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6现实版“我的姐姐”案例走红网络的三重因素

6现实版“我的姐姐”案例走红网络的三重因素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电影《我的姐姐》热播,“成年姐姐是否该扶养弟弟”的灵魂拷问触动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杭州打工的刘某因独自养育3个弟妹压力过大跳河一事,被冠以现实版“我的姐姐”同样引发热议。对于因贫困、父母去世离异等原因而造成的困难家庭,公众期待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公益救助体系能够发挥兜底功能,避免“姐姐因无力抚养未成年弟妹陷入困境”的事件发生。

6现实版“我的姐姐”案例走红网络的三重因素

近日,电影《我的姐姐》热播,“成年姐姐是否该扶养弟弟”的灵魂拷问触动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杭州打工的刘某因独自养育3个弟妹压力过大跳河一事,被冠以现实版“我的姐姐”同样引发热议。这则看似平常的社会新闻之所以走红网络,除了艺术作品加持外,其背后蕴含了一些深层原因,值得引起思考。

1.女性群体刻板印象影响公众情感判断

在舆论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值得玩味:“姐姐养弟弟就有讨论度,如果是哥哥呢?”一语道破关键——女性话题。在近年发生的如失联、家暴、性侵案件等热点事件中,只要事件中受害人为女性,引爆舆情的概率往往会更高。有媒体指出,几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为男女两性设置了不同的性别认知观念、价值评判标准与社会行为规范,使得民众形成某种刻板印象:一方面,女性是脆弱的、依赖的、付出的,是生理和心理都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一旦女性与负面事件挂钩,又总会被贴上各种污名化的标签。传统性别观念中对女性集体而无意识的认知偏见,对舆论场潜在心理影响十分微妙,甚至直接影响着舆情事件的走向。而本事件中,20岁的云南姑娘刘某就被固化为传统文化中“长姐如母”的女性形象,引发舆论的深切同情。

2.社交媒体推动话题热度放大共情效应

梳理2019年山西吕梁11位姐姐集资为弟弟买房、2021年1月杭州“现实版樊胜美”等类似事件发现,以微博、知乎、豆瓣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主要讨论场域。如果说,公众的女性意识随着时代发展日渐觉醒,那么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出现则为公众观点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越来越多的网民特别是女性网民得以在网络中进行观点输出,呼吁大众关注女性权益保障,唤起群体共鸣。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知名女性,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芒来小姐”、知名影评人闵思嘉等通过媒体、个人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表达关注,呼吁广大女性“你的人生选择不该被任何人绑架”“成为‘姐姐’之前首先是自己”等,极富感染力与煽动性。这也说明,女性话题的普及与自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息息相关。(www.xing528.com)

3.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价值观转变下的理念冲突

“姐姐们”的悲剧是家庭角色失序所致。但不论是电影抑或现实,事件矛盾根源在于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冲突。在传统家庭结构中,“姐姐”的一生可能都是隐忍与付出,理应为男性成员作出让步,其个人价值往往被符号化。而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群体越来越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认为不必为了家庭牺牲自己,并日渐得到更多认同。在这种语境下,即使法律明确了姐姐的义务,但法律与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现实的差距依然很大,女性网民难以从情感上接受姐姐们被迫牺牲的事实,舆论情绪反弹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起被伦理、道德、情感、法律等多层因素包裹着的事件中,处置部门既要看到在重男轻女、计划生育等传统观念国策影响下女性的家庭处境,也要正视公众呼吁将“姐姐”等女性身份与其附加义务“松绑”的强烈意愿,更需思考如何在制度框架下实现情理法的有机融合。对于因贫困、父母去世离异等原因而造成的困难家庭,公众期待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公益救助体系能够发挥兜底功能,避免“姐姐因无力抚养未成年弟妹陷入困境”的事件发生。同样,主流舆论需要敏锐感知公众的情感诉求,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个人与家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缓解情绪对立。

(观察时间截至2021年4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