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多饮菊花酒。菊花凌霜不枯,傲寒而开,气味芬芳,战国时期已有“餐菊”的习惯,屈原《离骚》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汉代人每当菊花花蕾含苞欲放,便采花蕾及叶茎,杂以黍米酿菊花酒,到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上至皇帝贵族,下及商贾庶民,无不喜欢。《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关于饮菊花酒的情事,到唐宋,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已蔚然成风。诗人歌吟,屡屡提及:“今日登高樽里酒,不知能有菊花无?”(唐王缙《九日作》)“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李颀《九月九刘十八东堂集》)“荐君玄鹤千年寿,泛我黄金万点花。”(宋刘筠《和燕勉道九日》)“臂上萸囊悬已满,杯中菊蕊浮无限。”(洪皓《渔家傲》)九月九日俨然成了菊花节了。
初唐诗人沈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吟道:“魏文颁菊蕊,汉武赠萸房。……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魏文帝的《与钟繇九日送菊书》固然影响不小,但将重九推向“菊花节”的恐怕还要算“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他那淳真亲切、意境高远拔俗的菊花诗及潇洒飘逸的高隐风范,深深感染着古代的文人雅士,及至帝王贵臣。他对菊花的咏赞,正如林妹妹《吟菊》所叹:“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红楼梦》第三八回)菊之高风,陶渊明“评章”:“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富于灵气,心怀坚贞,傲霜而立,格比青松的芳菊,固然令人敬慕,而陶渊明白衣送酒,咏菊赋诗的风雅情调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亮节,更令人钦羡,“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来,笑酌黄花菊。”(李白《九日登山》)“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白衣于我似无旧,黄菊对人偏有情。醉里高歌开口笑,世间名利一毫轻。”(苏易简《重阳述怀》)“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己,五亩就荒天一涯。”(刘筠《九日》)菊花的高风,陶潜的亮节,几乎成了封建文士孤高绝俗精神的象征。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更将陶渊明引为知音,他的《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把酒长亭说》、《沁园春·三径初成》等词都歌颂陶靖节的精神、人格,因此而引发了对菊花的无比喜爱,而重阳无菊,情有所感,无处寄托;意有所郁,不能渲泄,《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表现的正是这份怅惘:
初唐诗人沈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吟道:“魏文颁菊蕊,汉武赠萸房。……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魏文帝的《与钟繇九日送菊书》固然影响不小,但将重九推向“菊花节”的恐怕还要算“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他那淳真亲切、意境高远拔俗的菊花诗及潇洒飘逸的高隐风范,深深感染着古代的文人雅士,及至帝王贵臣。他对菊花的咏赞,正如林妹妹《吟菊》所叹:“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红楼梦》第三八回)菊之高风,陶渊明“评章”:“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富于灵气,心怀坚贞,傲霜而立,格比青松的芳菊,固然令人敬慕,而陶渊明白衣送酒,咏菊赋诗的风雅情调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亮节,更令人钦羡,“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来,笑酌黄花菊。”(李白《九日登山》)“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白衣于我似无旧,黄菊对人偏有情。醉里高歌开口笑,世间名利一毫轻。”(苏易简《重阳述怀》)“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己,五亩就荒天一涯。”(刘筠《九日》)菊花的高风,陶潜的亮节,几乎成了封建文士孤高绝俗精神的象征。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更将陶渊明引为知音,他的《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把酒长亭说》、《沁园春·三径初成》等词都歌颂陶靖节的精神、人格,因此而引发了对菊花的无比喜爱,而重阳无菊,情有所感,无处寄托;意有所郁,不能渲泄,《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表现的正是这份怅惘: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漫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er_book=95" class="picture_character" src="https://www.xing528.com/attached/image/20230512/396重阳寻菊不见,作者只好借推想、预言菊花的开放以自慰。可见,重阳无菊,节日显然变得乏味了,这不仅是辛弃疾的感叹,也是宋人重阳节赏菊习俗的缺憾,范成大《重阳不见菊》诗云:“节物今年事事迟,小春全未到东篱。可怜短发空欹帽,欠了黄菊一两枝。”在文人眼中,菊是重阳节的标志,在普通百姓看来,菊是“延寿翁”,据《梦梁录》,每至重阳,“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名‘延寿翁’,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尤其受“涵养德怀,变化气质”以完成“内圣”人格的理学影响,精密深邃的宋文化渗透了士大夫的“高雅”情趣,出俗的菊花成了婉约词中的典型意象之一,即使豪放粗犷的苏轼、辛弃疾,也时不时唱着“菊暗荷枯一夜霜”、“明日黄花蝶也愁”的“雅调”。婉约词之大家李清照则完全将人与菊融为一体了:
重阳寻菊不见,作者只好借推想、预言菊花的开放以自慰。可见,重阳无菊,节日显然变得乏味了,这不仅是辛弃疾的感叹,也是宋人重阳节赏菊习俗的缺憾,范成大《重阳不见菊》诗云:“节物今年事事迟,小春全未到东篱。可怜短发空欹帽,欠了黄菊一两枝。”在文人眼中,菊是重阳节的标志,在普通百姓看来,菊是“延寿翁”,据《梦梁录》,每至重阳,“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名‘延寿翁’,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尤其受“涵养德怀,变化气质”以完成“内圣”人格的理学影响,精密深邃的宋文化渗透了士大夫的“高雅”情趣,出俗的菊花成了婉约词中的典型意象之一,即使豪放粗犷的苏轼、辛弃疾,也时不时唱着“菊暗荷枯一夜霜”、“明日黄花蝶也愁”的“雅调”。婉约词之大家李清照则完全将人与菊融为一体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花高洁,以之喻人,人则不凡;菊花娟秀,以之拟人,人亦清丽。而盈袖的“暗香”悄悄地浮动在字里行间,词更雅致。
菊花高洁,以之喻人,人则不凡;菊花娟秀,以之拟人,人亦清丽。而盈袖的“暗香”悄悄地浮动在字里行间,词更雅致。
宋代文人咏菊、画菊、簪菊,品味着一年一度的菊香芬芳的重阳节,宋以后的人们,同样重视重阳赏菊,同样觉得无菊不重阳:
宋代文人咏菊、画菊、簪菊,品味着一年一度的菊香芬芳的重阳节,宋以后的人们,同样重视重阳赏菊,同样觉得无菊不重阳: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风入松·九日》)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风入松·九日》)(www.xing528.com)
著名元曲作家张可久希望中的重阳节,只要有黄花,就不必在乎有钱无钱。清代的重阳节,更追求赏菊,北京的重阳节,简直是菊花盛会,《燕京岁时记》载当时有所谓“九花山子”:“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山子”上还结缀着吉祥字样,把整个京城装点得如同花的世界,使观者留连忘返,陶醉倾倒。
著名元曲作家张可久希望中的重阳节,只要有黄花,就不必在乎有钱无钱。清代的重阳节,更追求赏菊,北京的重阳节,简直是菊花盛会,《燕京岁时记》载当时有所谓“九花山子”:“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山子”上还结缀着吉祥字样,把整个京城装点得如同花的世界,使观者留连忘返,陶醉倾倒。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郭震《秋歌》其二)在群草凋零之际,菊花纷然独秀,古人们把它看成长寿的象征,每逢重阳,与朋友举杯痛饮菊花酒,或摘一束菊花赠给亲友,既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又增添了无限的节日乐趣。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郭震《秋歌》其二)在群草凋零之际,菊花纷然独秀,古人们把它看成长寿的象征,每逢重阳,与朋友举杯痛饮菊花酒,或摘一束菊花赠给亲友,既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又增添了无限的节日乐趣。
初唐诗人沈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吟道:“魏文颁菊蕊,汉武赠萸房。……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魏文帝的《与钟繇九日送菊书》固然影响不小,但将重九推向“菊花节”的恐怕还要算“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他那淳真亲切、意境高远拔俗的菊花诗及潇洒飘逸的高隐风范,深深感染着古代的文人雅士,及至帝王贵臣。他对菊花的咏赞,正如林妹妹《吟菊》所叹:“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红楼梦》第三八回)菊之高风,陶渊明“评章”:“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富于灵气,心怀坚贞,傲霜而立,格比青松的芳菊,固然令人敬慕,而陶渊明白衣送酒,咏菊赋诗的风雅情调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亮节,更令人钦羡,“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来,笑酌黄花菊。”(李白《九日登山》)“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白衣于我似无旧,黄菊对人偏有情。醉里高歌开口笑,世间名利一毫轻。”(苏易简《重阳述怀》)“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己,五亩就荒天一涯。”(刘筠《九日》)菊花的高风,陶潜的亮节,几乎成了封建文士孤高绝俗精神的象征。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更将陶渊明引为知音,他的《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把酒长亭说》、《沁园春·三径初成》等词都歌颂陶靖节的精神、人格,因此而引发了对菊花的无比喜爱,而重阳无菊,情有所感,无处寄托;意有所郁,不能渲泄,《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表现的正是这份怅惘: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漫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重阳寻菊不见,作者只好借推想、预言菊花的开放以自慰。可见,重阳无菊,节日显然变得乏味了,这不仅是辛弃疾的感叹,也是宋人重阳节赏菊习俗的缺憾,范成大《重阳不见菊》诗云:“节物今年事事迟,小春全未到东篱。可怜短发空欹帽,欠了黄菊一两枝。”在文人眼中,菊是重阳节的标志,在普通百姓看来,菊是“延寿翁”,据《梦梁录》,每至重阳,“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名‘延寿翁’,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尤其受“涵养德怀,变化气质”以完成“内圣”人格的理学影响,精密深邃的宋文化渗透了士大夫的“高雅”情趣,出俗的菊花成了婉约词中的典型意象之一,即使豪放粗犷的苏轼、辛弃疾,也时不时唱着“菊暗荷枯一夜霜”、“明日黄花蝶也愁”的“雅调”。婉约词之大家李清照则完全将人与菊融为一体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花高洁,以之喻人,人则不凡;菊花娟秀,以之拟人,人亦清丽。而盈袖的“暗香”悄悄地浮动在字里行间,词更雅致。
宋代文人咏菊、画菊、簪菊,品味着一年一度的菊香芬芳的重阳节,宋以后的人们,同样重视重阳赏菊,同样觉得无菊不重阳: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风入松·九日》)
著名元曲作家张可久希望中的重阳节,只要有黄花,就不必在乎有钱无钱。清代的重阳节,更追求赏菊,北京的重阳节,简直是菊花盛会,《燕京岁时记》载当时有所谓“九花山子”:“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山子”上还结缀着吉祥字样,把整个京城装点得如同花的世界,使观者留连忘返,陶醉倾倒。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郭震《秋歌》其二)在群草凋零之际,菊花纷然独秀,古人们把它看成长寿的象征,每逢重阳,与朋友举杯痛饮菊花酒,或摘一束菊花赠给亲友,既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又增添了无限的节日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