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轻轻悄悄教语》:诸葛亮,一个不惧危险的智者

《轻轻悄悄教语》:诸葛亮,一个不惧危险的智者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3:好一个不惧危险的诸葛亮啊!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妙计,这样的沉着,更让人忍不住赞叹:好一个()的诸葛亮啊!生2:好一个轻松自得的诸葛亮啊!那谁还画了别的句子继续品读诸葛亮吗?我感受到诸葛亮对司马懿非常地了解。

《轻轻悄悄教语》:诸葛亮,一个不惧危险的智者

师:同学们都在书上留下了你们阅读的痕迹,那一起来交流分享你的阅读感悟吧。

生: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后半段:“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许慌乱。”我从这句感受到诸葛亮能够在魏军杀到的情况下,下达这些命令,真是足智多谋。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看,多会分析,还有谁也画了这句?

(有部分同学举手)

师:嗯,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哦!那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边读,咱们其他同学一起数数,看诸葛亮的这道命令里一共包含了几项内容。

(生1朗读)

生:一、二、三……七。一共七项。

师:这么多,那咱们能不能去掉其中的任意一项呢?

生:(异口同声)不能!

师:说话要有理有据,为何不能?

生1:如果去掉“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司马懿就会从城墙的旗子判断出城内的兵力有多少了。

师:有道理。

生2:如果去掉“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城门关闭魏军就会知道城里的人害怕,不是就更要攻打进来了?如果城门大开,反而会引起司马懿的怀疑,怕里面有埋伏嘛!

师:这你都想到了,真是小军师。

生3:“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这样的话就会感觉没有一丝动静,就像空城一样,让人摸不清状况,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师:你是诸葛亮的知音,你已经明白何为空城计了。是啊,经过这样一布置,西城就成了一座让人捉摸不透的——

生:(齐答)空城。

师:那如此缜密的命令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

生1:诸葛亮是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下令的!

师:哦,你从哪里看出情况危急?

生1: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第二、三、四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五千兵卒,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我从这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师:同学们一起看看这段话,在这段话里,哪些字词最能体现情况的危急呢?

生1:我从“十五万”和“五千”里感受到情况的危急。

师:是啊,兵力悬殊如此大,对于此时的司马懿来说,要拿下西城,简直就是——

生2:轻而易举。

师:还有别的字词体现情况之危急吗?

生3:我从“心惊胆战”一词知道大家都非常害怕,说明情况十分危急。

生4:“尘土飞扬”一词说明魏军兵马非常多,才会尘土飞扬,也说明情况危急。

师:嗯,多会抓关键词品读,你也想说,请说。

生5:句子最后的那个“杀”字,说明魏军很凶猛,也说明情况危急。

师:那你能读读最后这句话吗?

生5:“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读这个句子,读出了魏军的杀气腾腾)

师:是啊,魏军正兵分两路,杀气腾腾而来,看——(播放大军杀来的视频)

生:(不禁感叹)哇,太吓人了!

师:大军杀来,十万火急,大家一起齐读,这时候,起——

(生齐读)

师:在兵临城下、十万火急的危急时刻,诸葛亮却能冷静地下达刚才所说的那道严谨的命令,更不禁让人赞叹:(课件出示)好一个( )的诸葛亮啊!

生1:好一个临危不乱的诸葛亮啊!

生2:好一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啊!

生3:好一个不惧危险的诸葛亮啊!

师:看,我们就从这些关键的词句中对诸葛亮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你们还画了别的句子品析吗?

生:我还画了“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头,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这句,我从这个句子感受到,都兵临城下了,诸葛亮还能坐在城楼喝酒弹琴,真是轻松自得啊。

师:好一个“轻松自得”!同学们,我们也一起来看看这句,拿出笔来,把这句话里最能体现诸葛亮“轻松自得”的字词圈出来。

师:谁来分享你圈的词。

生1:我圈的是“披、戴、领”这几个字,这些动作最能体现诸葛亮轻松自得。

生2:我圈的是“喝酒弹琴”,这时候还能喝酒弹琴,真是轻松自得。

师:如此会抓关键词,那谁来在读中感受他的轻松自得呢?

(生读这句)

师:好一个“喝酒弹琴”,真是优哉游哉啊!对于这个场景,《三国演义》原文里是这样写的:“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课件出示)

师:你们也试着自由读读,把字音读准。

(生自由朗读)(www.xing528.com)

师:谁来试试?

(生1朗读,学习老师范读的腔调)

师:真是有古人的韵味呢。那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知道。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

生:(齐说)诸葛亮披上鹤毛大衣,戴上丝织的头巾,带着两个小童,在城墙上敌人面前,靠着栏杆坐下,喝酒弹琴。

师:孩子们,你们漏了“焚香”二字呢。点上一炷香,然后喝酒弹琴。看看,这段古文和我们课文里的那句比较一下,你有何发现?

生:《三国演义》里的句子更加简洁。

师:真是火眼金睛!是的,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阅读《三国演义》的原文,别有一番滋味呢!不仅如此,这原文里的“一披、一戴、一引、一坐”等词,和你们刚刚圈出来的词一样,都是?

生:动词。

师:是的,作者就是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将诸葛亮的轻松自得、临危不乱展现得淋漓尽致。那诸葛亮真如我们所见的那样一丝也不慌乱吗?

生:不是的。

师:从何得知?

生1:我从课文里“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才觉得冷汗湿透了衣背”这句话看出诸葛亮其实内心是非常紧张的。

师:明明如此紧张,却为何要故作镇定呢?

生2:他是为了迷惑司马懿,让司马懿以为城内有埋伏,就不敢进攻了呢。

师:你真懂诸葛亮!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妙计,这样的沉着,更让人忍不住赞叹:(课件出示)好一个( )的诸葛亮啊!

生1:好一个沉着冷静的诸葛亮啊!

生2:好一个轻松自得的诸葛亮啊!

生3:好一个有勇有谋的诸葛亮啊!

师:看,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又让我们对诸葛亮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那谁还画了别的句子继续品读诸葛亮吗?

生1:我画的是最后一段:“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决不敢冒险。今天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我感受到诸葛亮对司马懿非常地了解。

师:妙哉妙哉!谁也画了这句?

生2:我也从这句话感受到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司马懿想的,诸葛亮都知道。

师:哈哈,这就叫——

生:(异口同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师:那,你们是不是又想要赞叹一番:(课件出示)好一个( )的诸葛亮啊!

生1:好一个知己知彼的诸葛亮啊!

生2:好一个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啊!

师:哎呀呀!你们已经成了诸葛亮的知己咯!

师:那课文里只写了诸葛亮吗?

生:不是的。

师:还有谁也值得探讨?

生:司马懿。

师:司马懿是何许人也?

生:魏国的名将。

师:哦,在你们的心里,怎样的人才可称为名将?

生1:久经沙场。

生2:有勇有谋。

生3:文武双全。

生4:熟读兵法。

师:那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他产生了疑惑,就撤退了。

师:“疑惑”是什么意思?

生:怀疑。

师:是的,如此有勇有谋的名将却败在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上,更让读者感受到诸葛亮的——

生:足智多谋、料事如神……

师:这样的写法叫作?

生:侧面衬托。

师:对。(板书:侧面衬托)

[点评:每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无疑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刻画。怎样让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起诸葛亮这一人物的立体形象?刘丹萍老师采取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抽丝剥茧。随着学生自主提出的关键句段的赏析,围绕“好一个( )的诸葛亮”的三次不断完善,让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诸葛亮形象在学生的面前活了起来。同时,在运用关键语段体会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不忘让本文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功能,抓住语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运用,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很好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