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易》卦中阳爻称九,位在第一称初九,九为阳数,两阳相重,谓之重阳。九月九日,重阳佳节,使十六岁客居异乡的王维倍加思亲,而佩茱萸、登高、饮酒、赏菊的重阳节俗,也令世人陶醉。随时代的变迁,尽管佩茱萸登高已不象王维的时代那样时兴,但登高赏菊,丰富了人们秋天的生活,至今为民众所喜爱。(www.xing528.com)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共有下列诸说:
(一)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周处《风土记》也说:“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成熟,气烈色赤,争折其房以插头,云辟除恶筍而御初寒。”(二)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一年九月九日,陶渊明在室边东篱下赏菊花,抚琴吟唱,突发酒瘾,只惜家中无酒,他只好漫步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束菊花,坐在屋旁篱畔惆怅。猛然抬头,见一身着白衣的使者,载酒而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差使。陶公见酒大喜,即开坛畅饮。酒酣胸张,逸兴遄飞,吟出《九日闲居》诗。(三)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百姓痛苦不堪,呻吟之声遍野。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之法。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九月九日登高,在胳膊上扎茱萸红布袋,喝菊花酒,可以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全体登到山的高处。当瘟魔降临时,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使瘟魔难以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家,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人却免受灾殃。从此,九月九日佩戴茱萸、离家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代代相传。这些说法,都似乎在揭示重九的起源,又似乎不能解决问题。对这三种说法,后代也是各取所好,趋其一端。无论三者解决没解决重九起源,却都反映了重阳节的主要节俗:饮酒和登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