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投票,孩子们选出了这本书当中他们认为最难读懂的三篇文章:《二十四孝图》《无常》《范爱农》。根据学生第三次阅读时的作业,我邀请了三位同学来展示他们自主阅读《二十四孝图》《无常》《范爱农》的成果,要求从“初读的困惑,解决的方法,阅读的结论”三个方面进行展示,每人两分钟。
生1:看《朝花夕拾》,第一看不懂的要数《二十四孝图》。文题为《二十四孝图》,前半部分似乎文不对题,并且“老莱娱亲”“哭竹生笋”两则故事在我读来并无不妥,鲁迅先生反感的理由着实奇怪。再读时,耐心读小字注解、查阅历史背景,大概推断出陈西滢先生是“尊孔复古”之代表,与大力推广白话文的鲁迅针锋相对。鲁迅反感《二十四孝图》其实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郭巨埋儿”是彻头彻尾的愚孝,作者是持坚决反对态度的;而对“老莱娱亲”“哭竹生笋”,作者并不持尖锐反对意见,而是借此来讥讽“尊孔复古”之流从未如此实践过,实乃言行不一、虚伪滑稽。
生2:我读的版本是没有注释的,因此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人物关系和他们的身份不太明白,同时鲁迅也没有在文中明显地表达他的感受,这都给我理解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带来了困难。后来,我运用查找背景资料,文本细读等方法再去阅读、思考文字背后的深意,着眼点从小人物延伸至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最终读出了鲁迅文字中的幻灭感。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一个学业被迫中断,梦想破灭,而进一步被社会推入深渊的知识分子。黑暗社会的风雨将他推入水中,再也没有起来。在当时,还有多少知识分子,经历了同样的人生幻灭呢?文章末尾提到范爱农的女儿,她恰好中学毕业了,并且她不会有钱继续上学,那她是不是会像她爸爸一样呢?文章的最后一个字“罢”,引人深思!
生3:初读《无常》觉得文章晦涩难明,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书里的、民间传说里的、戏里的和迎神时的无常形象,其意图到底是什么?二读时,我读得十分细心,读出了作者对无常的喜爱,也隐约预见了文字深处深埋的火药味。三读时,我结合注释以及文章中的字句,深入挖掘字句,发现文中有两个词出现得较频繁:“公理”和“正人君子”。我认为,作者通过多场合、多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公正无私、富同情心的无常形象,表达了他对人间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绝望,也借此批判了社会上一些守旧的“正人君子”。可以说,无常是作者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愤怒时,在理想世界寻找的精神寄托。三读后,我发现鲁迅的文字并不是那么佶屈聱牙,我读出了鲁迅文字的深度以及其经久不衰的魅力。鲁迅的文章就像一块老面馒头,初试时略感艰涩,可越嚼越香,越嚼越入味。只要肯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就可以在同一段文字中读出多重意味,就能在同一篇文章中品出不同的情感。我想,这才是阅读的真正乐趣吧。(www.xing528.com)
……
我在学生自主展示过程中,把学生用到的读书方法罗列在黑板上:借助注释、文本细读、知人论世、交流探讨、文本互读等。
通过生生交流,在同伴互助和影响中,解除了阅读中的障碍,并深入理解了单篇文章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