来,勉强笑笑,说:“对不起,老师,我刚才情绪不好。我真的是她爸爸。小花两岁时,我和她妈妈就出去打工了,我已经快五年没见过孩子了。如果不是我手里有她的照片,我也不认识她。”
(三)故事的“转”
师:故事不能再这样无休止地写下去了,情节应该要逆转了。故事的“转”是不是一定要转向相反的方向呢?转的方式有哪些?
生:不一定要转向相反的方向,可以是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是更深一层。
师:不错,记叙文中的“转”多半是写出事情的变化。情节的变化要想让读者信服赞叹,必须做到“合情、合理、合旨”,也就是说除了要符合上文情节发展的规律、合乎生活常理外,还要考虑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旨。这是叙事类作品写作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也是匠心独运的地方。下面请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按照“合情、合理、合旨”的原则来设计一下故事的“转”。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情节发展是:这个时候奶奶打电话给老师了,说自己生病了让小花的爸爸来接她放学。
师:这样“转”可以吗?
生:这样“转”很无聊啊,没有意思,写这个故事为什么啊?
师:对呀,情节的“转”一定要考虑文章的立意问题。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设计“转”的,老师直接跟着他们回家,把小花送回家,这样就可以知道真相了,并且可以表现老师敬业爱生这一主旨。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不好,也许教室里还有其他学生呢,老师不能擅离职守,更主要的是这样写很平庸,落入俗套。
师: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www.xing528.com)
(全班陷入沉默)
师:看来,一个巧妙的情节突转的设计确实有难度。老师提醒大家,情节的变化必须合情合理,合乎上文的发展脉络。如果故事中的“那个男人”的确是胡小花的爸爸,那么根据前文,我们可以知道他的身份是——
生(异口同声):在外地打工谋生的。
师:那就是说他常年不和胡小花生活在一起,所以胡小花不认识他。根据上文,他爱不爱自己的女儿呢?
生(异口同声):当然爱。
师:他爱女儿,那他平时是怎样表达对女儿的爱呢?
生:努力打拼,给女儿寄钱。
师:除了努力打拼,给女儿寄钱,他怎样和女儿联络感情呢?
生:打电话。
师:对,打电话,并且打电话的频率怎样?
生:频率很高,可能会天天打。
师:那就意味着女儿对爸爸的外貌很陌生,但对电话中爸爸的声音很熟悉。
生(激动起来,七嘴八舌):打电话,让他打电话给小花听……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讲,好吗?
生:我知道怎么“转”了,让故事中的“那个男人”打电话给老师,老师把电话给小花,看小花能否听出是爸爸的声音。
师:这个办法似乎可以解决问题了,可这样写有意思吗?能表现什么主题?
生:这样的构思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巧妙很新颖,并且表达的内容很丰富。
师:比如说呢?
生:比如可以表达亲情,表现了父爱。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样写让人读了觉得很心酸,外来务工者和留守儿童太不容易了,我们应该关爱他们。
师:哦,原来这样构思,不仅表现了父女情深,还暗含着关爱外来务工者以及留守儿童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那我们看原作是怎样“转”的。
屏显
胡小花突然大声说:“你不是我爸爸,我爸爸没说要回来。前天他还和我通过电话。”
男人再次蹲下身子,他把双手伸进头发里,努力地抓了一把自己的头发。然后他站了起来,我看到他双眼有了泪水。男人说:“老师,你有电话吗?你说个号码,我给你打过来。”他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我。我犹豫片刻,还是将号码告诉了他。接着,男人拨通了我的电话。男人说:“把电话给小花好吗?”
我虽然不解,还是将电话给了胡小花。胡小花接过电话,我看到男人脸上立刻扬起了笑容,他用温和的声音轻轻地说:“喂,小花,乖伢子,我是爸爸呀!”“爸爸!”几乎是在一瞬间,胡小花飞跑过去,一把抱住男人,一边还回过头,对我说:“老师,他是爸爸,爸爸每次都是这样叫我的!”
(学生们兴奋地鼓掌)
师:按照“合情、合理、合旨”的原则进行构思,我们的设想和作家的构思很接近啊。同学们务必记住,在叙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变化,并且在“转”中要走向高潮,写出深意。这就是“转”的要诀。
(四)故事的“合”
师:最后,我们还要给这个故事来个结尾。常见的文章“合”的方式有哪些?
生:总结,通过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师:还有吗?
生:也可以含蓄结尾,通过留白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师:那这个故事该如何结尾呢?哪种方式更适合呢?下面请同学们给故事写一个结尾。
(学生写作)
生:“胡小花与爸爸紧紧抱在一起,望着泪流满面的父女俩,我既难过又高兴。纵使亲人在眼前,却相逢不相识,这何其令人心酸。但经过波折之后的泪又何尝不是幸福的泪呢?愿小花和父母今后不再分离,愿天下儿女都能承欢于父母膝前!”
师:这位同学写得好不好?
生:她写得很有感情,运用抒情句升华了主旨,发出了祝愿。
师:描写了故事中“老师”的心理感受,与前文承接得很紧,并且进行了总结提升。还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的?
生:“小花扑到爸爸怀里啜泣着,男人把小花紧紧搂在怀里,泪流满面。良久,男人抬起头,微笑着对我说了声谢谢,然后牵着小花的手向校门口走去。此时,我才发觉天色已经完全黑了,彼此依偎着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起风的夜有些凉意了,我的心里却满是温暖。”
(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精彩结尾的肯定,没有抒情也没有议论,但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却蕴涵着浓浓的深情,一切尽在不言中啊,文章的意趣也就这样产生了。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结尾。
屏显
男人紧紧地抱住小花,把头深深埋进小花的肩膀,小花也在他的肩膀啜泣着。半晌之后,男人抬起头,努力微笑着对我说:“这些年,我天天给她打电话,她更熟悉的,是我电话里的声音。”
那一刻,男人泪流满面。
师:作者的结尾怎样?
生:我觉得这样结尾平淡了些,我还是喜欢第二位同学的结尾,很美,很有味道。
师:如果让我评判,我只能说各有千秋。原作的结尾简单自然,既是对上文老师疑惑的回应,又巧妙点题,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文章结尾的方法或彰显或留白,但目的都为出意境。故事我们就写到这里了,大家看看这篇文章还缺什么呢?
生:题目。
师:我们为它拟一个。
生:父亲的电话。
生:电话里的声音。
生:电话里的父亲。
师:前两个题目太普通了,并且不能涵盖文章的全部内容。
屏显原文题目
父亲的证明。
师:“电话里的父亲”和“父亲的证明”哪个更好?
生:电话里的父亲。
师:我个人也觉得“电话里的父亲”这个题目好,很新颖很别致,有点小悬念,还暗示了故事的主题。这节课,我们按照“起承转合”的序列共同完成了一个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起承转合”环节的要点。
师(边板书边总结):
起要平直且留疑,无好起,则无引力;
承须紧密且合理,不紧承,则显散乱;
转要变化有高潮,不转折,则显平淡;
合须提升或留白,无整合,则无意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