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人们爱用“美女”甚至“女神”来称呼女人,就如客气地称陌生人“老板”一样,但谁要是当真把自己当作美女或女神,真会贻笑大方的。我从不追星,很多影视明星确实在荧屏上塑造了令人喜爱或敬仰的角色,但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那并不一定是演员自身的本色出演。但有一个俘获了全世界影迷的心、在荧屏上是永远的公主和女神的国际巨星,在读了她的传记以后,我心中树立了一个真正女神的标杆,她就是——奥黛丽·赫本。
声誉卓著的美国传记作家唐纳德·斯伯特通过电影公司的档案,赫本的至亲、挚友以及同事,以深入的角度,透视了这位巨星的演艺生涯和情感生活,展示了在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这位渴望爱和情感的女星更为深沉、复杂的一面,更完整地揭开了她洗尽铅华后的真实人生,让人喟叹之余,不由得更加喜欢、敬仰永远的赫本。
我之所以认为奥黛丽·赫本是真正的女神,是因为她的身上具有一般美貌女子所没有的特质。
其一是她无人能及的高贵气质。
美国著名导演、编剧比利·怀尔德说:“奥黛丽·赫本就是高尚、优雅、礼仪的代表……上帝吻了她的脸颊,她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奥黛丽·赫本身上流着真正的贵族血液,她的外祖父是老欧洲贵族,她的母亲也有女爵的贵族头衔。奥黛丽·赫本那典型的贵族气质源于从小母亲对她的严格要求。“小时候,母亲总是告诉我,如果引人注目,就是不礼貌。永远不要出洋相……我总听到母亲的声音说:‘要准时、记得要想想别人、不要老是谈你自己,你没什么了不起,这世上还有别人。’”从母亲对奥黛丽·赫本的日常品行教育中可以看出,贵族精神的内核之一是恪守美德:自律、克己、宽厚、不骄纵、不自我……因此,不管是荧屏上,还是生活中,我们看到赫本留下的照片形象都是干净、优雅、挺拔、不卑不亢,特别是那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清澈见底。
奥黛丽·赫本出演过很多世界知名的影片,塑造了很多令人喜爱的荧屏形象,其中,《罗马假日》为全世界影迷所熟知。片中可爱的安妮公主是赫本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安妮公主高贵优雅的气质和自然活泼的个性其实就是赫本的化身,没有人认为她不是一位真正的公主,一位小精灵般的公主。在奥黛丽·赫本的演艺生涯中,她的美丽外形,她的高贵气质,她的聪明灵动,她的敬业精神,她的良好教养为她赢得与她合作的知名导演、演员、服装设计师的一致赞誉。《罗马假日》的男主角派克说:“她没有这一行常见的笑里藏刀、蜚短流长那种个性,我很喜欢她,其实我爱她,要爱上她实在太容易了。”她的“御用”服装设计师,法国贵族出身的纪梵希评价她:“她对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是什么,总是一清二楚……她从不像被宠坏的明星一样摆架子,她知道如何塑造自己坚强、独立的形象。”
其二是她坚韧勇敢的品格特征。
奥黛丽·赫本的母亲埃拉虽然接受的是贵族教育,但基本上很务实,性格坚忍,能够适应生活的困境而不怨天尤人。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二战期间,生活困顿却不屈不挠的埃拉女爵勇敢接下公寓管理员的工作,哪怕每天整理垃圾、洗刷楼梯,也坚持送奥黛丽·赫本去上她热爱的芭蕾课。她的这一特质也遗传给了女儿。赫本明白自己不管到哪儿都必须适应,即使遇到像父母离异、父亲冷漠离去这样难过的事情,也不在人前哭泣,因为那样会遭到母亲的责备。她以坚忍强大的内心支撑的外在形象永远是从容镇定,不慌不乱,哪怕面对危险也能云淡风轻地接受或化解。(www.xing528.com)
当纳粹的暴行打破荷兰的宁静后,奥黛丽·赫本的外祖父一家累积了几个世纪的财富在10个月的时间里全部被掠夺充公,一夕之间家庭陷入困窘。原本生活水平相当高的国家,也很快沦入贫穷和疾病。不仅如此,纳粹还残暴地屠杀犹太人。纳粹政权的野蛮行径,激起了荷兰人民的反抗。奥黛丽·赫本挚爱的法官舅舅以及她同母异父的两个哥哥都积极参加反抗战争。母亲让奥黛丽·赫本在战火中起舞,用舞蹈为荷兰游击队募捐。“表演场地的门窗紧闭,外面的人绝不知道里面在做什么;表演完之后,大家收了钱,转送荷兰地下军。”在这样的表演会上,经常有人与赫本及其他年轻表演者接触。除了微薄的赏钱之外,他们也会把一些小纸条塞在这些孩子的鞋子里,让他们第二天送去给反抗者。这些表面看来似乎不知情的孩童,会通过事先的安排,与反抗德军的同胞巧遇,悄悄传递重要讯息或支持经费。危险无处不在,因为到处都是纳粹军人和警察,而胆敢反抗占领军的孩子知道,如果被逮,绝对不会有活命的机会。但赫本的芭蕾舞课及母亲的严格教养让她训练有素,培养了她不顾自己的不适而临危不乱的能力。
奥黛丽·赫本的特殊经历使她能熟练运用英语、法语、荷兰语,一次她接受任务,去给一个躲藏在森林里的英国伞兵传达反抗军的指令。在她找到伞兵并告诉他相关讯息后掉头回村子时,两名德军拦住了她,用德语与她交流,问她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她假装听不懂他们在问什么,只是微笑着把手上的花束递给他们。让她惊讶的是,他们竟欣然接受了那束花,拍拍她的肩膀,让她离去。也许正是镇定的神态,天使般的纯净笑容,一眼望到底的干净眼神,让她与死神擦肩而过。“她对荷兰反抗军的热忱,就像对芭蕾一样热切——虽然她自己从没这样说过。”她并不觉得自己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对荷兰孩童来说,冒死拯救反抗分子的性命,是理所当然的事。”
其三是她悲天悯人的高尚灵魂。
如果说盛年时的奥黛丽·赫本让全世界影迷都为她着迷的原因是她美丽高贵的外表以及她塑造的诸多让人喜爱的荧屏形象,那么退出荧屏、洗尽铅华后的奥黛丽·赫本却因她高尚的灵魂更值得人崇敬。“我想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想找出自己是谁、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人生的时刻。”赫本58岁时找到了再度实现她人生价值的新目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说:“为无法发言的儿童发声,这个任务不难,因为儿童没有敌人。拯救孩子是一种福气。”
因为童年缺少爱的经历,赫本“不只希望得到爱,也极为渴望爱别人”。她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极为宠爱,为了孩子,她拒绝继续发展事业。每天早上叫他们起床,指导他们做功课,念书给他们听,带他们看电影,拜访友人。她绝不让自己童年的孤独、寂寞、隐忍因婚姻的失败而再发生在儿子的身上。又因为见证了德国入侵荷兰的历史,经历了战时的匮乏和贫困,印证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儿童的深远意义,赫本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直心存感激,信任他们的力量。
接受大使任命后第8天,在打了一堆疫苗后,赫本就动身前往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当地流行病充斥,肝炎、伤寒、疟疾、脑膜炎盛行,个人前往风险极高,赫本却要求大家不要给她特殊待遇。她此行的目的是唤起世人对当地极度干旱情况的注意,她怀抱着又渴又饿的孩子,与人们讨论获得经费时建设水库的方法。在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忙碌的5年时间里,她的足迹遍布了世界。仅1988年,她就前往14个国家,募得基金2200多万美元。每天在纽约和华盛顿为基金会至少做15个专访,在其他地方也至少有10个专访,而她当年为电影做宣传时,每天只答应三四个专访。当有人为她所做的牺牲表示钦佩时,她的反应是:“这不是牺牲!牺牲意味着你因为自己不想要的事物而放弃某些想要的事物,但这件事并非如此,这是我获得的礼物。”在赫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中,“施予就是生活。如果你不再想施予,就没有生活的目标”。
从奥黛丽·赫本的身上,我体会到了真正的贵族精神,那就是纯净的精神、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人性的良知、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