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4(0006)第4 栏记: “辛酉宿箬乡”, 整理者无注。 箬, 疑当读为“鄀”或“若”。 清华战国竹书《楚居》6-7 号简记“若敖熊仪徙居箬”, 9号简记“至庄敖自福丘徙袭箬郢”, 整理者即并读为“鄀”。[11]
汉晋南郡鄀县, 据云是鄀国旧邑、 楚都之一。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秋, 秦晋伐鄀。”杜预注: “鄀本在商密, 秦、 楚界上小国。 其后迁于南郡鄀县。”《汉书·地理志上》南郡“若”县下班固原注: “楚昭王畏吴, 自郢徙此, 后复还郢。”其地所在, 后世有二说。 《水经注·沔水》(卷二十八)记云: “沔水又径鄀县故城南, 古鄀子之国也。 秦、 楚之间, 自商密迁此, 为楚附庸, 楚灭之以为邑。 县南临沔津, 津南有石山, 上有古烽火台, 县北有大城, 楚昭王为吴所迫, 自纪郢徙都之。 即所谓鄢、 鄀、 卢、 罗之地也。 秦以为县。”约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的汉水东岸。[12]另外一说在唐宋时期比较流行。 《史记·楚世家》: “(楚昭王)十二年, 吴复伐楚, 取番。 楚恐, 去郢, 北徙都鄀。”《正义》引《括地志》云: “楚昭王故城在襄州乐乡县东北三十二里, 在故都城东五里,即楚国故昭王徙都鄀城也。”贺次君以为“故都”之“都”当作“鄀”, 以形近致误; “国故”二字为衍文。[13]《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山南道二·襄州“乐乡县”下云: “本春秋时鄀国之城, 在今城北三十七里鄀国故城是也。”[14]《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山南道四·襄州“宜城县”下云: “废乐乡县在州南二百二十里。 旧管四乡。 本春秋鄀国之地, 迄今有若乡,在若水之傍。 都亭山在县西南, 山上有城垒, 极峻拔, 为隘险之所, 一名中城山。 鄀水亦名女泉。”[15]郑樵《通志》卷四十一·都邑部“周诸侯都”条云: “楚都丹阳。 周成王封熊绎以子男之田, 盖居于此。 至熊达始盛强, 僭称王, 是为楚武王, 迁都于郢。 昭王为吴所灭, 又迁于鄀。”自注云: “鄀本鄀国, 楚并之。 在襄阳宜城县东。 按今襄州南二百二十里废乐乡县是其地。 今有鄀乡, 在鄀水傍。 又云宜城西南有鄀亭山。”《路史·国名纪》卷二十五“鄀”下云: “子爵。 旧鄀本商密, 秦、楚界上小国。 《世本》云允姓国。 秦入之。 后迁南郡, 今襄之宜城西南有鄀亭山, 上有城险固。 鄀乡, 鄀水。”[16]
在传世文献记载的两种说法中, 《水经注》一说虽然年代居先, 但唐宋史志的记载较为详细, 不仅记述了鄀国故城与楚昭王故城的具体里程, 还有鄀(若)乡、 鄀(若)水、 鄀亭山彼此支撑, 也可能有更早的文献根据。
《左传》定公六年记云: “四月己丑, 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 获潘子臣、 小惟子及大夫七人。 楚国大惕, 惧亡。 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 令尹子西喜曰: ‘乃今可为矣。’于是乎迁郢于鄀, 而改纪其政, 以定楚国。”对于楚人而言, 汉水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 《左传》僖公四年召陵之役, 齐桓公对楚使屈完说: “以此众战, 谁能御之? 以此攻城, 何城不克?”而屈完对曰: “君若以德绥诸侯, 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 楚国方城以为城, 汉水以为池, 虽众, 无所用之。”对于徙鄀之前两年吴师入郢之役, 《左传》定公四年的一段记载也充分显示汉水在抵抗吴师中的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左司马戌谓子常曰: “子沿汉而与之上下, 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 还塞大隧、 直辕、 冥阨。 子济汉而伐之, 我自后击之, 必大败之。”既谋而行。 武城黑谓子常曰: “吴用木也, 我用革也, 不可久也, 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 “楚人恶子而好司马。 若司马毁吴舟于淮, 塞城口而入, 是独克吴也。 子必速战! 不然, 不免。”乃济汉而陈, 自小别至于大别。
从这一地理大势推断, 定公六年楚人徙都, 不大可能选择濒临汉水东岸的《水经注》所记之地, 唐宋文献所载之地在汉水之西的丘陵地带, 是相对安全的地方。[17]
隋唐乐乡县治约在今湖北钟祥市乐乡关村, 古鄀国、 楚鄀都故城以及秦汉鄀县治所, 在其东北三十余里, 约在今钟祥市西北胡集镇南的丽阳村(明清丽阳驿)一带。[18]岳麓书院秦简《三十五年质日》称“箬乡”,是当时尚未置县, 还是县名即称“箬乡”, 目前还不能确定。[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