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节庆:悠悠岁月中的多彩花环

中国古代节庆:悠悠岁月中的多彩花环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刘向《五经通义》又云月中有兔与蟾蜍,东汉科学家张衡著《灵宪》对此说法深信不疑。于是下令左右在太液池西岸另筑一座百尺高台,准备来年与贵妃赏月之用,此台称为“赏月台”。围绕唐玄宗赏月的偏好,还产生了一个他梦游广寒宫的传说,据《龙城录》记载,开元六年,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在一大宫殿前榜书“广寒清虚之府”。

中国古代节庆:悠悠岁月中的多彩花环

中唐诗人欧阳詹《玩月诗序》描述中秋之夜为赏月的最佳时令,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况埃壒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十花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在如此清凉舒适的夜晚,仰望深幽苍穹上的一轮圆月,怎能不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思?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就曾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东汉王逸注:“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菟,一作免。”《淮南子·览冥训》又记载了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而帝羿之妻娥窃食后成仙奔月,变成了蟾蜍。娥即嫦娥。汉代刘向五经通义》(《艺文类聚》卷一引)又云月中有兔与蟾蜍,东汉科学家张衡著《灵宪》对此说法深信不疑。于是汉魏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董逃行》)晋代文学家傅玄《拟天问》便再次发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太平御览》引)刘孝绰诗曰:“明明三五月,垂影当高树,攒柯半玉蟾,丛叶映金兔!”

中唐诗人欧阳詹《玩月诗序》描述中秋之夜为赏月的最佳时令,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况埃壒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十花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在如此清凉舒适的夜晚,仰望深幽苍穹上的一轮圆月,怎能不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思?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就曾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东汉王逸注:“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菟,一作免。”《淮南子·览冥训》又记载了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而帝羿之妻娥窃食后成仙奔月,变成了蟾蜍。娥即嫦娥。汉代刘向《五经通义》(《艺文类聚》卷一引)又云月中有兔与蟾蜍,东汉科学家张衡著《灵宪》对此说法深信不疑。于是汉魏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董逃行》)晋代文学家傅玄《拟天问》便再次发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太平御览》引)刘孝绰诗曰:“明明三五月,垂影当高树,攒柯半玉蟾,丛叶映金兔!”

中唐诗人欧阳詹《玩月诗序》描述中秋之夜为赏月的最佳时令,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况埃壒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十花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在如此清凉舒适的夜晚,仰望深幽苍穹上的一轮圆月,怎能不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思?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就曾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东汉王逸注:“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菟,一作免。”《淮南子·览冥训》又记载了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而帝羿之妻娥窃食后成仙奔月,变成了蟾蜍。娥即嫦娥。汉代刘向《五经通义》(《艺文类聚》卷一引)又云月中有兔与蟾蜍,东汉科学家张衡著《灵宪》对此说法深信不疑。于是汉魏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董逃行》)晋代文学家傅玄《拟天问》便再次发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太平御览》引)刘孝绰诗曰:“明明三五月,垂影当高树,攒柯半玉蟾,丛叶映金兔!”

月宫中除了蟾蜍、玉兔,那隐约似荫的是什么?汉晋以来,又有了月中有棵桂树的传说,《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天咫》中又进一步发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道教则称月中桂树为“月中骞树”,《云笈七签》云:“月中树名骞树,一名药王,凡有八树,得食其叶者为玉仙。”成了这种“玉仙”后,身体透明,洞彻如水晶、玻璃一般。更神奇的是月中桂实飘落人间,成“月中桂子”。《锦绣万花谷》引《本草》云:“月桂子,今江东诸处每至四五月后,每于街衢得之。大如狸豆,破之辛香,古老相传,是月中下也。”《封氏闻见记》记武则天垂拱四年(689)三月,月桂子飘降在台洲临海县界。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杭州武林山有座“月桂峰”。僧遵式《月桂峰》诗序便说:“想月中桂子,尝坠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实丹。”由于这种种神话传说,月亮便有了许多别称:顾兔、蟾宫、蟾盘、蟾光、金兔、玉兔、蟾兔、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等。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为当空高挂的白玉盘涂上了绚丽的色彩,注入了浪漫诱人的遐思,反映着古代文人问天问月的烂漫想象,而这些遐想在开放的唐代找到了最适宜生长的土壤,于是中秋赏月、玩月,在唐代也出现了许多传奇故事。《开元天宝遗事》记唐玄宗杨贵妃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天上秋光溶溶,太液池里波光粼粼,桂花飘香,金蝉鸣唱,真是良宵佳节,两情缱绻意浓。然而抬头望月之际,突生一阵不快,唐玄宗眼看明月西坠,但意兴未尽。于是下令左右在太液池西岸另筑一座百尺高台,准备来年与贵妃赏月之用,此台称为“赏月台”。围绕唐玄宗赏月的偏好,还产生了一个他梦游广寒宫的传说,据《龙城录》记载,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与申天师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在玉光玲珑的月亮中,突见一座宫殿飞浮,琼楼玉宇,寒气逼人,湿露沾衣。在一大宫殿前榜书“广寒清虚之府”。宫前守卫很严,刀枪剑戟,白刃灿然若霜雪耀目。三人皆不能进入,唐玄宗十分遗憾。他又随天师到云端雾中,透过云头俯瞰长安皇城,见城阙巍峨,殿阁林立。正观望之时,又闻到一股沁人的浓郁清香飘来,长空下视如万顷玻璃琼田,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云,有的驾鹤,冉冉飘来,在空中往来游戏。过了一会儿,向前一走,又觉翠色冷光相映交射,令人目眩,而且感到雾气逼人,不能再进。这时又见到十余位仙子般美丽的宫娥,皆衣着皓白,跨乘白鸾,长袖飘飘,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到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听得音律,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正在唐玄宗入迷如痴之时,申天师却请归宫。三人如同旋风一般降落人间。唐玄宗才恍然大悟,回忆刚才月中游历恍若梦中。后来他想起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又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皇帝为赏月而专门筑起“赏月台”,文人雅士则愿意避开都城的喧闹,去寻一方净土,用最充分的时空,体会玩月的乐趣。他们或流觞曲江,或徜徉杏园,或泛舟清流,或举杯菊下,……谱写了一支又一支月光曲,《全唐诗》中,唐人吟中秋月的诗有八十四首,篇篇逸兴遄飞。如白居易《华阳观中秋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唐彦谦《中秋夜玩月》:“一夜高楼万景奇,碧天无际水无涯。”并且,文人们邀集相约,备文宴,专做月下赋诗的游戏。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欧阳詹、邵楚长、林蕴、陈诩、陈可封相邀长安永崇里华阳观,袭古人玩月之事,作玩月诗;武元衡召集柳公绰等五人同登锦楼赏月赋诗;白居易与裴夷直泛舟洛河,载酒玩月,即兴吟咏;刘禹锡《八月十五桃园玩月》;真如欧阳詹所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玩月》诗序)

宋代,中秋初具节日规模,玩月之风正浓,《东京梦华录》载:宋都东京开封在中秋节前,所有酒店皆卖新酒。所有酒楼都要重新结彩,装饰门面。有的用花头画竿,上悬醉仙锦旗。到了八月十五日午未时(中午),凡是酒家都卖空了酒。这时菊黄蟹肥,螯蟹上市。石榴、梨、枣、栗、橘皆已成熟上市。到了中秋夜赏月之时,富贵之家,结饰台榭,民间小户,争占酒楼玩月。东京城内“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戏嬉,市井并阗,至于通晓。”《梦梁录》记南宋中秋赏月,富室巨家,王孙公子们“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小康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亦解衣市酒,免强迎欢,不肯虚度。”节日夜晚,“大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并增添了月夜放灯的节俗。周密《武林旧事》记: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于水面。高悬的明月与水上的灯火交相辉映,灿若繁星,引人驻足观赏。各地街市也多悬灯,有的地方将灯挂在高竿上或树于瓦檐露台上,称“树中秋”或“竖中秋”,以助月色,庆贺中秋。周密的《癸辛杂识》记南宋中秋宫中赏月还专门建有“赏月桥”: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宫内桥上赏月。宫中池塘盛开白色莲花,池上之桥以莹澈如玉的砖石砌之,并以金钉铰。至于帝王在桥上赏月欢宴时所用的御几、御榻以及瓶、炉、酒器等,皆以水晶制成,与月色相映成辉,玲珑剔透。当华月初上时,箫韶齐奏,清歌响遏行云,真如在月宫一般。尤其是崇尚朱熹儒家理学的文人学士则身穿素服,在中秋月下,边赏月,边观看仙鹤翩翩起舞。看上去,的确显得高雅脱俗。

宋以后,文人玩月颇成声势,在参加中秋节的各种赏月活动的同时,赏月被看得极为重要,“人月本相依”的心理,迫使他们急不可待,近中秋即提前赏月,唯恐中秋夜恰遇阴晦风雨,也真有因天公不作美而默坐失望者,也有通宵待月不倦者,也有以管弦招月,云破月来,欢饮达旦者,多少欢悦,多少悲伤,都浸注进中秋的一轮明月中了。

在不胜枚举的中秋诗词中,题首所引苏轼的《水调歌头》被推为千古中秋词第一,有的诗评家以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南宋初期,力学苏词的张孝祥,在继承苏轼的道路上,以一个爱国者高洁人格和高昂的生命力作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洞庭湖为背景,又创造出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废不得”的中秋妙说: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突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中所载负的人格美和艺术美,使中秋的明月更加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月宫中除了蟾蜍、玉兔,那隐约似荫的是什么?汉晋以来,又有了月中有棵桂树的传说,《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天咫》中又进一步发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道教则称月中桂树为“月中骞树”,《云笈七签》云:“月中树名骞树,一名药王,凡有八树,得食其叶者为玉仙。”成了这种“玉仙”后,身体透明,洞彻如水晶、玻璃一般。更神奇的是月中桂实飘落人间,成“月中桂子”。《锦绣万花谷》引《本草》云:“月桂子,今江东诸处每至四五月后,每于街衢得之。大如狸豆,破之辛香,古老相传,是月中下也。”《封氏闻见记》记武则天垂拱四年(689)三月,月桂子飘降在台洲临海县界。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杭州武林山有座“月桂峰”。僧遵式《月桂峰》诗序便说:“想月中桂子,尝坠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实丹。”由于这种种神话传说,月亮便有了许多别称:顾兔、蟾宫、蟾盘、蟾光、金兔、玉兔、蟾兔、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等。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为当空高挂的白玉盘涂上了绚丽的色彩,注入了浪漫诱人的遐思,反映着古代文人问天问月的烂漫想象,而这些遐想在开放的唐代找到了最适宜生长的土壤,于是中秋赏月、玩月,在唐代也出现了许多传奇故事。《开元天宝遗事》记唐玄宗与杨贵妃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天上秋光溶溶,太液池里波光粼粼,桂花飘香,金蝉鸣唱,真是良宵佳节,两情缱绻意浓。然而抬头望月之际,突生一阵不快,唐玄宗眼看明月西坠,但意兴未尽。于是下令左右在太液池西岸另筑一座百尺高台,准备来年与贵妃赏月之用,此台称为“赏月台”。围绕唐玄宗赏月的偏好,还产生了一个他梦游广寒宫的传说,据《龙城录》记载,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在玉光玲珑的月亮中,突见一座宫殿飞浮,琼楼玉宇,寒气逼人,湿露沾衣。在一大宫殿前榜书“广寒清虚之府”。宫前守卫很严,刀枪剑戟,白刃灿然若霜雪耀目。三人皆不能进入,唐玄宗十分遗憾。他又随天师到云端雾中,透过云头俯瞰长安皇城,见城阙巍峨,殿阁林立。正观望之时,又闻到一股沁人的浓郁清香飘来,长空下视如万顷玻璃琼田,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云,有的驾鹤,冉冉飘来,在空中往来游戏。过了一会儿,向前一走,又觉翠色冷光相映交射,令人目眩,而且感到雾气逼人,不能再进。这时又见到十余位仙子般美丽的宫娥,皆衣着皓白,跨乘白鸾,长袖飘飘,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到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听得音律,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正在唐玄宗入迷如痴之时,申天师却请归宫。三人如同旋风一般降落人间。唐玄宗才恍然大悟,回忆刚才月中游历恍若梦中。后来他想起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又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皇帝为赏月而专门筑起“赏月台”,文人雅士则愿意避开都城的喧闹,去寻一方净土,用最充分的时空,体会玩月的乐趣。他们或流觞曲江,或徜徉杏园,或泛舟清流,或举杯菊下,……谱写了一支又一支月光曲,《全唐诗》中,唐人吟中秋月的诗有八十四首,篇篇逸兴遄飞。如白居易《华阳观中秋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唐彦谦《中秋夜玩月》:“一夜高楼万景奇,碧天无际水无涯。”并且,文人们邀集相约,备文宴,专做月下赋诗的游戏。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欧阳詹、邵楚长、林蕴、陈诩、陈可封相邀长安永崇里华阳观,袭古人玩月之事,作玩月诗;武元衡召集柳公绰等五人同登锦楼赏月赋诗;白居易与裴夷直泛舟洛河,载酒玩月,即兴吟咏;刘禹锡《八月十五桃园玩月》;真如欧阳詹所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玩月》诗序)

宋代,中秋初具节日规模,玩月之风正浓,《东京梦华录》载:宋都东京开封在中秋节前,所有酒店皆卖新酒。所有酒楼都要重新结彩,装饰门面。有的用花头画竿,上悬醉仙锦旗。到了八月十五日午未时(中午),凡是酒家都卖空了酒。这时菊黄蟹肥,螯蟹上市。石榴、梨、枣、栗、橘皆已成熟上市。到了中秋夜赏月之时,富贵之家,结饰台榭,民间小户,争占酒楼玩月。东京城内“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戏嬉,市井并阗,至于通晓。”《梦梁录》记南宋中秋赏月,富室巨家,王孙公子们“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小康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亦解衣市酒,免强迎欢,不肯虚度。”节日夜晚,“大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并增添了月夜放灯的节俗。周密《武林旧事》记: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于水面。高悬的明月与水上的灯火交相辉映,灿若繁星,引人驻足观赏。各地街市也多悬灯,有的地方将灯挂在高竿上或树于瓦檐露台上,称“树中秋”或“竖中秋”,以助月色,庆贺中秋。周密的《癸辛杂识》记南宋中秋宫中赏月还专门建有“赏月桥”: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宫内桥上赏月。宫中池塘盛开白色莲花,池上之桥以莹澈如玉的砖石砌之,并以金钉铰。至于帝王在桥上赏月欢宴时所用的御几、御榻以及瓶、炉、酒器等,皆以水晶制成,与月色相映成辉,玲珑剔透。当华月初上时,箫韶齐奏,清歌响遏行云,真如在月宫一般。尤其是崇尚朱熹儒家理学的文人学士则身穿素服,在中秋月下,边赏月,边观看仙鹤翩翩起舞。看上去,的确显得高雅脱俗。(www.xing528.com)

宋以后,文人玩月颇成声势,在参加中秋节的各种赏月活动的同时,赏月被看得极为重要,“人月本相依”的心理,迫使他们急不可待,近中秋即提前赏月,唯恐中秋夜恰遇阴晦风雨,也真有因天公不作美而默坐失望者,也有通宵待月不倦者,也有以管弦招月,云破月来,欢饮达旦者,多少欢悦,多少悲伤,都浸注进中秋的一轮明月中了。

在不胜枚举的中秋诗词中,题首所引苏轼的《水调歌头》被推为千古中秋词第一,有的诗评家以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南宋初期,力学苏词的张孝祥,在继承苏轼的道路上,以一个爱国者的高洁人格和高昂的生命力作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洞庭湖为背景,又创造出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废不得”的中秋妙说: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突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中所载负的人格美和艺术美,使中秋的明月更加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月宫中除了蟾蜍、玉兔,那隐约似荫的是什么?汉晋以来,又有了月中有棵桂树的传说,《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天咫》中又进一步发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道教则称月中桂树为“月中骞树”,《云笈七签》云:“月中树名骞树,一名药王,凡有八树,得食其叶者为玉仙。”成了这种“玉仙”后,身体透明,洞彻如水晶、玻璃一般。更神奇的是月中桂实飘落人间,成“月中桂子”。《锦绣万花谷》引《本草》云:“月桂子,今江东诸处每至四五月后,每于街衢得之。大如狸豆,破之辛香,古老相传,是月中下也。”《封氏闻见记》记武则天垂拱四年(689)三月,月桂子飘降在台洲临海县界。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杭州武林山有座“月桂峰”。僧遵式《月桂峰》诗序便说:“想月中桂子,尝坠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实丹。”由于这种种神话传说,月亮便有了许多别称:顾兔、蟾宫、蟾盘、蟾光、金兔、玉兔、蟾兔、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等。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为当空高挂的白玉盘涂上了绚丽的色彩,注入了浪漫诱人的遐思,反映着古代文人问天问月的烂漫想象,而这些遐想在开放的唐代找到了最适宜生长的土壤,于是中秋赏月、玩月,在唐代也出现了许多传奇故事。《开元天宝遗事》记唐玄宗与杨贵妃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天上秋光溶溶,太液池里波光粼粼,桂花飘香,金蝉鸣唱,真是良宵佳节,两情缱绻意浓。然而抬头望月之际,突生一阵不快,唐玄宗眼看明月西坠,但意兴未尽。于是下令左右在太液池西岸另筑一座百尺高台,准备来年与贵妃赏月之用,此台称为“赏月台”。围绕唐玄宗赏月的偏好,还产生了一个他梦游广寒宫的传说,据《龙城录》记载,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在玉光玲珑的月亮中,突见一座宫殿飞浮,琼楼玉宇,寒气逼人,湿露沾衣。在一大宫殿前榜书“广寒清虚之府”。宫前守卫很严,刀枪剑戟,白刃灿然若霜雪耀目。三人皆不能进入,唐玄宗十分遗憾。他又随天师到云端雾中,透过云头俯瞰长安皇城,见城阙巍峨,殿阁林立。正观望之时,又闻到一股沁人的浓郁清香飘来,长空下视如万顷玻璃琼田,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云,有的驾鹤,冉冉飘来,在空中往来游戏。过了一会儿,向前一走,又觉翠色冷光相映交射,令人目眩,而且感到雾气逼人,不能再进。这时又见到十余位仙子般美丽的宫娥,皆衣着皓白,跨乘白鸾,长袖飘飘,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到仙乐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听得音律,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正在唐玄宗入迷如痴之时,申天师却请归宫。三人如同旋风一般降落人间。唐玄宗才恍然大悟,回忆刚才月中游历恍若梦中。后来他想起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又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皇帝为赏月而专门筑起“赏月台”,文人雅士则愿意避开都城的喧闹,去寻一方净土,用最充分的时空,体会玩月的乐趣。他们或流觞曲江,或徜徉杏园,或泛舟清流,或举杯菊下,……谱写了一支又一支月光曲,《全唐诗》中,唐人吟中秋月的诗有八十四首,篇篇逸兴遄飞。如白居易《华阳观中秋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唐彦谦《中秋夜玩月》:“一夜高楼万景奇,碧天无际水无涯。”并且,文人们邀集相约,备文宴,专做月下赋诗的游戏。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欧阳詹、邵楚长、林蕴、陈诩、陈可封相邀长安永崇里华阳观,袭古人玩月之事,作玩月诗;武元衡召集柳公绰等五人同登锦楼赏月赋诗;白居易与裴夷直泛舟洛河,载酒玩月,即兴吟咏;刘禹锡《八月十五桃园玩月》;真如欧阳詹所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玩月》诗序)

宋代,中秋初具节日规模,玩月之风正浓,《东京梦华录》载:宋都东京开封在中秋节前,所有酒店皆卖新酒。所有酒楼都要重新结彩,装饰门面。有的用花头画竿,上悬醉仙锦旗。到了八月十五日午未时(中午),凡是酒家都卖空了酒。这时菊黄蟹肥,螯蟹上市。石榴、梨、枣、栗、橘皆已成熟上市。到了中秋夜赏月之时,富贵之家,结饰台榭,民间小户,争占酒楼玩月。东京城内“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戏嬉,市井并阗,至于通晓。”《梦梁录》记南宋中秋赏月,富室巨家,王孙公子们“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小康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亦解衣市酒,免强迎欢,不肯虚度。”节日夜晚,“大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并增添了月夜放灯的节俗。周密《武林旧事》记: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于水面。高悬的明月与水上的灯火交相辉映,灿若繁星,引人驻足观赏。各地街市也多悬灯,有的地方将灯挂在高竿上或树于瓦檐露台上,称“树中秋”或“竖中秋”,以助月色,庆贺中秋。周密的《癸辛杂识》记南宋中秋宫中赏月还专门建有“赏月桥”: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宫内桥上赏月。宫中池塘盛开白色莲花,池上之桥以莹澈如玉的砖石砌之,并以金钉铰。至于帝王在桥上赏月欢宴时所用的御几、御榻以及瓶、炉、酒器等,皆以水晶制成,与月色相映成辉,玲珑剔透。当华月初上时,箫韶齐奏,清歌响遏行云,真如在月宫一般。尤其是崇尚朱熹儒家理学的文人学士则身穿素服,在中秋月下,边赏月,边观看仙鹤翩翩起舞。看上去,的确显得高雅脱俗。

宋以后,文人玩月颇成声势,在参加中秋节的各种赏月活动的同时,赏月被看得极为重要,“人月本相依”的心理,迫使他们急不可待,近中秋即提前赏月,唯恐中秋夜恰遇阴晦风雨,也真有因天公不作美而默坐失望者,也有通宵待月不倦者,也有以管弦招月,云破月来,欢饮达旦者,多少欢悦,多少悲伤,都浸注进中秋的一轮明月中了。

在不胜枚举的中秋诗词中,题首所引苏轼的《水调歌头》被推为千古中秋词第一,有的诗评家以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南宋初期,力学苏词的张孝祥,在继承苏轼的道路上,以一个爱国者的高洁人格和高昂的生命力作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洞庭湖为背景,又创造出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废不得”的中秋妙说: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突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中所载负的人格美和艺术美,使中秋的明月更加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