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以次传”, 最早见于睡虎地秦简《语书》8 号简。 整理小组注释指出: “以次传, 指本文书在郡中各县、 道依次传送。 汉简多云‘以次传’, 见《流沙坠简》烽燧类。”睡虎地秦简《封诊式·迁子》则是一个以县次传递的实例:[84]
告灋(废)丘主: 士五(伍)咸阳才(在)某里曰丙, 坐父甲谒鋈其足,(迁)蜀边县, 令终身毋得去(迁)所。 论之,(迁)丙如甲告, 以律包。 今鋈丙足, 令吏徒将传及恒书一封诣。 令史可受代吏徒, 以县次传诣成都, 成都上恒书大(太)守处, 以律食。 灋(废)丘已传, 为报。 敢告主。
整理小组注云: 废丘, 秦县名, 今陕西兴平东南, 是从咸阳出发前往蜀郡的第一站。[85]咸阳吏徒带着传和恒书, 押送士伍丙到废丘。 咸阳县官要求废丘安排人手送往下一县, 并在完成交接后回报咸阳。 废丘以远直至成都, 应循例推进。
里耶秦简9-2352 所载与以县次传书类似。 文书正面是某年三月庚申启陵乡啬夫赵关于一匹马在传送途中死亡的报告, 开头说: “士五(伍)朐忍□蒤居台告曰: 居貣(贷), 署酉阳。 传送牵迁陵拔乘马一匹,駠(骝), 牡, 两鼻删, 取左右耳前后各一所, 名曰犯难。 行到暴诏溪反(坂)上, 去溪可八十步, 马不能上, 即堕, 今死。 敢告。”[86]迁陵拔为迁陵县长官。 他的这匹马来自何处无交代。 文中称“传送”, 很可能来自外地。 居台戍于酉阳, 因而承担从酉阳送马到迁陵这一程的任务。
里耶秦简中有多件在洞庭郡内以道次传书的资料:[87]
三月丁丑朔壬辰, 洞庭□□□□□□□□□□□□
告灋(废)丘主: 士五(伍)咸阳才(在)某里曰丙, 坐父甲谒鋈其足,(迁)蜀边县, 令终身毋得去(迁)所。 论之,(迁)丙如甲告, 以律包。 今鋈丙足, 令吏徒将传及恒书一封诣。 令史可受代吏徒, 以县次传诣成都, 成都上恒书大(太)守处, 以律食。 灋(废)丘已传, 为报。 敢告主。
整理小组注云: 废丘, 秦县名, 今陕西兴平东南, 是从咸阳出发前往蜀郡的第一站。[85]咸阳吏徒带着传和恒书, 押送士伍丙到废丘。 咸阳县官要求废丘安排人手送往下一县, 并在完成交接后回报咸阳。 废丘以远直至成都, 应循例推进。
里耶秦简9-2352 所载与以县次传书类似。 文书正面是某年三月庚申启陵乡啬夫赵关于一匹马在传送途中死亡的报告, 开头说: “士五(伍)朐忍□蒤居台告曰: 居貣(贷), 署酉阳。 传送牵迁陵拔乘马一匹,駠(骝), 牡, 两鼻删, 取左右耳前后各一所, 名曰犯难。 行到暴诏溪反(坂)上, 去溪可八十步, 马不能上, 即堕, 今死。 敢告。”[86]迁陵拔为迁陵县长官。 他的这匹马来自何处无交代。 文中称“传送”, 很可能来自外地。 居台戍于酉阳, 因而承担从酉阳送马到迁陵这一程的任务。
里耶秦简中有多件在洞庭郡内以道次传书的资料:[87]
三月丁丑朔壬辰, 洞庭□□□□□□□□□□□□
告灋(废)丘主: 士五(伍)咸阳才(在)某里曰丙, 坐父甲谒鋈其足,(迁)蜀边县, 令终身毋得去(迁)所。 论之,(迁)丙如甲告, 以律包。 今鋈丙足, 令吏徒将传及恒书一封诣。 令史可受代吏徒, 以县次传诣成都, 成都上恒书大(太)守处, 以律食。 灋(废)丘已传, 为报。 敢告主。
整理小组注云: 废丘, 秦县名, 今陕西兴平东南, 是从咸阳出发前往蜀郡的第一站。[85]咸阳吏徒带着传和恒书, 押送士伍丙到废丘。 咸阳县官要求废丘安排人手送往下一县, 并在完成交接后回报咸阳。 废丘以远直至成都, 应循例推进。
里耶秦简9-2352 所载与以县次传书类似。 文书正面是某年三月庚申启陵乡啬夫赵关于一匹马在传送途中死亡的报告, 开头说: “士五(伍)朐忍□蒤居台告曰: 居貣(贷), 署酉阳。 传送牵迁陵拔乘马一匹,駠(骝), 牡, 两鼻删, 取左右耳前后各一所, 名曰犯难。 行到暴诏溪反(坂)上, 去溪可八十步, 马不能上, 即堕, 今死。 敢告。”[86]迁陵拔为迁陵县长官。 他的这匹马来自何处无交代。 文中称“传送”, 很可能来自外地。 居台戍于酉阳, 因而承担从酉阳送马到迁陵这一程的任务。
里耶秦简中有多件在洞庭郡内以道次传书的资料:[87]
三月丁丑朔壬辰, 洞庭□□□□□□□□□□□□
令。 临沅下(索), 门浅、 上衍、 零阳各以道次传, 别书□□□□
书到相报, 不报追。 临沅、 门浅、 上衍、 零阳言书到, 署□曹发。
/□手, 道一书。 以洞庭发弩印行事。 恒署
酉阳报充署令发。
迁陵报酉阳署令发。
四月癸丑水十一刻刻下五, 都邮人□以来。 /□发。8-159 背
……六月乙未, 洞庭守礼谓县啬夫: 听书从事。 □□军吏在县界中者各告之。 新武陵别四道, 以次传。 别书写上洞庭8-657尉。皆勿留。 /葆手。 /骄手。 /八月甲戌, 迁陵守丞膻之敢告尉官主:以律令从事。 传别书贰春, 下卒长奢官。 /□手。 /丙子旦食走印行。
【八月】庚午水下五刻, 士五(伍)宕渠道平邑疵以来。 /朝半。
洞□8-657 背
令。 临沅下(索), 门浅、 上衍、 零阳各以道次传, 别书□□□□
书到相报, 不报追。 临沅、 门浅、 上衍、 零阳言书到, 署□曹发。
/□手, 道一书。 以洞庭发弩印行事。 恒署
酉阳报充署令发。
迁陵报酉阳署令发。
四月癸丑水十一刻刻下五, 都邮人□以来。 /□发。8-159 背
……六月乙未, 洞庭守礼谓县啬夫: 听书从事。 □□军吏在县界中者各告之。 新武陵别四道, 以次传。 别书写上洞庭8-657尉。皆勿留。 /葆手。 /骄手。 /八月甲戌, 迁陵守丞膻之敢告尉官主:以律令从事。 传别书贰春, 下卒长奢官。 /□手。 /丙子旦食走印行。
【八月】庚午水下五刻, 士五(伍)宕渠道平邑疵以来。 /朝半。
洞□8-657 背
令。 临沅下(索), 门浅、 上衍、 零阳各以道次传, 别书□□□□
书到相报, 不报追。 临沅、 门浅、 上衍、 零阳言书到, 署□曹发。
/□手, 道一书。 以洞庭发弩印行事。 恒署
酉阳报充署令发。
迁陵报酉阳署令发。
四月癸丑水十一刻刻下五, 都邮人□以来。 /□发。8-159 背
……六月乙未, 洞庭守礼谓县啬夫: 听书从事。 □□军吏在县界中者各告之。 新武陵别四道, 以次传。 别书写上洞庭8-657尉。皆勿留。 /葆手。 /骄手。 /八月甲戌, 迁陵守丞膻之敢告尉官主:以律令从事。 传别书贰春, 下卒长奢官。 /□手。 /丙子旦食走印行。
【八月】庚午水下五刻, 士五(伍)宕渠道平邑疵以来。 /朝半。
洞□8-657 背
六月壬午朔戊戌, 洞庭叚(假)守齮下□: 听书从事。 临沅下索; 门浅、 零阳、 上衍, 各以道次传。 别书临沅下洞庭都水, 蓬下铁官。 皆以邮行。 书到相报, 不报追。 临沅、 门浅、 零阳、 上衍□言书到, 署兵曹发。 /如手。 道一书。 ·以洞庭候印9-712
充报零阳金布发。
酉阳报充署令发。
迁陵报酉阳署主令发。
恒署。 丁四。
七月己未水十一刻刻下十, 都邮人□以来。 /□发。9-712 背
9-712 由游逸飞、 陈弘音二氏先行披露,[88]《湖南出土简牍选编》(简称《选编》)稍后刊出图版与释文[89]。 “临沅下索”的“下”, 《选编》误作“水”。 “充报零阳”的“充”, 原皆释为“急”, 鹰取祐司疑是“充”,“充报零阳”连读。[90]看字形轮廓, 释“充”是。 应该补充指出的是: 其一, 某县“报”某县, 均当连读。 “报”即上揭《封诊式·迁子》“废丘已传, 为报”的“报”, 是在以次传过程中完成一站交接后对上一站的回复。 其二, “迁陵报酉阳署主令发”原释文置于背面第一列, 实则背面文字大致分为两栏, “迁陵”云云属下栏, 当置于上栏文字之后。
8-159 字迹多有脱落。 于洪涛指出“迁陵”下一字当为“报”。[91]游逸飞、 陈弘音取9-712 对照, 补释出“令临沅下”“各以道次”“别书”“手道”“充”“都邮人□以来□发”等字, 并指出“充”字上下墨迹似乎只是倒印文。[92]对照9-712, 我们还可大致辨认出“不报追临沅”“曹”等字。 此外, 8-158 记: “卅二年四月丙午朔甲寅, 迁陵守丞色敢告酉阳丞主: 令史下络裙直书已到。 敢告主。”这里所说的“络裙直书”, 即8-159 正面第一部分所记。 而这件文书, 正是对8-159 背面所书“迁陵报酉阳署令发”的践履。[93]由8-158 回报酉阳的日期(甲寅), 可以推定8-159 背面所记“四月”“丑”之间未释之字为“癸”, 癸丑为甲寅前一日。这是迁陵接收文书的实际日期。
对于上揭资料所见的传书路线, 存在不同看法。 于洪涛认为: 据8-159 可见, 临沅及索一带正处于文书传递的中心, 也就是说其郡治在这一范围的可能性极大。 “御史问直络裙程书”传递的整个线路: 来书方向(沿江水)巴郡→南郡(江陵)→南郡(孱陵)→洞庭(索)→洞庭(临沅); 洞庭郡内传递(零阳方向)临沅→索→(门浅)→(上衍)→零阳……; 洞庭郡内传递(迁陵方向)临沅→酉阳→迁陵。[94]郑威、 庄小霞二氏在讨论洞庭秦县复原时, 也以为8-159 中的索、 门浅、 上衍、零阳四地位于以次传的连续路线。[95]游逸飞、 陈弘音二氏联系9-712 指出: 本简零阳、 上衍顺序颠倒, 若非书写随意之故, 便反映文书传递路线及零阳、 上衍的位置尚待进一步研究。[96]晏昌贵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看到新刊布的牍文(9-712),后面接着说“各以道次传”,这个“道”,应该就是8-657 号牍文中的“新武陵别四道”的“道”。 牍文大概是说,从临沅出发,下别四道,每一道依次传递,其中传到迁陵的那一“道”,据简牍后文,应该是:临沅—零阳—充—酉阳—迁陵。 文书为迁陵县档案,所以详叙这一“道”的传输路线,其他“道”与迁陵无关,究竟怎样“以次传”,已不可得而详了。 换言之,牍文中的四县索、门浅、零阳、上衍是横向并列关系,而不是纵向延展关系。 后文“道一书”,也是说四道每道“一书”,另外“别书临沅下洞庭都水,蓬下铁官。 皆以邮行”。 这个“皆以邮行”不知是否包括前述“四道”。 总之,因为四县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所以先写哪个后写哪个关系并不大,不影响实际的地理位置。[97]
回顾相关讨论可见, 由于8-159 与9-712 对读, 以及与8-657 的关联, 学者的认识不断深化。 现在可以进而探讨的是:
其一, 以道次传, 可以看作“以次传”的复合应用, 即以某地为中心,同时在多个以次传的路线(道)展开传递。 我们曾经提到, 看8-657、 8-1677, 新武陵应是县名, 为洞庭郡治所在。[98]将8-159、 9-712 与8-657联系起来考察, 新武陵应大致位于临沅(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门浅、上衍、 零阳(治所在今湖南慈利县东)四县之间, 8-159“临沅下索, 门浅、 上衍、 零阳各以道次传”, 以及9-712“临沅下索; 门浅、 零阳、 上衍, 各以道次传”, 与8-657“新武陵别四道, 以次传”应大致相当。[99]初始出发的中心点乃是新武陵, 而非临沅。 具体四道的起点分别是临沅、 门浅、 上衍与零阳, 索(县治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则是临沅一道的终点。[100]
当然, 8-159、 9-712 所述与8-657 也有不同。 前者直接由郡发至四道的起点县, 后者则是先发到郡治所在的新武陵, 再由新武陵发往四县。 9-712 对“报”要求说: “临沅、 门浅、 零阳、 上衍□言书到, 署兵曹发。”8-159 所记略同。 这正是郡直接分发文书到四县的反方向运作。8-657 未记对“报”的要求。 8-649 说: “邦尉、 都官军在县界中者各……皆以门亭行。 新武陵言书到, 署……”或可理解为在如8-657 所记郡先发到新武陵进而分发四道时的反方向运作。
8-657 缺纪年。 所记迁陵守丞膻之, 在已刊资料中另出现三次, 皆在始皇二十八年。[101]8-657 所录带月干支, 即六月乙未、 八月甲戌与同月丙子, 均可容入二十八年历表。[102]这件文书大概就属于这一年。 8-159 纪时为三十二年二月。 9-712 记“六月壬午朔”, 可推知在始皇三十一年。[103]由此推测, 洞庭郡内分道传书的具体安排, 可能在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之间发生过变化。
其二, 自新武陵分出的四道, 向东一道, 从临沅到索, 比较确定。可能是四道中行程最短者。 向西一道, 其起点应是零阳, 然后如晏先生所云, 依次是充、 酉阳, 最后到迁陵。
《封诊式·迁子》所说的“报”, 在秦律中有明确规定。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行书》简184 记云: “行传书、 受书, 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 以辄相报殹。”[104]这种“报”的要求, 在《封诊式·迁子》中是由上一站(咸阳)向下一站(废丘)提出。 在里耶秦简中, 这种指令分两种情形。 一是文书下达者针对所有传递者而言: “书到相报, 不报追。”另一种是传书系统的上一站针对下一站提出具体要求, 如同《封诊式·迁子》显示的那样。 在9-712 中, 第一环节洞庭郡针对四县说: “临沅、门浅、 零阳、 上衍□言书到, 署兵曹发。”西行一道第二环节作: “充报零阳金布发。”第三环节作: “酉阳报充署令发。”第四环节作: “迁陵报酉阳署主令发。”皆具体指定“报”即收件回执的接收者。 8-159 大致略同, 只是未看到第二环节。[105]由于“报”的规定及其在文书中的体现,自新武陵西行以至迁陵一道的各个节点, 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 其中充县故城约在今张家界市西后坪镇北的澧水北岸,[106]酉阳故城约在今永顺县南的酉水北岸。 零阳与充, 均在澧水岸边; 酉阳与迁陵, 均在酉水侧畔; 而自零阳至酉阳一段, 则与今枝柳铁路所经大致相当。 《后汉书·马援传》记马援征五溪之役云: “初, 军次下雋, 有两道可入, 从壶头则路近而水崄, 从充则涂夷而运远。”秦洞庭郡内以道次传书时自零阳至迁陵一道的安排, 或许也有道路较为平易的背景。
从洞庭郡及其后续武陵郡境域推测, 门浅、 上衍可能在新武陵之西、 之南, 由这二县分出的路线大致均通往洞庭郡南部。
其三, 一般认为, “以次传”与“以邮行”是两种不同的行书方式。[107]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行书律》简274-275 记云: “书不当以邮行者,为送告县道, 以次传行之。 诸行书而毁封者, 皆罚金一两。 书以县次传, 及以邮行, 而封毁, 过县辄劾印, 更封而署其送徼(檄)曰: 封毁,更以某县令若丞印封。”似可支持这一理解。 现在看来, 实际情形可能比较复杂。
在8-657 中, 洞庭守礼在指定文书传递时, 未见“以邮行”一类表述; 文书送到迁陵县廷时, 是“士五(伍)宕渠道平邑疵以来”而不是邮人。 这种传书大概是每县各用一人, 逐县接力传递。
对于9-712 的“皆以邮行”, 前引晏昌贵说曾就是否包括“四道”置疑。 其实同件文书中已含有解答的线索。 9-712 背面最后记文书到达迁陵的情形说: “七月己未水十一刻刻下十, 都邮人□以来。 /□发。”文书由邮人送达, 正与洞庭郡下书时指示“皆以邮行”对应。 可见这件“以道次行”的文书, 在具体传递时是采用“以邮行”的方式, 亦即以次行、以道次行与以邮行可以叠合使用。 8-159 背面亦记云: “四月□丑水十一刻刻下五, 都邮人□以来。 /□发”, 也具有相同意味。[108]这与8-657正好形成对照。 此外, 8-159、 9-712 均书有“恒署”。 岳麓书院藏秦简1173 记“卒令丙二”云: “恒署书皆以邮行。”[109]也可证明8-159、 9-712当以邮行。 在以邮行的场合, 由于一县往往设有一处以上的邮, 一县之中可能有多位邮人交替传递。
在8-159、 8-657、 9-712 所记的场合, “以次传”“以道次传”的“次”, 应该是指县次, 即在相关各县中依次传递。 虽然8-159、 9-712在传递中有邮的存在, 但在以县次传的情形下, 邮次恐怕没有强调的必要。 “以次传”“以道次传”的“传”, 兼有传递和传达之意, 即相关各县, 在负责把文书传至下一站的同时, 也必须知会文书内容并执行。 虽然往往只在分道传递时才使用“别书”的表述, 同一路线中的逐县传递,必定伴随着抄录文书的情形。
以次传和以道次传, 也用于县内诸官、 诸乡。 8-657 背面在记载洞庭守礼有关郡内传递的指令之后, 还记有迁陵守丞膻之关于文书在迁陵县内传达的安排, 即由县廷送至尉,[110]再由尉传到贰春乡, 传达给卒长奢的官署。 在这种单一路线的传递之外, 我们也看到几件多路线传递的实例:[111](www.xing528.com)
……传畜官。 贰春乡传田官, 别贰春亭、 唐亭。8-1114+8-1150
廿六年二月癸丑朔丙子, 唐亭叚(假)校长壮敢言之: 唐亭旁有盗可卅人。 壮卒少, 不足以追。 亭不可空。 谒遣卒索。 敢言之。 /二月辛巳, 迁陵守丞敦狐敢告尉、 告乡主: 以律9-1112令从吏(事)。 尉下亭鄣, 署士吏谨备。 贰乡上司马丞。 /亭手。 /即令走涂行。9-1112 背
三月庚戌迁陵守丞敦狐敢告尉、 告乡、 司空、 仓主: 听书从事。 尉别书都乡、 司空, 司空传仓, 都乡别启陵、 贰春, 皆勿留、脱。 它如律令。 扣手。 庚戌水下囗刻走袑行尉。16-6 背
三月丙辰迁陵丞欧敢告尉、 告乡、 司空、 仓主: 前书已下, 重听书从事。 尉别都乡、 司空, 司空传仓, 都乡别启陵、 贰春, 皆勿留、 脱。 它如律令。 扣手。 丙辰水下四刻隶臣尚行。16-5 背
16-6、 16-5 这两件文书正面内容相同, 均为始皇二十七年二月庚寅洞庭守礼发给各县啬夫与卒史嘉、 假卒史谷、 属尉的指令, 要求在需要传送委输的场合, 先动用各县卒、 徒隶、 居赀赎债、 司寇隐官和践更县者, 人手不足时再征发黔首。 这两件木牍背面均是迁陵县廷传达这份指令的安排。 其中的“别”, 与8-657“新武陵别四道”的“别”相当, 指分道传递。 分道传递时, 往往如8-159、 9-712 所示采取“道一书”的方式推进, 因而在分道同时需要“别书”, 即另录一份下传。 如16-6、16-5 背面所记, 文书由县廷传给尉, 尉分别传给都乡、 司空, 司空传仓, 都乡则又分别传给启陵、 贰春, 构成连续的多个环节和一再分道的情形。 9-1112 所述略有不同, 是由县廷将唐亭的警情转达给尉, 尉传达给诸亭鄣, 同时由贰春乡告知司马丞。 8-1114+8-1150 残缺较多,从现存文字看, 其原本也当涉及多个官、 乡、 亭。 16-6、 16-5 所说“皆勿留、 脱”的“脱”, 是指相关传递系统中的各节点之间依次传递,不得遗漏。 这正是“以次行”的关键所在。[112]
16-6、 16-5 所记洞庭守礼文书, 事关徒隶的调用和黔首征发, 所以在迁陵县内是由尉下达, 传递到三乡和主管徒隶的仓、 司空。 9-1112 是应对唐亭的盗, 所以也是由尉出面, 传达到各个亭鄣与司马丞。前述洞庭郡内以道行次的几个实例, 具体传递对象或有不同, 也当是根据需要而安排。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 “以次传”可以复合运用即“以道次传”, 还可以与“以邮行”叠加应用, 从而实现在特定范围内众多对象的快速、 有效传递。
六月壬午朔戊戌, 洞庭叚(假)守齮下□: 听书从事。 临沅下索; 门浅、 零阳、 上衍, 各以道次传。 别书临沅下洞庭都水, 蓬下铁官。 皆以邮行。 书到相报, 不报追。 临沅、 门浅、 零阳、 上衍□言书到, 署兵曹发。 /如手。 道一书。 ·以洞庭候印9-712
充报零阳金布发。
酉阳报充署令发。
迁陵报酉阳署主令发。
恒署。 丁四。
七月己未水十一刻刻下十, 都邮人□以来。 /□发。9-712 背
9-712 由游逸飞、 陈弘音二氏先行披露,[88]《湖南出土简牍选编》(简称《选编》)稍后刊出图版与释文[89]。 “临沅下索”的“下”, 《选编》误作“水”。 “充报零阳”的“充”, 原皆释为“急”, 鹰取祐司疑是“充”,“充报零阳”连读。[90]看字形轮廓, 释“充”是。 应该补充指出的是: 其一, 某县“报”某县, 均当连读。 “报”即上揭《封诊式·迁子》“废丘已传, 为报”的“报”, 是在以次传过程中完成一站交接后对上一站的回复。 其二, “迁陵报酉阳署主令发”原释文置于背面第一列, 实则背面文字大致分为两栏, “迁陵”云云属下栏, 当置于上栏文字之后。
8-159 字迹多有脱落。 于洪涛指出“迁陵”下一字当为“报”。[91]游逸飞、 陈弘音取9-712 对照, 补释出“令临沅下”“各以道次”“别书”“手道”“充”“都邮人□以来□发”等字, 并指出“充”字上下墨迹似乎只是倒印文。[92]对照9-712, 我们还可大致辨认出“不报追临沅”“曹”等字。 此外, 8-158 记: “卅二年四月丙午朔甲寅, 迁陵守丞色敢告酉阳丞主: 令史下络裙直书已到。 敢告主。”这里所说的“络裙直书”, 即8-159 正面第一部分所记。 而这件文书, 正是对8-159 背面所书“迁陵报酉阳署令发”的践履。[93]由8-158 回报酉阳的日期(甲寅), 可以推定8-159 背面所记“四月”“丑”之间未释之字为“癸”, 癸丑为甲寅前一日。这是迁陵接收文书的实际日期。
对于上揭资料所见的传书路线, 存在不同看法。 于洪涛认为: 据8-159 可见, 临沅及索一带正处于文书传递的中心, 也就是说其郡治在这一范围的可能性极大。 “御史问直络裙程书”传递的整个线路: 来书方向(沿江水)巴郡→南郡(江陵)→南郡(孱陵)→洞庭(索)→洞庭(临沅); 洞庭郡内传递(零阳方向)临沅→索→(门浅)→(上衍)→零阳……; 洞庭郡内传递(迁陵方向)临沅→酉阳→迁陵。[94]郑威、 庄小霞二氏在讨论洞庭秦县复原时, 也以为8-159 中的索、 门浅、 上衍、零阳四地位于以次传的连续路线。[95]游逸飞、 陈弘音二氏联系9-712 指出: 本简零阳、 上衍顺序颠倒, 若非书写随意之故, 便反映文书传递路线及零阳、 上衍的位置尚待进一步研究。[96]晏昌贵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看到新刊布的牍文(9-712),后面接着说“各以道次传”,这个“道”,应该就是8-657 号牍文中的“新武陵别四道”的“道”。 牍文大概是说,从临沅出发,下别四道,每一道依次传递,其中传到迁陵的那一“道”,据简牍后文,应该是:临沅—零阳—充—酉阳—迁陵。 文书为迁陵县档案,所以详叙这一“道”的传输路线,其他“道”与迁陵无关,究竟怎样“以次传”,已不可得而详了。 换言之,牍文中的四县索、门浅、零阳、上衍是横向并列关系,而不是纵向延展关系。 后文“道一书”,也是说四道每道“一书”,另外“别书临沅下洞庭都水,蓬下铁官。 皆以邮行”。 这个“皆以邮行”不知是否包括前述“四道”。 总之,因为四县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所以先写哪个后写哪个关系并不大,不影响实际的地理位置。[97]
回顾相关讨论可见, 由于8-159 与9-712 对读, 以及与8-657 的关联, 学者的认识不断深化。 现在可以进而探讨的是:
其一, 以道次传, 可以看作“以次传”的复合应用, 即以某地为中心,同时在多个以次传的路线(道)展开传递。 我们曾经提到, 看8-657、 8-1677, 新武陵应是县名, 为洞庭郡治所在。[98]将8-159、 9-712 与8-657联系起来考察, 新武陵应大致位于临沅(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门浅、上衍、 零阳(治所在今湖南慈利县东)四县之间, 8-159“临沅下索, 门浅、 上衍、 零阳各以道次传”, 以及9-712“临沅下索; 门浅、 零阳、 上衍, 各以道次传”, 与8-657“新武陵别四道, 以次传”应大致相当。[99]初始出发的中心点乃是新武陵, 而非临沅。 具体四道的起点分别是临沅、 门浅、 上衍与零阳, 索(县治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则是临沅一道的终点。[100]
当然, 8-159、 9-712 所述与8-657 也有不同。 前者直接由郡发至四道的起点县, 后者则是先发到郡治所在的新武陵, 再由新武陵发往四县。 9-712 对“报”要求说: “临沅、 门浅、 零阳、 上衍□言书到, 署兵曹发。”8-159 所记略同。 这正是郡直接分发文书到四县的反方向运作。8-657 未记对“报”的要求。 8-649 说: “邦尉、 都官军在县界中者各……皆以门亭行。 新武陵言书到, 署……”或可理解为在如8-657 所记郡先发到新武陵进而分发四道时的反方向运作。
8-657 缺纪年。 所记迁陵守丞膻之, 在已刊资料中另出现三次, 皆在始皇二十八年。[101]8-657 所录带月干支, 即六月乙未、 八月甲戌与同月丙子, 均可容入二十八年历表。[102]这件文书大概就属于这一年。 8-159 纪时为三十二年二月。 9-712 记“六月壬午朔”, 可推知在始皇三十一年。[103]由此推测, 洞庭郡内分道传书的具体安排, 可能在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之间发生过变化。
其二, 自新武陵分出的四道, 向东一道, 从临沅到索, 比较确定。可能是四道中行程最短者。 向西一道, 其起点应是零阳, 然后如晏先生所云, 依次是充、 酉阳, 最后到迁陵。
《封诊式·迁子》所说的“报”, 在秦律中有明确规定。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行书》简184 记云: “行传书、 受书, 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 以辄相报殹。”[104]这种“报”的要求, 在《封诊式·迁子》中是由上一站(咸阳)向下一站(废丘)提出。 在里耶秦简中, 这种指令分两种情形。 一是文书下达者针对所有传递者而言: “书到相报, 不报追。”另一种是传书系统的上一站针对下一站提出具体要求, 如同《封诊式·迁子》显示的那样。 在9-712 中, 第一环节洞庭郡针对四县说: “临沅、门浅、 零阳、 上衍□言书到, 署兵曹发。”西行一道第二环节作: “充报零阳金布发。”第三环节作: “酉阳报充署令发。”第四环节作: “迁陵报酉阳署主令发。”皆具体指定“报”即收件回执的接收者。 8-159 大致略同, 只是未看到第二环节。[105]由于“报”的规定及其在文书中的体现,自新武陵西行以至迁陵一道的各个节点, 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 其中充县故城约在今张家界市西后坪镇北的澧水北岸,[106]酉阳故城约在今永顺县南的酉水北岸。 零阳与充, 均在澧水岸边; 酉阳与迁陵, 均在酉水侧畔; 而自零阳至酉阳一段, 则与今枝柳铁路所经大致相当。 《后汉书·马援传》记马援征五溪之役云: “初, 军次下雋, 有两道可入, 从壶头则路近而水崄, 从充则涂夷而运远。”秦洞庭郡内以道次传书时自零阳至迁陵一道的安排, 或许也有道路较为平易的背景。
从洞庭郡及其后续武陵郡境域推测, 门浅、 上衍可能在新武陵之西、 之南, 由这二县分出的路线大致均通往洞庭郡南部。
其三, 一般认为, “以次传”与“以邮行”是两种不同的行书方式。[107]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行书律》简274-275 记云: “书不当以邮行者,为送告县道, 以次传行之。 诸行书而毁封者, 皆罚金一两。 书以县次传, 及以邮行, 而封毁, 过县辄劾印, 更封而署其送徼(檄)曰: 封毁,更以某县令若丞印封。”似可支持这一理解。 现在看来, 实际情形可能比较复杂。
在8-657 中, 洞庭守礼在指定文书传递时, 未见“以邮行”一类表述; 文书送到迁陵县廷时, 是“士五(伍)宕渠道平邑疵以来”而不是邮人。 这种传书大概是每县各用一人, 逐县接力传递。
对于9-712 的“皆以邮行”, 前引晏昌贵说曾就是否包括“四道”置疑。 其实同件文书中已含有解答的线索。 9-712 背面最后记文书到达迁陵的情形说: “七月己未水十一刻刻下十, 都邮人□以来。 /□发。”文书由邮人送达, 正与洞庭郡下书时指示“皆以邮行”对应。 可见这件“以道次行”的文书, 在具体传递时是采用“以邮行”的方式, 亦即以次行、以道次行与以邮行可以叠合使用。 8-159 背面亦记云: “四月□丑水十一刻刻下五, 都邮人□以来。 /□发”, 也具有相同意味。[108]这与8-657正好形成对照。 此外, 8-159、 9-712 均书有“恒署”。 岳麓书院藏秦简1173 记“卒令丙二”云: “恒署书皆以邮行。”[109]也可证明8-159、 9-712当以邮行。 在以邮行的场合, 由于一县往往设有一处以上的邮, 一县之中可能有多位邮人交替传递。
在8-159、 8-657、 9-712 所记的场合, “以次传”“以道次传”的“次”, 应该是指县次, 即在相关各县中依次传递。 虽然8-159、 9-712在传递中有邮的存在, 但在以县次传的情形下, 邮次恐怕没有强调的必要。 “以次传”“以道次传”的“传”, 兼有传递和传达之意, 即相关各县, 在负责把文书传至下一站的同时, 也必须知会文书内容并执行。 虽然往往只在分道传递时才使用“别书”的表述, 同一路线中的逐县传递,必定伴随着抄录文书的情形。
以次传和以道次传, 也用于县内诸官、 诸乡。 8-657 背面在记载洞庭守礼有关郡内传递的指令之后, 还记有迁陵守丞膻之关于文书在迁陵县内传达的安排, 即由县廷送至尉,[110]再由尉传到贰春乡, 传达给卒长奢的官署。 在这种单一路线的传递之外, 我们也看到几件多路线传递的实例:[111]
……传畜官。 贰春乡传田官, 别贰春亭、 唐亭。8-1114+8-1150
廿六年二月癸丑朔丙子, 唐亭叚(假)校长壮敢言之: 唐亭旁有盗可卅人。 壮卒少, 不足以追。 亭不可空。 谒遣卒索。 敢言之。 /二月辛巳, 迁陵守丞敦狐敢告尉、 告乡主: 以律9-1112令从吏(事)。 尉下亭鄣, 署士吏谨备。 贰乡上司马丞。 /亭手。 /即令走涂行。9-1112 背
三月庚戌迁陵守丞敦狐敢告尉、 告乡、 司空、 仓主: 听书从事。 尉别书都乡、 司空, 司空传仓, 都乡别启陵、 贰春, 皆勿留、脱。 它如律令。 扣手。 庚戌水下囗刻走袑行尉。16-6 背
三月丙辰迁陵丞欧敢告尉、 告乡、 司空、 仓主: 前书已下, 重听书从事。 尉别都乡、 司空, 司空传仓, 都乡别启陵、 贰春, 皆勿留、 脱。 它如律令。 扣手。 丙辰水下四刻隶臣尚行。16-5 背
16-6、 16-5 这两件文书正面内容相同, 均为始皇二十七年二月庚寅洞庭守礼发给各县啬夫与卒史嘉、 假卒史谷、 属尉的指令, 要求在需要传送委输的场合, 先动用各县卒、 徒隶、 居赀赎债、 司寇隐官和践更县者, 人手不足时再征发黔首。 这两件木牍背面均是迁陵县廷传达这份指令的安排。 其中的“别”, 与8-657“新武陵别四道”的“别”相当, 指分道传递。 分道传递时, 往往如8-159、 9-712 所示采取“道一书”的方式推进, 因而在分道同时需要“别书”, 即另录一份下传。 如16-6、16-5 背面所记, 文书由县廷传给尉, 尉分别传给都乡、 司空, 司空传仓, 都乡则又分别传给启陵、 贰春, 构成连续的多个环节和一再分道的情形。 9-1112 所述略有不同, 是由县廷将唐亭的警情转达给尉, 尉传达给诸亭鄣, 同时由贰春乡告知司马丞。 8-1114+8-1150 残缺较多,从现存文字看, 其原本也当涉及多个官、 乡、 亭。 16-6、 16-5 所说“皆勿留、 脱”的“脱”, 是指相关传递系统中的各节点之间依次传递,不得遗漏。 这正是“以次行”的关键所在。[112]
16-6、 16-5 所记洞庭守礼文书, 事关徒隶的调用和黔首征发, 所以在迁陵县内是由尉下达, 传递到三乡和主管徒隶的仓、 司空。 9-1112 是应对唐亭的盗, 所以也是由尉出面, 传达到各个亭鄣与司马丞。前述洞庭郡内以道行次的几个实例, 具体传递对象或有不同, 也当是根据需要而安排。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 “以次传”可以复合运用即“以道次传”, 还可以与“以邮行”叠加应用, 从而实现在特定范围内众多对象的快速、 有效传递。
六月壬午朔戊戌, 洞庭叚(假)守齮下□: 听书从事。 临沅下索; 门浅、 零阳、 上衍, 各以道次传。 别书临沅下洞庭都水, 蓬下铁官。 皆以邮行。 书到相报, 不报追。 临沅、 门浅、 零阳、 上衍□言书到, 署兵曹发。 /如手。 道一书。 ·以洞庭候印9-712
充报零阳金布发。
酉阳报充署令发。
迁陵报酉阳署主令发。
恒署。 丁四。
七月己未水十一刻刻下十, 都邮人□以来。 /□发。9-712 背
9-712 由游逸飞、 陈弘音二氏先行披露,[88]《湖南出土简牍选编》(简称《选编》)稍后刊出图版与释文[89]。 “临沅下索”的“下”, 《选编》误作“水”。 “充报零阳”的“充”, 原皆释为“急”, 鹰取祐司疑是“充”,“充报零阳”连读。[90]看字形轮廓, 释“充”是。 应该补充指出的是: 其一, 某县“报”某县, 均当连读。 “报”即上揭《封诊式·迁子》“废丘已传, 为报”的“报”, 是在以次传过程中完成一站交接后对上一站的回复。 其二, “迁陵报酉阳署主令发”原释文置于背面第一列, 实则背面文字大致分为两栏, “迁陵”云云属下栏, 当置于上栏文字之后。
8-159 字迹多有脱落。 于洪涛指出“迁陵”下一字当为“报”。[91]游逸飞、 陈弘音取9-712 对照, 补释出“令临沅下”“各以道次”“别书”“手道”“充”“都邮人□以来□发”等字, 并指出“充”字上下墨迹似乎只是倒印文。[92]对照9-712, 我们还可大致辨认出“不报追临沅”“曹”等字。 此外, 8-158 记: “卅二年四月丙午朔甲寅, 迁陵守丞色敢告酉阳丞主: 令史下络裙直书已到。 敢告主。”这里所说的“络裙直书”, 即8-159 正面第一部分所记。 而这件文书, 正是对8-159 背面所书“迁陵报酉阳署令发”的践履。[93]由8-158 回报酉阳的日期(甲寅), 可以推定8-159 背面所记“四月”“丑”之间未释之字为“癸”, 癸丑为甲寅前一日。这是迁陵接收文书的实际日期。
对于上揭资料所见的传书路线, 存在不同看法。 于洪涛认为: 据8-159 可见, 临沅及索一带正处于文书传递的中心, 也就是说其郡治在这一范围的可能性极大。 “御史问直络裙程书”传递的整个线路: 来书方向(沿江水)巴郡→南郡(江陵)→南郡(孱陵)→洞庭(索)→洞庭(临沅); 洞庭郡内传递(零阳方向)临沅→索→(门浅)→(上衍)→零阳……; 洞庭郡内传递(迁陵方向)临沅→酉阳→迁陵。[94]郑威、 庄小霞二氏在讨论洞庭秦县复原时, 也以为8-159 中的索、 门浅、 上衍、零阳四地位于以次传的连续路线。[95]游逸飞、 陈弘音二氏联系9-712 指出: 本简零阳、 上衍顺序颠倒, 若非书写随意之故, 便反映文书传递路线及零阳、 上衍的位置尚待进一步研究。[96]晏昌贵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看到新刊布的牍文(9-712),后面接着说“各以道次传”,这个“道”,应该就是8-657 号牍文中的“新武陵别四道”的“道”。 牍文大概是说,从临沅出发,下别四道,每一道依次传递,其中传到迁陵的那一“道”,据简牍后文,应该是:临沅—零阳—充—酉阳—迁陵。 文书为迁陵县档案,所以详叙这一“道”的传输路线,其他“道”与迁陵无关,究竟怎样“以次传”,已不可得而详了。 换言之,牍文中的四县索、门浅、零阳、上衍是横向并列关系,而不是纵向延展关系。 后文“道一书”,也是说四道每道“一书”,另外“别书临沅下洞庭都水,蓬下铁官。 皆以邮行”。 这个“皆以邮行”不知是否包括前述“四道”。 总之,因为四县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所以先写哪个后写哪个关系并不大,不影响实际的地理位置。[97]
回顾相关讨论可见, 由于8-159 与9-712 对读, 以及与8-657 的关联, 学者的认识不断深化。 现在可以进而探讨的是:
其一, 以道次传, 可以看作“以次传”的复合应用, 即以某地为中心,同时在多个以次传的路线(道)展开传递。 我们曾经提到, 看8-657、 8-1677, 新武陵应是县名, 为洞庭郡治所在。[98]将8-159、 9-712 与8-657联系起来考察, 新武陵应大致位于临沅(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门浅、上衍、 零阳(治所在今湖南慈利县东)四县之间, 8-159“临沅下索, 门浅、 上衍、 零阳各以道次传”, 以及9-712“临沅下索; 门浅、 零阳、 上衍, 各以道次传”, 与8-657“新武陵别四道, 以次传”应大致相当。[99]初始出发的中心点乃是新武陵, 而非临沅。 具体四道的起点分别是临沅、 门浅、 上衍与零阳, 索(县治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则是临沅一道的终点。[100]
当然, 8-159、 9-712 所述与8-657 也有不同。 前者直接由郡发至四道的起点县, 后者则是先发到郡治所在的新武陵, 再由新武陵发往四县。 9-712 对“报”要求说: “临沅、 门浅、 零阳、 上衍□言书到, 署兵曹发。”8-159 所记略同。 这正是郡直接分发文书到四县的反方向运作。8-657 未记对“报”的要求。 8-649 说: “邦尉、 都官军在县界中者各……皆以门亭行。 新武陵言书到, 署……”或可理解为在如8-657 所记郡先发到新武陵进而分发四道时的反方向运作。
8-657 缺纪年。 所记迁陵守丞膻之, 在已刊资料中另出现三次, 皆在始皇二十八年。[101]8-657 所录带月干支, 即六月乙未、 八月甲戌与同月丙子, 均可容入二十八年历表。[102]这件文书大概就属于这一年。 8-159 纪时为三十二年二月。 9-712 记“六月壬午朔”, 可推知在始皇三十一年。[103]由此推测, 洞庭郡内分道传书的具体安排, 可能在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之间发生过变化。
其二, 自新武陵分出的四道, 向东一道, 从临沅到索, 比较确定。可能是四道中行程最短者。 向西一道, 其起点应是零阳, 然后如晏先生所云, 依次是充、 酉阳, 最后到迁陵。
《封诊式·迁子》所说的“报”, 在秦律中有明确规定。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行书》简184 记云: “行传书、 受书, 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 以辄相报殹。”[104]这种“报”的要求, 在《封诊式·迁子》中是由上一站(咸阳)向下一站(废丘)提出。 在里耶秦简中, 这种指令分两种情形。 一是文书下达者针对所有传递者而言: “书到相报, 不报追。”另一种是传书系统的上一站针对下一站提出具体要求, 如同《封诊式·迁子》显示的那样。 在9-712 中, 第一环节洞庭郡针对四县说: “临沅、门浅、 零阳、 上衍□言书到, 署兵曹发。”西行一道第二环节作: “充报零阳金布发。”第三环节作: “酉阳报充署令发。”第四环节作: “迁陵报酉阳署主令发。”皆具体指定“报”即收件回执的接收者。 8-159 大致略同, 只是未看到第二环节。[105]由于“报”的规定及其在文书中的体现,自新武陵西行以至迁陵一道的各个节点, 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 其中充县故城约在今张家界市西后坪镇北的澧水北岸,[106]酉阳故城约在今永顺县南的酉水北岸。 零阳与充, 均在澧水岸边; 酉阳与迁陵, 均在酉水侧畔; 而自零阳至酉阳一段, 则与今枝柳铁路所经大致相当。 《后汉书·马援传》记马援征五溪之役云: “初, 军次下雋, 有两道可入, 从壶头则路近而水崄, 从充则涂夷而运远。”秦洞庭郡内以道次传书时自零阳至迁陵一道的安排, 或许也有道路较为平易的背景。
从洞庭郡及其后续武陵郡境域推测, 门浅、 上衍可能在新武陵之西、 之南, 由这二县分出的路线大致均通往洞庭郡南部。
其三, 一般认为, “以次传”与“以邮行”是两种不同的行书方式。[107]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行书律》简274-275 记云: “书不当以邮行者,为送告县道, 以次传行之。 诸行书而毁封者, 皆罚金一两。 书以县次传, 及以邮行, 而封毁, 过县辄劾印, 更封而署其送徼(檄)曰: 封毁,更以某县令若丞印封。”似可支持这一理解。 现在看来, 实际情形可能比较复杂。
在8-657 中, 洞庭守礼在指定文书传递时, 未见“以邮行”一类表述; 文书送到迁陵县廷时, 是“士五(伍)宕渠道平邑疵以来”而不是邮人。 这种传书大概是每县各用一人, 逐县接力传递。
对于9-712 的“皆以邮行”, 前引晏昌贵说曾就是否包括“四道”置疑。 其实同件文书中已含有解答的线索。 9-712 背面最后记文书到达迁陵的情形说: “七月己未水十一刻刻下十, 都邮人□以来。 /□发。”文书由邮人送达, 正与洞庭郡下书时指示“皆以邮行”对应。 可见这件“以道次行”的文书, 在具体传递时是采用“以邮行”的方式, 亦即以次行、以道次行与以邮行可以叠合使用。 8-159 背面亦记云: “四月□丑水十一刻刻下五, 都邮人□以来。 /□发”, 也具有相同意味。[108]这与8-657正好形成对照。 此外, 8-159、 9-712 均书有“恒署”。 岳麓书院藏秦简1173 记“卒令丙二”云: “恒署书皆以邮行。”[109]也可证明8-159、 9-712当以邮行。 在以邮行的场合, 由于一县往往设有一处以上的邮, 一县之中可能有多位邮人交替传递。
在8-159、 8-657、 9-712 所记的场合, “以次传”“以道次传”的“次”, 应该是指县次, 即在相关各县中依次传递。 虽然8-159、 9-712在传递中有邮的存在, 但在以县次传的情形下, 邮次恐怕没有强调的必要。 “以次传”“以道次传”的“传”, 兼有传递和传达之意, 即相关各县, 在负责把文书传至下一站的同时, 也必须知会文书内容并执行。 虽然往往只在分道传递时才使用“别书”的表述, 同一路线中的逐县传递,必定伴随着抄录文书的情形。
以次传和以道次传, 也用于县内诸官、 诸乡。 8-657 背面在记载洞庭守礼有关郡内传递的指令之后, 还记有迁陵守丞膻之关于文书在迁陵县内传达的安排, 即由县廷送至尉,[110]再由尉传到贰春乡, 传达给卒长奢的官署。 在这种单一路线的传递之外, 我们也看到几件多路线传递的实例:[111]
……传畜官。 贰春乡传田官, 别贰春亭、 唐亭。8-1114+8-1150
廿六年二月癸丑朔丙子, 唐亭叚(假)校长壮敢言之: 唐亭旁有盗可卅人。 壮卒少, 不足以追。 亭不可空。 谒遣卒索。 敢言之。 /二月辛巳, 迁陵守丞敦狐敢告尉、 告乡主: 以律9-1112令从吏(事)。 尉下亭鄣, 署士吏谨备。 贰乡上司马丞。 /亭手。 /即令走涂行。9-1112 背
三月庚戌迁陵守丞敦狐敢告尉、 告乡、 司空、 仓主: 听书从事。 尉别书都乡、 司空, 司空传仓, 都乡别启陵、 贰春, 皆勿留、脱。 它如律令。 扣手。 庚戌水下囗刻走袑行尉。16-6 背
三月丙辰迁陵丞欧敢告尉、 告乡、 司空、 仓主: 前书已下, 重听书从事。 尉别都乡、 司空, 司空传仓, 都乡别启陵、 贰春, 皆勿留、 脱。 它如律令。 扣手。 丙辰水下四刻隶臣尚行。16-5 背
16-6、 16-5 这两件文书正面内容相同, 均为始皇二十七年二月庚寅洞庭守礼发给各县啬夫与卒史嘉、 假卒史谷、 属尉的指令, 要求在需要传送委输的场合, 先动用各县卒、 徒隶、 居赀赎债、 司寇隐官和践更县者, 人手不足时再征发黔首。 这两件木牍背面均是迁陵县廷传达这份指令的安排。 其中的“别”, 与8-657“新武陵别四道”的“别”相当, 指分道传递。 分道传递时, 往往如8-159、 9-712 所示采取“道一书”的方式推进, 因而在分道同时需要“别书”, 即另录一份下传。 如16-6、16-5 背面所记, 文书由县廷传给尉, 尉分别传给都乡、 司空, 司空传仓, 都乡则又分别传给启陵、 贰春, 构成连续的多个环节和一再分道的情形。 9-1112 所述略有不同, 是由县廷将唐亭的警情转达给尉, 尉传达给诸亭鄣, 同时由贰春乡告知司马丞。 8-1114+8-1150 残缺较多,从现存文字看, 其原本也当涉及多个官、 乡、 亭。 16-6、 16-5 所说“皆勿留、 脱”的“脱”, 是指相关传递系统中的各节点之间依次传递,不得遗漏。 这正是“以次行”的关键所在。[112]
16-6、 16-5 所记洞庭守礼文书, 事关徒隶的调用和黔首征发, 所以在迁陵县内是由尉下达, 传递到三乡和主管徒隶的仓、 司空。 9-1112 是应对唐亭的盗, 所以也是由尉出面, 传达到各个亭鄣与司马丞。前述洞庭郡内以道行次的几个实例, 具体传递对象或有不同, 也当是根据需要而安排。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 “以次传”可以复合运用即“以道次传”, 还可以与“以邮行”叠加应用, 从而实现在特定范围内众多对象的快速、 有效传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