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她们的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她们的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这就是所谓的“登门坎效应”。
研究结果说明: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一旦对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此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提示我们:你的要求能否让学生接受,取决于要求的高低和学生对要求的认识。如果要求过高,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导致目标难以实现;如果逐步提高要求,不断缩小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直至实现目标。“登门坎效应”告诉我们,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后进生”确立一个最终目标,但在实施时,却先要把最终目标分成若干个实施目标,引导“后进生”从实现最小的目标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让“后进生”凭自己的努力跨越“门坎”,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顺其自然,不知不觉地接近目标,达到教育的要求。
案例记录:
这学期我班新转来一名女生,整天蓬头垢面,新学期开学不到一周,她就开始不交作业了,上课也老是发呆。问她原因,她总是沉默不语。我开始深入调查,全面了解她的生活和学习。从她父母处了解到,由于她的妈妈又生了一对双胞胎,无暇顾及她,一至三年级时一直把她放在乡下奶奶家寄读,基础特别差,而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很疏远。我深深地思索着“这样的学生怎么教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派她传话给教三年级的一位同事,后来那位同事告诉我派去的学生挺机灵的,意思传达得很清楚。我决定抓住这一机会跟她进行一次深谈。在和她的交流中得知,原来都是“太笨了”惹的祸。她认为自己笨,而且爸爸妈妈、以前的老师同学都说她笨。也许家长或老师什么时候说了这话都没在意,可却深深刺伤了她的心。我急忙告诉她她并不笨,还很聪明,刚才给老师传话说得很清楚,三年级老师还夸她呢!听我这么说,她两眼放光,小脸涨得通红。她激动地说:“是真的吗?”我非常肯定地告诉她:“老师从没有因你基础不好说你不行,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但关键还是你自己要有信心和毅力,凭着你的聪明,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我对她的期待与信任让她鼓起勇气,使她重新树立了自信心。(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我也与家长约法三章,以后不许说她笨,而且要更细致地关心她,让她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我安排她与学习委员同桌,让学习委员帮助、督促她完成每天的作业。在教学中我常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给她回答,并适当地夸大她的进步,让她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针对她基础差的特点,经常有针对性地给她“开小灶”,还请家长在家里配合、督促检查。这样使她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感。此外我还结合课堂教学在适当的时机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其学习的进展,让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今,她作业能及时完成了,上课也精神饱满,积极参与。学习有信心了,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需要从心开始,沟通、理解、支持、激励,真正开启“后进生”的心灵之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