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厉练 不倒翁 别出心裁 无所不用其极
B.匮乏 边缘化 盘根错结 老死不相往来
C.蕴涵 听证会 彪炳千秋 天机不可泄漏
D.整饬 调和漆 清规诫律 万夫不当之勇
山东省枣庄市一同志来信反映①人情风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②金钱的多少③表示着人情的轻重④礼品的贵贱⑤显示出关系的亲疏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从而形成水利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B.每年9月至10月的米亚罗,气候宜人,撩人情思的红叶、古尔沟的温泉、使人留恋的藏羌风情,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C.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这自然有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也关系到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
D.北人南迁和吴头楚尾的历史情境,孕育了兼容并蓄的江西文化,而江西文化海纳百川的多元特质,又决定了江西民间建筑的包容性。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彭国华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祈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6.结合原文,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和评判,属于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作“大视域”。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么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和升华。
8.下列不符合作者思想观点的一项是 ( )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C.在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兼得的。
D.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祈求。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门人也。少以清苦自立。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殓,纂以私财殡葬。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稍除积弩将军。领众诣淮,迎降民杨箱等。修立楚镇,招纳山蛮李天保等五百户。从征新野,除骑都尉。又从驾寿春,敕纂缘淮慰劳。豫州刺史田益宗率户归国,使纂诣广陵安慰初附,赈给田廪。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百匹。数日之中,散之知友。时人称之。又诣赭阳、武阴二郡,课种公田,随供军费。除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中,迁汉阳太守,并以清白为名。又随都督杨椿等诣南秦军前,招慰逆氐。还,除虎贲中郎将,领太仓令。遭母忧去职。久之.,除伏波将军。延昌中,京师俭,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吊.死问生,甚有恩纪。还,以本将军除益州刺史。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以失民和征还。
正光末,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临郡。诏许之。孝昌中,为.葛荣围逼,纂以郭降荣。荣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斩,刺史元孚德.纂,还。出,又劝荣以水灌城,荣遂以纂为常山太守。至郡未几,荣灭。定州刺史薛昙尚以纂老旧,令护博陵、鉅鹿二郡,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蔬食敝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永熙中,赠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郡县标.其门闾 标:做标记,用以表彰。
B.延昌中,京师俭. 俭:节俭、俭省。
C.吊.死问生,甚有恩纪 吊:悼念。
D.刺史元孚德.纂 德:认为……有仁德。(www.xing528.com)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孝昌中,为.葛荣围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久之.,除伏波将军鹏之.徙于南冥也
D.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4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5分)
(2)纂所历任,好行小惠,蔬食敝衣,多涉诬矫。(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8分)
仰望苍天
在这片开阔地带,一切都是如此的平和与舒展,澄清和悠然。这时正好是仲秋,适时的气候给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带来清爽的惬意。一些在都市里被遗忘的姿势,此时又在这山野中拣回来了。真的,我好久没有利用仰望这个姿势观赏苍天了。
在城市里,我大都用平视或俯视的姿势,外出时是为了躲避往来的车辆和擦肩而过的行人;而在书斋里,则是为了翻读古书。这些往往把我小时候喜欢仰望的姿势冲淡了。那时仰望天空,感到神秘和不可思议;退而仰望自家的果林,笔直的木瓜树上黄澄澄的木瓜,垂于枝头红艳艳的荔枝,仰望时心田流满了口水。只是后来,这个姿势随着我的长大和城市的拥挤,不用似乎也无大碍。
现在,我坐在一堆奇形怪状的木头疙瘩上,仰望天幕,有一大群的鸟正从远方飞来。它们相互应和着掠过,转眼间就消失了。我的心因此快活起来,它们在这个夕阳时分为我所仰望纯属一种偶然,却又因这一偶然使我随缘任意地想。我首先想到晋人,想到以鸟入诗的陶渊明,他喜爱以仰望的姿势来充实清贫且闲逸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然”二字,就是仰望的灵魂,真是闲雅得很。陶氏宅下多鸟的意象,鸥、鹤、燕、雁不胜枚举,这都不是大气象之鸟,却舒展了诗人紧蹙的眉头:人理应像仰望中的飞鸟才是。晋人似乎对仰望有独特的嗜好,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仰观宇宙之大”的佳句,而当时的一些诗中,也多有“肆眺崇阿,寓目高林”的描绘。仰望与俯察可以说是常用的姿势,总是仰望更为提神,也更有超然玄远的意趣。人靠仰望,靠自己的眼神,与浩渺无限的宇宙连为一体。
正好是新月升空的时候,淡淡的,如同宣纸上淡墨一撇。在辽阔无垠的天幕上,一弯寒月未免过于孤单了,很自然使人想到清寒和简淡。我庆幸自己来得是时候。唐人也多有望月移情之癖,不少唐诗就沐浴在粼粼的月光里。只是唐人多以写三五月圆为乐事,面对苍茫天庭唏嘘不已。把玩这些月光晚会留下的佳作多了,会觉得感怀世事套路相近,无非是天上圆而地上不圆罢了。在我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那种缺失性的体验,会使人深刻一些,形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独特的审美指向,洞见人生来路的坎坷悲欢,慢慢摒弃一些虚妄和轻浮。再说了,仰观寒月必定对我笔下的韵致有些助益,我总是想,大凡把文章写得热闹了富贵了,不免世俗气升浮。文辞美轮美奂,乘起婉媚流波,圆满得皆大欢喜,心头终归还是贮存不住。寒月一般的笔墨大多有一缕淡淡的忧郁之美,低调潜行,藏露从容,避纤浓而就清淡。仰观朦胧如梦的寒月,你再看看周遭舒卷飘忽的寒云,幽深寂寞的寒山,森然静立的寒林,再烦躁不宁的心旌也会如同浴过一片清莹。真的,这样的月夜足以洗心。
仰望苍天,仰望那掠过的、飘过的、漫过的种种景致,靠我们有限的眼力和无限的眼神,远距离地与这一浩渺之美交通。人在仰望中测出了自己能量的疆界,内心必然充满起伏的潮汐:造物主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还教会我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姿势。每一种姿势的设计都是有所苦心,有所用途,绝非多余。不仅有显见的实用性,还有深邃的精神性。只是有些姿势在我们人生旅程中不知不觉地遗忘了丢失了。这也必然失落相应的那一部分体验。我们理应为此而深深地惋惜。
14.文章第3段“仰望更为提神,也更有超然玄远的意趣”的含义是什么?(4分)
15.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4分)
16.结合全文分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作者说:“我们理应为此深深地惋惜”,根据全文,请谈一谈你对此的认识,不少于60字。(6分)
六、(12分)
18.将下面五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①因此,惟有关注心灵的人,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
②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③在理论上,人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④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要拥有一个心灵
⑤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顺序:_________
19.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名言警句、俗语,请另选一句,仿照示例,造一组句子。(4分)示例:
古人说:“三思而后行。”确实如此,深思熟虑能够使人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在机遇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事事三思只能使你成为竞争中落后的乌龟。
20.为下面这则调查报告写一个调查结论,并提出一条建议。(4分)
普洱茶由于其保健功效和收藏价值被无限度放大,近几年价格大幅飙升,卖出天价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但今年5月初,普洱茶的价格却一落千丈,使投资者利益大损,一时之间,“跳水”“崩盘”“泡沫”等词语充斥各大媒体版面。
对普洱茶炒作的结果,显著表现便是市场的混乱。一直以来,普洱茶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重年限者有之,论产地者有之,令消费者无所适从。大多数普洱茶生产企业仍为小作坊,人数少,生产能力差,根本达不到市场准入条件。杂牌产品、贴牌产品良莠不齐,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此外,通过“拍卖”造势、拉抬价格的做法,将拍卖普洱茶藏品步步拉升,使消费者深受其害。然而,普洱茶“迅速走红”的最大负面后果还是竭泽而渔,给茶树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据统计,去年云南茶叶产量的百分之七十被做成了普洱茶。
七、(66分)
21.穆家寨中学高三(1)班将于下周举行以“读书乐”为主题的读书心得交流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6分)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召开一个读书心得交流会,主题是“读书乐”。
希望各位踊跃发言,让大家分享你的阅读心得。
22.作文,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虽然无法回到天真无邪的古代,采薇而食,种菊悠然,如古人般寄情于诗意的山水之中,但是,当我们捧起一本本书卷的时候,历史的山水人情也许会像纤细的火柴一样,在内心燃烧出诗意的清香。
请联系你的经历或感受,以“卷中有山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1)自拟题目。(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