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丛谈》记,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但因“六经”中无“糕”字之典,遂罢笔。宋子京以为不然,他赋《九日食糕有咏》:“飚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糗餈,《周礼》中即有“糗饼粉餈”,郑玄笺注云:“今之餈糕”,怎能说“六经”无“糕”呢?这虽然是一段重阳糕的趣闻,却说明了一个民俗事象,即糕在汉代已成为九月九日的食品之一。唐宋时期,重阳食糕,十分讲究。《唐六典·膳部》节日食料注有九月九日以麻葛为糕,《文昌杂录》记九月九日有菊花糕。《梦梁录》记宋代重阳节,“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族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曰‘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有一种特殊的重阳节吃食,“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不仅糕的品种增多,做工精细,而且还具有了祝福的深意,《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重九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小儿头上,乳祝祷曰:‘百事皆高’。”“糕”与“高”同音,重阳食糕,在于祝祷“百事皆高”,登高这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
重阳登高,演变为民俗,也始于汉代,《西京杂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汉代人九日登高,本图避瘟,而适当风流倜傥的魏晋时代,重九登高宴集,完全是为了一展名士风采。古代文人屡吟不厌、心向往之的帽逐秋风故事,正体现出这一情韵。《世说新语·识鉴》篇武昌孟嘉一条,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孟嘉字万年,少年即负才名,颇受征西大将军桓温的赏识。一年重阳,桓温大宴僚佐于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吟诗作赋,啸咏骋怀。当日僚佐咸集,佐吏皆着戎装。正当大家酒酣耳热,胸胆开张之际,突然一阵劲风,吹落孟参军的官帽。而诗兴正浓、酒意正酣的孟嘉竟未察觉,还津津有味地与别人诗酒酬答。桓温看到这一情景,暗令与会的文学家孙盛趁孟嘉入厕之机,取帽以还孟嘉座上,并写文嘲笑。中国人十分讲究冠冕风度,官帽落地,有伤大雅,况且又在僚佐皆着戎装的宴会上。孟嘉入座,见景立即作文答对。文词俊雅,语惊四座,僚佐叹服。后来“孟嘉落帽”还成了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著名典故,重阳节也有了“落帽之辰”的雅称。李白《九日》诗:“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辛弃疾《念奴娇》:“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矣?落帽参军华发!”在汗牛充栋的重阳歌吟中,南宋康与之《望江南·重九遇雨》,以谐谑的笔调,写尽重阳登高宴饮,适逢大雨的风情,同样借用了孟嘉落帽韵事,却充满滑稽调侃的情趣,读起来别是一番滋味。
重阳日,阴雨四郊垂。戎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箬笠,休官陶令絰蓑衣。都道不如归。
戏马台即项羽的掠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市南。宋武帝曾于重阳登高其上,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重高的胜地。龙山会,即指桓温重九游龙山,宾客互相调弄孟嘉落帽的韵事。东篱,代指赏菊之地,典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诗。风流人物,重九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或簪菊花,正当酒酣兴起时,一场大雨,“寻箬笠”、“絰蓑衣”的潇洒、天真,也会成为节日回忆的话题,仍然不失“雅意”。
晋周处《风土记》云:“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又云茱萸会的理由是“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令御初寒。”隋人杜公瞻说:“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自汉世以来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近代多设宴于台榭。”唐代社会思想制约松驰,儒释道三教合流,造成率真放达的文化氛围,漫游之风盛行,遇上重阳这样的佳节,登高放情,畅饮赋诗,更成为全民性的活动,楼台亭阁、寺观塔林都成了过节的好去处,就连皇帝也要仿“陶潜盈把”,“须尽一生之兴”(唐中宗《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序),我们只要看看唐人九月九日登高歌咏的诗题,便可想知他们对重阳登高会的浓厚兴趣。这里随手拈出数例:《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卢照邻)、《九月龙山饮》(李白)、《九日登玉山》(钱起)、《九日登西原宴望》(白居易)、《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张子容)、《九日登望仙台》(崔曙)、《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刘长卿)、《九日宴浙江西亭》(钱起)、《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宋之问等20人皆有此题)、《奉陪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权德舆)。不论名山胜地,还是高台小亭,唐人总要佩茱萸、携佳酿,上到高处,游目骋怀,发思古之幽情,以畅秋志。尚武好侠的唐代君王,往往趁此天高气爽,还要举行声势浩大的骑射围猎,唐高宗《九月九日》诗即描摹重阳节围猎的场面:“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严桂发全香。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帝王们重阳登高赏菊,射箭游猎;士大夫们则登高雅集,诗酒酬唱,风流自赏;平民百姓往往登山入寺庙,上寺院高塔,敬香拜神,寄托着“百事皆高”、“步步升高”的美好愿望。《清嘉录》记:“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推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日夕者。”可知,自始至终,民间登高是以避瘟禳害、酬神祈福为主要内容的。不过,如今的重阳节完全成了赏菊或登高的娱乐性节日。
《野客丛谈》记,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但因“六经”中无“糕”字之典,遂罢笔。宋子京以为不然,他赋《九日食糕有咏》:“飚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糗餈,《周礼》中即有“糗饼粉餈”,郑玄笺注云:“今之餈糕”,怎能说“六经”无“糕”呢?这虽然是一段重阳糕的趣闻,却说明了一个民俗事象,即糕在汉代已成为九月九日的食品之一。唐宋时期,重阳食糕,十分讲究。《唐六典·膳部》节日食料注有九月九日以麻葛为糕,《文昌杂录》记九月九日有菊花糕。《梦梁录》记宋代重阳节,“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族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曰‘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有一种特殊的重阳节吃食,“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不仅糕的品种增多,做工精细,而且还具有了祝福的深意,《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重九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小儿头上,乳祝祷曰:‘百事皆高’。”“糕”与“高”同音,重阳食糕,在于祝祷“百事皆高”,登高这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
重阳登高,演变为民俗,也始于汉代,《西京杂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汉代人九日登高,本图避瘟,而适当风流倜傥的魏晋时代,重九登高宴集,完全是为了一展名士风采。古代文人屡吟不厌、心向往之的帽逐秋风故事,正体现出这一情韵。《世说新语·识鉴》篇武昌孟嘉一条,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孟嘉字万年,少年即负才名,颇受征西大将军桓温的赏识。一年重阳,桓温大宴僚佐于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吟诗作赋,啸咏骋怀。当日僚佐咸集,佐吏皆着戎装。正当大家酒酣耳热,胸胆开张之际,突然一阵劲风,吹落孟参军的官帽。而诗兴正浓、酒意正酣的孟嘉竟未察觉,还津津有味地与别人诗酒酬答。桓温看到这一情景,暗令与会的文学家孙盛趁孟嘉入厕之机,取帽以还孟嘉座上,并写文嘲笑。中国人十分讲究冠冕风度,官帽落地,有伤大雅,况且又在僚佐皆着戎装的宴会上。孟嘉入座,见景立即作文答对。文词俊雅,语惊四座,僚佐叹服。后来“孟嘉落帽”还成了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著名典故,重阳节也有了“落帽之辰”的雅称。李白《九日》诗:“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辛弃疾《念奴娇》:“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矣?落帽参军华发!”在汗牛充栋的重阳歌吟中,南宋康与之《望江南·重九遇雨》,以谐谑的笔调,写尽重阳登高宴饮,适逢大雨的风情,同样借用了孟嘉落帽韵事,却充满滑稽调侃的情趣,读起来别是一番滋味。
重阳日,阴雨四郊垂。戎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箬笠,休官陶令絰蓑衣。都道不如归。(www.xing528.com)
戏马台即项羽的掠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市南。宋武帝曾于重阳登高其上,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重高的胜地。龙山会,即指桓温重九游龙山,宾客互相调弄孟嘉落帽的韵事。东篱,代指赏菊之地,典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诗。风流人物,重九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或簪菊花,正当酒酣兴起时,一场大雨,“寻箬笠”、“絰蓑衣”的潇洒、天真,也会成为节日回忆的话题,仍然不失“雅意”。
晋周处《风土记》云:“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又云茱萸会的理由是“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令御初寒。”隋人杜公瞻说:“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自汉世以来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近代多设宴于台榭。”唐代社会思想制约松驰,儒释道三教合流,造成率真放达的文化氛围,漫游之风盛行,遇上重阳这样的佳节,登高放情,畅饮赋诗,更成为全民性的活动,楼台亭阁、寺观塔林都成了过节的好去处,就连皇帝也要仿“陶潜盈把”,“须尽一生之兴”(唐中宗《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序),我们只要看看唐人九月九日登高歌咏的诗题,便可想知他们对重阳登高会的浓厚兴趣。这里随手拈出数例:《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卢照邻)、《九月龙山饮》(李白)、《九日登玉山》(钱起)、《九日登西原宴望》(白居易)、《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张子容)、《九日登望仙台》(崔曙)、《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刘长卿)、《九日宴浙江西亭》(钱起)、《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宋之问等20人皆有此题)、《奉陪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权德舆)。不论名山胜地,还是高台小亭,唐人总要佩茱萸、携佳酿,上到高处,游目骋怀,发思古之幽情,以畅秋志。尚武好侠的唐代君王,往往趁此天高气爽,还要举行声势浩大的骑射围猎,唐高宗《九月九日》诗即描摹重阳节围猎的场面:“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严桂发全香。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帝王们重阳登高赏菊,射箭游猎;士大夫们则登高雅集,诗酒酬唱,风流自赏;平民百姓往往登山入寺庙,上寺院高塔,敬香拜神,寄托着“百事皆高”、“步步升高”的美好愿望。《清嘉录》记:“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推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日夕者。”可知,自始至终,民间登高是以避瘟禳害、酬神祈福为主要内容的。不过,如今的重阳节完全成了赏菊或登高的娱乐性节日。
《野客丛谈》记,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但因“六经”中无“糕”字之典,遂罢笔。宋子京以为不然,他赋《九日食糕有咏》:“飚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糗餈,《周礼》中即有“糗饼粉餈”,郑玄笺注云:“今之餈糕”,怎能说“六经”无“糕”呢?这虽然是一段重阳糕的趣闻,却说明了一个民俗事象,即糕在汉代已成为九月九日的食品之一。唐宋时期,重阳食糕,十分讲究。《唐六典·膳部》节日食料注有九月九日以麻葛为糕,《文昌杂录》记九月九日有菊花糕。《梦梁录》记宋代重阳节,“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族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曰‘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有一种特殊的重阳节吃食,“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不仅糕的品种增多,做工精细,而且还具有了祝福的深意,《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重九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小儿头上,乳祝祷曰:‘百事皆高’。”“糕”与“高”同音,重阳食糕,在于祝祷“百事皆高”,登高这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
重阳登高,演变为民俗,也始于汉代,《西京杂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汉代人九日登高,本图避瘟,而适当风流倜傥的魏晋时代,重九登高宴集,完全是为了一展名士风采。古代文人屡吟不厌、心向往之的帽逐秋风故事,正体现出这一情韵。《世说新语·识鉴》篇武昌孟嘉一条,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孟嘉字万年,少年即负才名,颇受征西大将军桓温的赏识。一年重阳,桓温大宴僚佐于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吟诗作赋,啸咏骋怀。当日僚佐咸集,佐吏皆着戎装。正当大家酒酣耳热,胸胆开张之际,突然一阵劲风,吹落孟参军的官帽。而诗兴正浓、酒意正酣的孟嘉竟未察觉,还津津有味地与别人诗酒酬答。桓温看到这一情景,暗令与会的文学家孙盛趁孟嘉入厕之机,取帽以还孟嘉座上,并写文嘲笑。中国人十分讲究冠冕风度,官帽落地,有伤大雅,况且又在僚佐皆着戎装的宴会上。孟嘉入座,见景立即作文答对。文词俊雅,语惊四座,僚佐叹服。后来“孟嘉落帽”还成了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著名典故,重阳节也有了“落帽之辰”的雅称。李白《九日》诗:“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辛弃疾《念奴娇》:“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矣?落帽参军华发!”在汗牛充栋的重阳歌吟中,南宋康与之《望江南·重九遇雨》,以谐谑的笔调,写尽重阳登高宴饮,适逢大雨的风情,同样借用了孟嘉落帽韵事,却充满滑稽调侃的情趣,读起来别是一番滋味。
重阳日,阴雨四郊垂。戎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箬笠,休官陶令絰蓑衣。都道不如归。
戏马台即项羽的掠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市南。宋武帝曾于重阳登高其上,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重高的胜地。龙山会,即指桓温重九游龙山,宾客互相调弄孟嘉落帽的韵事。东篱,代指赏菊之地,典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诗。风流人物,重九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或簪菊花,正当酒酣兴起时,一场大雨,“寻箬笠”、“絰蓑衣”的潇洒、天真,也会成为节日回忆的话题,仍然不失“雅意”。
晋周处《风土记》云:“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又云茱萸会的理由是“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令御初寒。”隋人杜公瞻说:“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自汉世以来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近代多设宴于台榭。”唐代社会思想制约松驰,儒释道三教合流,造成率真放达的文化氛围,漫游之风盛行,遇上重阳这样的佳节,登高放情,畅饮赋诗,更成为全民性的活动,楼台亭阁、寺观塔林都成了过节的好去处,就连皇帝也要仿“陶潜盈把”,“须尽一生之兴”(唐中宗《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序),我们只要看看唐人九月九日登高歌咏的诗题,便可想知他们对重阳登高会的浓厚兴趣。这里随手拈出数例:《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卢照邻)、《九月龙山饮》(李白)、《九日登玉山》(钱起)、《九日登西原宴望》(白居易)、《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张子容)、《九日登望仙台》(崔曙)、《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刘长卿)、《九日宴浙江西亭》(钱起)、《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宋之问等20人皆有此题)、《奉陪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权德舆)。不论名山胜地,还是高台小亭,唐人总要佩茱萸、携佳酿,上到高处,游目骋怀,发思古之幽情,以畅秋志。尚武好侠的唐代君王,往往趁此天高气爽,还要举行声势浩大的骑射围猎,唐高宗《九月九日》诗即描摹重阳节围猎的场面:“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严桂发全香。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帝王们重阳登高赏菊,射箭游猎;士大夫们则登高雅集,诗酒酬唱,风流自赏;平民百姓往往登山入寺庙,上寺院高塔,敬香拜神,寄托着“百事皆高”、“步步升高”的美好愿望。《清嘉录》记:“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推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日夕者。”可知,自始至终,民间登高是以避瘟禳害、酬神祈福为主要内容的。不过,如今的重阳节完全成了赏菊或登高的娱乐性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