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主要任务外,还要兼顾学科的其他育人价值: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立言立人。“立言”是以文本语言为依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形成儿童自己的语言。“立人”就是去领略文本中蕴含的生存本领、生活智慧,从而关照自我的生存本领、生活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从而学会生活,形成儿童的观点。阅读,到底“教到哪里去”?是仅仅停留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延伸至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只有思考清楚了“教什么”,才能准确地选择“用什么教”和“怎样教”。体现语文“立言立人”这一教学思想的合理教法是:在学生充分感悟理解文本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依据文本的特点,找准生发点,挖掘出适合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内容,让学生在辩证的思考与分析中,形成自我的观点。
老师们都知道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在教学这个故事时,大家都会问同一类问题:“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者“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而老师们渗透给学生的价值观惊人地一致:故事比喻的是那些自己没本事而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他人的人。反观文本,故事讲的是老虎抓住了狐狸,狐狸为了逃生,说它是上天派来管理百兽的,老虎要是不信的话,它可以带老虎到百兽面前走一走,看看它的威风。结果百兽看到狐狸身后的老虎,吓得四散逃走,而老虎信以为真,上当受骗了。大家之所以将“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这件事作为一个反面的事例来教育学生,一是源于人们一直以来对狐狸形象的思维定势:狐狸是狡猾的,而“狡猾”的品性,为正直的人所不齿,所以狐狸做的事都是坏事;二是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书都建议教学这一课要引导孩子们树立的价值观是:不能借强大的势力欺压人。可是从文本中看,狐狸的行为并没有给其他动物造成实质性伤害,它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也是在生命遭遇威胁的危急时刻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是否可以这样问: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若从做人的角度,感悟到不能仗势欺人,这是主流价值观的反映;学生若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面对生还是死的关键时刻,灵活机智,学会借力,保护自己,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那么,从这样的故事中,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对一个文本的解读,特别是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多元的思考价值。
看过长沙市黎郡小学校长辛晓明的一个《三教〈伯牙绝弦〉》教学案例,为辛校长第三次教《伯牙绝弦》时巧妙智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叫好。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去标新立异,而是在学生充分领悟主流思想价值(即伯牙为子期终身不复鼓的知音难觅情怀)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看似随意的感慨“一个琴艺高超如此的大师,绝琴终身不复鼓,实在是有点遗憾啦”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伯牙的琴该绝吗?教师想要的,并不是答案的是与否,而是学生理性审视、辨析“伯牙绝弦”这样一个事件的能力,是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自我观点形成能力的培养。在教师刻意营造的思维情境中,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激发:有的学生替伯牙寻找更好的处理事情的途径;有的学生认为看事情要看主流,伯牙摔琴摔出的是知音之美、肝胆之气;更有孩子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伯牙绝弦》并不是教导大家失去知音以后怎么做,其用意是让大家懂得人生拥有知音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伯牙不摔琴,是音乐美;摔琴,是人情美、人格美……(www.xing528.com)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文字中暗藏的那些待人解开的密码,一旦你沉浸其中,找到了解开那些密码的钥匙,那些秘密就会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