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彩花环:中国古代节庆文化中的清明节

多彩花环:中国古代节庆文化中的清明节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杨巨源《清明日后士祠送田彻》阳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欲断魂”三个字,给本来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的清明节,染上一层愁绪,越发加强了清明扫墓的感伤色彩。柳成了清明节的独特节物。

多彩花环:中国古代节庆文化中的清明节

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

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

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

惆怅田郎去,原回烟树斜。

——唐·杨巨源《清明日后士祠送田彻》

阳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比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从气候情况说,天气转暖,天朗气清,即使下雨,也是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因此,这个时节,草木嫩绿,万物清新明净,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由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或一日,寒食扫墓等节俗相延到了清明;又因为春分前后的社日距清明不远,题目所引杨巨源诗中所写的“祭祠”——社祭活动也可能在清明节举行,这样,清明节便逐渐成为祭社扫墓、踏青祭后土等多种活动集中进行的综合性节日。并且,唐宋时期,寒食清明的节俗混同在一起,清明节慢慢就代替了寒食节。比如象宋代人寒食节的门上插柳,到明清就成了“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年。”扫墓之风遍及全国,也使清明节有了一个与鬼魂有关系的名称——鬼节。

新火的获得,《论语·阳货》“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注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也作“更火、变火”《周礼·习》“易火”(《管子·禁藏》)古代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钻木取火。易季时所取的火叫“新火”。

唐宋时期,仍然从榆树、柳树中获得新火,题首引杨巨源《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中吟咏“榆柳芳辰火”。唐代宗大历九年,进士史延、韩浚、郑辕、王濯都写有《清明日赐百僚新火》:“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史延)“朱骑传红烛,天厨赐近臣。火随黄道见,烟绕白榆新。”(韩浚)“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郑辕)“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助律和风早,添炉暖气新。”(王濯)这一节俗,反映的正是节日所特有的回忆、重演功能。“钻木取火”不正表明记取远古艰苦生活的传统,以励将来吗?唯其如此,唐人把一年一度的清明取火看得很神圣,无论朝野,“改火待清明”。皇帝还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奖励小儿比赛钻火,君臣唱和,气氛热烈。《辇下岁时记》、《唐会要》等都以为“清明取榆柳之火赐近臣,”是“顺阳气”。宋代的改火仪式与唐代基本相同,锡易之《南部新书》卷二记“长安每岁诸陵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不过宋代清明赐火,皇恩浩荡,赐火的范围规模比唐大多了,《春明退朝录》云:“唐时,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唯赐辅臣、戚里、帅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府、枢密直学士、中使,皆得厚赠,非赐例也。”但是,正如韩翎《寒食》诗中感慨系之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赐火的范围再大,也很难“一照草茅贫”。百姓则各自钻榆柳取新火,刘湾《清明》诗中描述:“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你钻我燧,火花闪闪,遍布山野,如星火点点,很是壮观,因此,杨巨源赞道:“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

寒食禁火,清明新火,这是严格划清了昨天与今天的界限,而其它节俗,因为昨天与今天只是零点的差别,有的人昨天的事放到今天,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寒食清明就混作一般同了,当今的民众,提起清明,立即会想到扫墓上坟,略识文字者,还要吟诵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欲断魂”三个字,给本来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的清明节,染上一层愁绪,越发加强了清明扫墓的感伤色彩。其实,在唐宋以前,扫墓主要是寒食节的活动,并且是唐玄宗御定寒食扫墓的。

清代儿童戴柳是唐代以来寒食插柳节俗的传袭。《岁时广祀》云:“江淮间寒食家家折柳插门。”北宋时,东京开封“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亦云:清明“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寒食清明为什么要插柳、戴柳:唐高宗曾于三月三日春禊渭滨,赐群臣柳圈,谓之“可免万毒”;吴自牧记宋代京都人认为能“明眼”;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居民插柳满檐,而且男女均戴柳冠或柳叶环,当时的谣谚是“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柳成了清明节的独特节物。

题首引用的《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诗中,杨巨源吟清明日:“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祭后土祠,指祭土地神。古代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祭土地神,本来是社日的节俗。从杨诗可以看出,唐代人在清明墓祭的同时,也有祭祠活物。但“拥香草”的还是“游陌”。春日郊游,有个专称“踏青”。古代踏青,普遍得很,上元、中和、上巳、寒食、清明,各节都有这项活动,并因时因地而异。后世多以清明出游为踏青或踏春。

清明踏青,唐代已是万家车马,游人众多,中唐诗人顾非熊描绘长安踏青盛况:“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宋代更盛,《乾淳岁时记》描述说,“南北山之间,车车纷然。”“寻芳讨胜,极意纵游者,外者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繁胜录》也记:“清明节,公子王孙、富室骄民,踏青游赏城西。店舍经营,辐凑湖上,开张赶趁。”《武林旧事》记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浓饰,金翠琛璃,接踵连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陈与义《清明二绝》其一,写人们户外游乐: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妖邪。(www.xing528.com)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柳永木兰花慢·清明》对清明节踏青的画意诗情,抒写得最为精妙:

折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赏骤雕鞍,绀巾宛出郊垌,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坠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化金垒罄竭玉山倾。拼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值得重视的是,唐宋以后,踏青扫墓中渗入了大量的表演娱乐活动。出游的人对放风筝最感兴趣。风筝,古代又称纸鸢(yuàn)、纸鹞(yào)。清明时节,惠风和畅,满目清新,行游踏青,再在绿茵似褥的草地上,轻快放步,看风筝在蓝天下“跋扈”,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

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色彩情调最浓郁的节日。

清代儿童戴柳是唐代以来寒食插柳节俗的传袭。《岁时广祀》云:“江淮间寒食家家折柳插门。”北宋时,东京开封“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亦云:清明“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寒食清明为什么要插柳、戴柳:唐高宗曾于三月三日春禊渭滨,赐群臣柳圈,谓之“可免万毒”;吴自牧记宋代京都人认为能“明眼”;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居民插柳满檐,而且男女均戴柳冠或柳叶环,当时的谣谚是“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柳成了清明节的独特节物。

题首引用的《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诗中,杨巨源吟清明日:“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祭后土祠,指祭土地神。古代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祭土地神,本来是社日的节俗。从杨诗可以看出,唐代人在清明墓祭的同时,也有祭祠活物。但“拥香草”的还是“游陌”。春日郊游,有个专称“踏青”。古代踏青,普遍得很,上元、中和、上巳、寒食、清明,各节都有这项活动,并因时因地而异。后世多以清明出游为踏青或踏春。

清明踏青,唐代已是万家车马,游人众多,中唐诗人顾非熊描绘长安踏青盛况:“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宋代更盛,《乾淳岁时记》描述说,“南北山之间,车车纷然。”“寻芳讨胜,极意纵游者,外者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繁胜录》也记:“清明节,公子王孙、富室骄民,踏青游赏城西。店舍经营,辐凑湖上,开张赶趁。”《武林旧事》记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浓饰,金翠琛璃,接踵连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陈与义《清明二绝》其一,写人们户外游乐: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妖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柳永《木兰花慢·清明》对清明节踏青的画意诗情,抒写得最为精妙:

折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赏骤雕鞍,绀巾宛出郊垌,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坠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化金垒罄竭玉山倾。拼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值得重视的是,唐宋以后,踏青扫墓中渗入了大量的表演娱乐活动。出游的人对放风筝最感兴趣。风筝,古代又称纸鸢(yuàn)、纸鹞(yào)。清明时节,惠风和畅,满目清新,行游踏青,再在绿茵似褥的草地上,轻快放步,看风筝在蓝天下“跋扈”,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

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色彩情调最浓郁的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