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春幡、施土牛耕夫于门外,以示兆民。”施土牛,以示兆民,高承《事物纪原》记: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土牛、耕夫都是用泥土制成的,施于门外的目的,在于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百官皆青衣、青帻,应春天节气。“春出也万物之所出也”,以农耕社会,牛是主要的耕畜,牛出,则一年的耕作又开始了。而牛的勤懒,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年成的丰歉,所以,“土牛”又具有“呈岁稔”的象征意义。“呈岁稔”还表现出唐代“执杖鞭牛”的民俗。《东京梦华录》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宋代的许多诗词中,也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节俗,如赵师侠《柳梢青》:“彩仗泥牛,星球雪柳,争报春回。”吴琚也以同调吟道:“彩仗鞭春,鹅毛飞管,斗柄回寅。”彩仗鞭春,描写的正是宋代用红绿彩鞭打牛身的情景。为此,立春,便有了“鞭春”、“打春”的叫法。
明清时期,朝廷举行的打春仪式最为隆重。《帝京景物略·春场》载:“东直门外五里为春场,场内春亭,万历癸己府尹谢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前导,次田家乐,次勾芒神亭,次春中台,次县正佐、耆老、学师、儒府、上下衙、皆骑,丞尹舆。宦皆朱衣簪花,迎春自场入于府。是日,塑小春牛,芒神,以京兆生舁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具公服礼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田家乐者,二荆笼,上着纸泥鬼判头也。又五六长竿,竿头缚脬如瓜状,见僧则捶,使避匿,不令见牛芒也。又牛台上花绣衣帽,扮四直功曹立,而儿童瓦石击之者,乐工四人也。”《燕京岁时记·打春》也载:“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另记为五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www.xing528.com)
皇帝,官府对打春这样重视,各州府县,当然都轰轰烈烈地行春之仪了。并且各地从独特的区域文化出发,进行着各式各样的鞭春、打春、演春活动。有些地方用纸糊成“春牛”,里面装上五谷,鞭打之时,五谷洒地,大家欢呼,祝愿五谷丰登,获得丰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