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用搀扶》:一个轻轻悄悄的教育故事

《不用搀扶》:一个轻轻悄悄的教育故事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也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不用搀扶》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生理想、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不用搀扶》是一篇记叙文,朴实而又发人深思。

《不用搀扶》:一个轻轻悄悄的教育故事

11月23日晚,我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对帕尔曼还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将与世界杰出的指挥家梅塔和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我对音乐完全是外行,只是想欣赏两位世界音乐大师和世界顶级乐团联袂演出的盛况

当帕尔曼出现时,我怦然心动。他拄着双拐,艰难而又自信地走上了台。拐杖加上小提琴——这就是帕尔曼的独特形象吗?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我的视线就像被磁铁吸引,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济济万人的大会堂如此安静,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只有琴声,只有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琴声。

最让我意外而感动的是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刻。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着自己试图站起来。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全场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www.xing528.com)

乐队的百双眼睛,大会堂的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亿双眼睛,都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的过程。

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也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五年级下册》课文)

选择一个文本的教学价值还要关注单元训练重点。《不用搀扶》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生理想、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不用搀扶》是一篇记叙文,朴实而又发人深思。作者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文章通过描写她亲眼所见的感人场面展现了音乐大师帕尔曼非凡的人格魅力——不用搀扶,哪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最终也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以此获得和健全人一样的尊严。本单元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体会语言风格、写作方法各有特色的四篇文章。第一篇是徐鲁的儿童诗《自己的小路》,诗歌运用反复的手法,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第三篇《养成好习惯》是梁实秋散文作品,语言干净、雅洁而流丽;第四篇是叶君健写的《一个纯真的朋友》,主要运用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而本文的语言风格特色鲜明,自然平实、明白晓畅、言简意深。简洁洗练的语言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以产生对帕尔曼的敬佩之情。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完整性、实践性和学段性,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理解课文内容,最根本的应是学习语言表达。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简洁的语言特色。以读激情、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议一议,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抓住感人的语句写批注,交流体会,从而把握帕尔曼的人格魅力。然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帕尔曼几次站起来又跌坐下去的语句,读出画面感,再要求学生将这些画面写下来。最后,通过议一议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懂得:简洁的语言有时比纷繁华丽的语言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感染人。

不同的文体,其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教法囊括所有的文体。薛法根老师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什么样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不能用读产品说明书的方法去读小说,也不能用读小说的方法去读诗歌和散文。阅读方法没有好坏,对应了文体就能读得更有滋味。只有适体而教,才能够更精确地确定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发展的学生言语智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