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裁的课文,教学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进入第三学段后,《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体裁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
1.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所谓的叙事性作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写人、记事、童话、寓言等,只要是以讲述故事为主要方式的作品入选教材,都算作叙事性课文。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古诗词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无论是课文内容、外在形式,还是教学要求都与一般的阅读课文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单独提出来的:低年级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级则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www.xing528.com)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说明性文章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只要是以“说明”或者“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可视为说明性文章。
说明性课文的教学:一是要弄清说明要点;二是要弄清说明方法;三是要关注语言表达的特点;四是要关注文章的内在逻辑。
4.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比如:我们买家用电器,都会配有产品说明书,不能读懂这份说明书,就不能正确使用它;我们出门旅游,习惯买一份地图,帮助自己更好地规划游览路线;在商场购物后,需要看懂文字和数据结合的凭证单才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消费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