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北货车司机自杀事件调查结果

河北货车司机自杀事件调查结果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编者按:2021年4月,河北一货车司机疑因导航行驶记录仪“掉线”被罚后服药自杀,引发舆论关注。该信息发布后在货车司机圈子、自媒体中扩散。对此,央视新闻热评指出,“直面货车司机被罚事件,用依法彻查回应舆论关切”。


编者按:2021年4月,河北一货车司机疑因导航行驶记录仪“掉线”被罚后服药自杀,引发舆论关注。当地迅速回应并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随后媒体介入报道,舆情热度持续走高,同时针对北斗系统的衍生话题升温,增加了舆情的敏感性。4月10日,唐山披露货车司机服药自杀详情,但舆论效果并不理想。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全面梳理事件脉络,深刻解析舆情成因,综合评估涉事地方部门的舆情工作效果,并就类似事件的风险预警和舆论引导提出参考建议。


【舆情综述】


1.网曝货车司机不满处罚服农药自杀引关注


2021年4月6日上午,微信公众号“金伍之声”发文称,4月5日,河北省沧州市卡车司机金某强在唐山市丰润区姜家营联合治超站被处罚后,在微信群内留下遗书服百草枯身亡。遗书显示,金某强认为自己不能接受交通执法部门以车载北斗定位系统掉线而罚款2000元并扣车的处罚决定,希望以死来唤醒领导重视。该信息发布后在货车司机圈子、自媒体中扩散。


当日18时许,唐山市丰润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丰润发布”通报称,经多方抢救无效,该司机于4月5日23时死亡。事发后,丰润区委、区政府迅速组成由政法委、纪委监委、公安局为成员的联合调查组,依法依规开展全面调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该通报经过媒体转发后,舆情热度迅速升温,多数网民感叹货车司机生活不易,认为2000元罚款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中澎湃新闻报道提到,根据交通运输部相关规定要求,卫星定位装置掉线应由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800元罚款;只有破坏卫星定位装置等恶劣情形才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部分网民据此质疑2000元罚款超出规定和标准,猜测当地交通运输执法中存在普遍的随意罚款、乱执法现象;少量网民认为北斗定位系统成为一些执法者逐利的工具。货车司机家属也发声质疑执法部门处罚依据是否合适、是否及时救治等,表示希望调查部门追查。


2.媒体不断披露事件细节刺激舆情走热


舆情发酵后,围绕着金某强自杀的过程和原因,澎湃新闻、红星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进行追踪报道,通过采访金某强的亲友和同事,披露大量关于其个人及家庭的细节。例如,金某强在喝农药时无人阻拦,车载定位装置掉线的问题时有发生,且近年来丰润区频繁被大货车司机投诉存在执法乱象问题;金某强生前存款仅剩6000元,妻子没有工作,3个孩子最小的11岁,还要赡养70多岁的老母亲;车友称金某强的货车是分期自购,刚还清债务,跑一趟车下来也就赚一两千元,罚款2000元相当于白干;系统掉线难察觉、罚款很常见;等等。涉事车辆定位设备运营公司工作人员回应表示,金某强车辆上的定位系统于2020年12月就处于掉线状态,但后台无法分辨其系故障抑或人工损坏,可能掉线的原因包括线路发生故障、没电、欠费、卫星信号弱等,但金某强的车不存在欠费的情况。多方声音的到场引发更广泛讨论,致使舆情热度在4月8日触顶。


在此阶段,主流媒体梳理事件疑点,刊发评论文章,主要集中在追问事件真相以及审视行政执法工作。如新华社4月8日发文《货车司机被罚后自杀,仍有诸多疑问待解》,梳理了该事件的6大疑点:2000元处罚是否适当?“掉线”是因为记录仪质量问题、司机故意关闭,还是因为网络信号不好?“掉线”是否会发出警报?司机行驶过程中是否能分心关注掉没掉线?死者亲属称工作人员未阻拦司机喝药也未及时施救,是否属实?多位司机称“路过事发区域经常会被罚款”,是何原因?《新京报》质疑执法部门对金某强“顶格处罚”缺乏合理性,追问当地交通运输行业是否存在“罚款财政”。上游新闻认为,行政处罚应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涉事地方超限检查站系交通运输部门下属的检查机构,运输车辆北斗定位掉线是否属于其执法范围,需要打上问号。对此,央视新闻热评指出,“直面货车司机被罚事件,用依法彻查回应舆论关切”。


3.车载定位仪引发衍生舆情 主流媒体刊文澄清谬误


在舆情升温的过程中,舆论场上衍生出两个分支话题引起较多关注:其一,针对北斗卫星系统。货车强制安装北斗车载定位系统,目的是防止司机疲劳驾驶、超速超载等引发事故,但随着讨论深入,一些网络论调逐渐走偏。2021年4月7日,有自媒体发文“五问北斗车载导航仪系统”,直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频频出问题”,超限检查站“执行不人性化”,感叹“大车司机实在太难了”。随后“#北斗掉线#”被推上热搜榜,质疑声量愈发高涨,部分网民据此攻击、贬低北斗卫星导航项目“坑钱”“敛财”。对此《人民日报》、新华社纷纷发文予以澄清,强调涉事的“北斗产品”是某企业的产品并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业人士也发声称,北斗卫星不可能“掉线”,更大的可能性是汽车接收的记录仪、接收设备出现问题。微博大V“@奥卡姆剃刀”称,其曾和一些卡车司机有过交谈,不排除有些人为了规避监管故意拔线又谎称掉线的情况。


其二,针对定位装置及相关执法问题。多家媒体在追踪司机自杀真相时,都把目光聚焦到记录仪之上,对其产业链及执法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引发网民质疑强制安装定位装置“名为监管,实为捞钱”。业内人士向媒体指出,“有规定货车必须安装定位记录系统,执法人员只要看到大型货车、客车行车记录仪没有正常提供行车数据,就会处罚司机”,此举“滋生”了众多从事制造定位记录系统的民营企业。新浪财经文章提到,据统计该市场有超过2000家记录仪生产企业。这背后衍生出很多问题引发媒体关注,光明网评论文章指出,该系统费用在各地出现很大差异,有的地方安装费就要3200元,还有数百元不等的服务费、培训费,这些都由司机个人承担;澎湃新闻报道称,2020年北斗车载终端质量抽查合格率仅7成;《中国经营报》文章指出,多位货车司机吐槽记录仪的有些功能设定并不合理,司机总会有4小时确实不能停车的情况,如果被抓到,会扣6分、罚款200元。


4.官方发布调查结果未获认可 热度消退但舆情未脱敏


据环渤海新闻网报道,4月10日,唐山披露货车司机服药自杀详情,通报称尚未实施处罚,双方无过激言行,公安机关认定金某强系自杀身亡,家属无异议。该通报引发大量媒体转载,但从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反而引起舆论反弹。多数网民认为官方通报并没有就执法依据以及罚款金额是否恰当等问题进行说明,且通报中强调处罚并未实施是“推卸责任”“甩锅”。随着赔偿及善后工作推进,舆情逐渐降温。还有部分媒体持续关注货运行业、货车司机群体的生存困境,如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一篇阅读量“10万+”文章《深扒缠在3000万货车司机脖子上的北斗利益链》指出,大量货车司机使用定位仪,还为该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公司提供数据,但司机很少获得相匹配的服务。


此外,舆论场上爆出的类似案例不断刺痛公众神经。2021年4月14日,《新京报》报道,山东货车司机在广东清远一超限站被判超重,面临罚款、扣分处罚,其多次要求复磅被拒后割伤左臂,最终复磅显示超出部分未到处罚标准。舆论质疑当地执法标准等问题,清远市清城区交通运输局回应称,相关部门已介入核查此事。另据新华社4月14日报道,日前在成都召开的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上,公安部强调,要深化为民理念,坚持宽严相济,进一步规范交警执法处罚,严禁过度执法、逐利执法、粗暴执法。不少网民关联河北货车司机自杀事件和广东货车司机自残求复磅事件,认为这是高层在释放纠正行政交通执法乱象的信号。


【舆情解析】


因处罚不公而维权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但金某强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的关注,既有事件本身自带的吸睛元素,也有因执法问题引出的规则之问,还有潜藏在个案背后的行业问题引发的情绪传播。这些因素使得个案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共情和深究,并最终发酵成全网热议的公共话题。


(www.xing528.com)

1.事件极端性质引爆网络舆情


该事件中,当事人金某强以当场服毒自杀的方式来抗议2000元罚款处罚,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极端的对比和惨烈的结果给网民带来极大震撼,各大媒体迅速介入采访、追踪报道,试图还原事件真相。舆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金某强的死亡是否与执法行为有关?此次执法行为是否合理合法?而这两方面又可以衍生出更多细节上的追问,导致关联话题不断出现。金某强在遗书中对个人遭遇和家庭生活作出介绍,并明确表达出对此次处罚结果的不理解、不接受,家属亲友不断填充和佐证事件的细节,其“以死抗争”的形象获得大量网民的同情,也为满足公众“追责”诉求提供了方向。尽管执法细节和责任归属有待官方调查予以厘清,但公众根据已有信息认定是涉事治超站的责任,汹涌的舆论情绪令执法部门备受质疑,网民对执法依据、处罚尺度的追问成为推动舆情短时间内热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力量。


2.话题上升拓宽舆论讨论范围


金某强事件虽是一起极端个案,但它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具有一定典型性,因此公众讨论很容易进入深层次空间。关于定位系统“掉线”罚款,不少货车司机向媒体吐槽事发治超站经常对“掉线”司机罚款,还有人调侃称宁可绕远也不路过该站点。多家媒体也在报道中提到,处罚定位仪“掉线”司机不独当地有,甚至“以罚代管”的道路交通执法乱象也普遍存在。更多的自媒体和网民则将货车司机和执法部门作为冲突的两端对立起来。一方是代表3000万货车司机群体的金某强,其背后是更广泛的“底层力量”;而另一方则是以道路交通执法者为代表的行政执法部门及执法生态,是一种“制度性力量”。后者常以过度执法、任性执法、粗暴执法对前者的利益形成侵犯,因此金某强被刻画成“死谏者”,金某强之死则被塑造成“底层的悲剧”“底层的绝望”。舆论对这种不公正现象的不满最终激起了网络负面情绪的集中释放。


3.情绪传播混杂“带节奏”增加舆情敏感性


从舆情研究的一般规律来看,此事上升到执法生态的讨论仍属于舆情发酵的常规路径,但该事件还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值得关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之重器,名头响、口碑好,“牵扯”进此事不免令舆论产生担忧,部分自媒体抓住这一事件爆点大做文章,从“垄断经营”“利益输送”等多角度展开揣测,催生出大量非理性情绪,一些网民因为不了解车载定位系统与北斗导航系统区别而加入转发关注的网络大军。还有一些明知二者有区别还故意“带节奏”,事发后有“公知”和大V用“技术双刃剑”“技术异化成压迫劳动者的工具”等套路,把舆论不满引向体制,并借机贬低北斗技术、降低公众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好感。这些声音都明确指向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这一国家战略,对于不明就里的网民来说很难辨识,不但增添了话题性和关注度,还为该话题打上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色彩,增加了整体舆情的敏感度和复杂性。


【应对评点】


舆情发酵后,唐山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并成立由丰润区的政法委、纪委监委、公安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通报调查结果时,调查主体升级为唐山市级的公安、纪检、交通等部门,重视态度和处理速度都值得肯定。但从舆论反馈来看,网民不予买账,吐槽和追问仍然存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舆论虽平稳,但负面情绪仍然潜伏,在类似事件曝光时再次涌出。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要从舆论关切的核心问题出发,以解决社会痛点和难点为终点,如此才能彻底消除隐患。


1.处置效果评估:调查结果通报为何受质疑


一份好的调查通报应当有态度、有事实,既能从感情上呼应公众情绪,又能从细节上回应公众疑问。以此观之,此次调查通报未获好评,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调查结果未直面舆论疑点。通报最受诟病的地方在于未对公众急切想知道的处罚依据及处罚尺度问题给出交代。舆论认为,这些问题与事件定责追责相关,通报内容则意在“卸责”,“完美错过所有责任”,这种感知上的差异导致舆情短时间内难以平复。其二,调查通报措辞缺乏“共情”。在舆情大范围偏向死者的前提下,官方措辞仍强调己方作为,令网民产生不良观感。如不少网民对照爆料和通报内容,不满通报将“扣车”描述为“依法引导到院内暂停”、将罚款行为解释为“咨询期间,尚未实施处罚行为”,进而指责官方“玩弄文字技巧”。显然这是未考虑到回应效果的做法。


2.舆情风险预警:类似舆情事件的处置要点


基层执法不规范问题是网络舆情的典型题材,除了执法队伍中的个别人员执法方式粗暴、态度恶劣之外,一旦事件牵涉执法部门,地方执法生态必然会引发舆论负面猜想。但不管舆情性质涉及个人还是单位,作为处置主体,属地政府和主责部门首先需尽快介入调查,最好能视舆情风险视情提级处置。一方面能够表达对事态的关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掌控舆情发酵态势,避免陷入被舆论追打或者倒逼的不利境地。千万不能“捂盖子”或者企图私下解决,错将“摆平”当作处置水平。如调查期间丰润交通局不让金某强家属接触媒体,曾引起较大质疑。其次是尽快厘清责任。舆情发生后,公众渴求找出事发原因,媒体多倾向于深挖事件背后相关责任方及其关系,将事件推向公共议题,给地方政府部门带来挑战和风险。因此,事发地政府部门需抢在议题升级之前,尽快将责任切割为个体或个别单位的行为,一边合理解决好当事方诉求,一边回应社会关切并针对涉及问题推出解决方案,以此争取广大网民认可,逐步淡化舆论疑虑,防范舆情升级或衍生出次生危机。


3.舆论引导方向:以反思、检视和改进工作缓解社会担忧情绪


正如前文所说,唐山货车司机自杀事件快速发酵成重大舆论风暴,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背景。近期与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有关的负面舆情频发,一定程度上形成叠加效应,加剧了社会担忧情绪。这些事件折射出执法队伍中还存在一些顽瘴痼疾亟须改善,例如,不规范执法,方式或手段粗暴;“一刀切式”执法,僵硬执行而不考虑实际问题;甚至“逐利执法”,以罚代管。舆论关心相关部门的处理结果,既是害怕当事人不能获得公平公正地对待,也是忧心个案背后藏着普遍性问题,自己可能遭遇“潜规则”并且难以维权。与舆情发酵自下而上的“倒逼”路径不同的是,要想缓解蔓延在社会群体中的担忧情绪,需要让公众看到自上而下的反思和整改,看到由高层部门带动整体执法队伍改进执法方式、转变执法作风的努力。如针对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通过执法领域专项整治、规范平台管理职责、整顿相关产业链等方式,进一步改善货车司机从业环境,保障其合法权益。


(观察时间截至2021年4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