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节庆文化:角黍投江与祭鬼巫术

中国古代节庆文化:角黍投江与祭鬼巫术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角黍投江,祭鬼的举动,实质上是一种巫术作法。活着的人对死者进行埋葬或按时进行祭祀,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定的归宿。因此,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一书论端午,便认为“五月端午,原为巫节,诸多记载,都说明这一日重在去病除邪。……以角黍投江,实也是一种巫术作法,为祭鬼之举动。”

中国古代节庆文化:角黍投江与祭鬼巫术

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认为端午节吃角黍是顺应节气,“俗以菰菜裹黍米,以淳浓灰法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米分散之时像也。”宗懔《荆楚岁时记》将这种吃食又与避水厄相联系:“民斩新竹笋为筒粽,楝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避水厄。”南朝梁代以表示寒士雄心与骨气著称的诗人吴均,在续隋朝人《齐谐》的《续齐谐记》中,开始将角黍与屈原之死联系起来:“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系丝傅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信。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在吴均的笔下,粽子成了专门祭屈原的食品。随着粽子的祭品化,竞渡作为一种游戏也成了有目的的活动,《荆楚岁时记》云端阳竞渡是伤屈原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之地,竞渡、食粽为纪念屈原,吴地则“五月五日,以迎伍君”,《梦梁录》记,传说伍子胥死后被吴王夫差用皮裹丢进钱塘江中,化为波神,故吴地人端阳节投粽、竞渡是相迎“波神”伍子胥的,还有祭越王勾践、孝女曹娥、苍梧太守陈临以及介子推等说法。

以角黍投江,祭鬼的举动,实质上是一种巫术作法。从先秦到西汉的一些资料看,当时的人们把一般人死后的灵魂称为“鬼”,《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黄帝、尧、舜、禹、汤)之所不变也。”又《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活着的人对死者进行埋葬或按时进行祭祀,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定的归宿。而要达到“避水厄”或祭屈原或祀“波神”等目的,就得借助能与鬼神交往的巫觋的力量,勾通活人与死者,将活人的安抚之心表达给死者。从《武陵竞渡略》中洞庭湖地区竞渡前夜要请名巫作法的记述可以看出,吴均所叙,粽子投江时,必须用“丝缚之”,“以楝树叶塞其上”,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否则,一般楚人,“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的祭品,是屈原的冤魂享受不上的。因此,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一书论端午,便认为“五月端午,原为巫节,诸多记载,都说明这一日重在去病除邪。……以角黍投江,实也是一种巫术作法,为祭鬼之举动。”这是极有见地的。

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认为端午节吃角黍是顺应节气,“俗以菰菜裹黍米,以淳浓灰法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米分散之时像也。”宗懔《荆楚岁时记》将这种吃食又与避水厄相联系:“民斩新竹笋为筒粽,楝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避水厄。”南朝梁代以表示寒士雄心与骨气著称的诗人吴均,在续隋朝人《齐谐》的《续齐谐记》中,开始将角黍与屈原之死联系起来:“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系丝傅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信。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在吴均的笔下,粽子成了专门祭屈原的食品。随着粽子的祭品化,竞渡作为一种游戏也成了有目的的活动,《荆楚岁时记》云端阳竞渡是伤屈原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之地,竞渡、食粽为纪念屈原,吴地则“五月五日,以迎伍君”,《梦梁录》记,传说伍子胥死后被吴王夫差用皮裹丢进钱塘江中,化为波神,故吴地人端阳节投粽、竞渡是相迎“波神”伍子胥的,还有祭越王勾践、孝女曹娥、苍梧太守陈临以及介子推等说法。

以角黍投江,祭鬼的举动,实质上是一种巫术作法。从先秦到西汉的一些资料看,当时的人们把一般人死后的灵魂称为“鬼”,《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黄帝、尧、舜、禹、汤)之所不变也。”又《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活着的人对死者进行埋葬或按时进行祭祀,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定的归宿。而要达到“避水厄”或祭屈原或祀“波神”等目的,就得借助能与鬼神交往的巫觋的力量,勾通活人与死者,将活人的安抚之心表达给死者。从《武陵竞渡略》中洞庭湖地区竞渡前夜要请名巫作法的记述可以看出,吴均所叙,粽子投江时,必须用“丝缚之”,“以楝树叶塞其上”,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否则,一般楚人,“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的祭品,是屈原的冤魂享受不上的。因此,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一书论端午,便认为“五月端午,原为巫节,诸多记载,都说明这一日重在去病除邪。……以角黍投江,实也是一种巫术作法,为祭鬼之举动。”这是极有见地的。(www.xing528.com)

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认为端午节吃角黍是顺应节气,“俗以菰菜裹黍米,以淳浓灰法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米分散之时像也。”宗懔《荆楚岁时记》将这种吃食又与避水厄相联系:“民斩新竹笋为筒粽,楝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避水厄。”南朝梁代以表示寒士雄心与骨气著称的诗人吴均,在续隋朝人《齐谐》的《续齐谐记》中,开始将角黍与屈原之死联系起来:“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系丝傅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信。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在吴均的笔下,粽子成了专门祭屈原的食品。随着粽子的祭品化,竞渡作为一种游戏也成了有目的的活动,《荆楚岁时记》云端阳竞渡是伤屈原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之地,竞渡、食粽为纪念屈原,吴地则“五月五日,以迎伍君”,《梦梁录》记,传说伍子胥死后被吴王夫差用皮裹丢进钱塘江中,化为波神,故吴地人端阳节投粽、竞渡是相迎“波神”伍子胥的,还有祭越王勾践、孝女曹娥、苍梧太守陈临以及介子推等说法。

以角黍投江,祭鬼的举动,实质上是一种巫术作法。从先秦到西汉的一些资料看,当时的人们把一般人死后的灵魂称为“鬼”,《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黄帝、尧、舜、禹、汤)之所不变也。”又《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活着的人对死者进行埋葬或按时进行祭祀,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定的归宿。而要达到“避水厄”或祭屈原或祀“波神”等目的,就得借助能与鬼神交往的巫觋的力量,勾通活人与死者,将活人的安抚之心表达给死者。从《武陵竞渡略》中洞庭湖地区竞渡前夜要请名巫作法的记述可以看出,吴均所叙,粽子投江时,必须用“丝缚之”,“以楝树叶塞其上”,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否则,一般楚人,“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的祭品,是屈原的冤魂享受不上的。因此,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一书论端午,便认为“五月端午,原为巫节,诸多记载,都说明这一日重在去病除邪。……以角黍投江,实也是一种巫术作法,为祭鬼之举动。”这是极有见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