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细节描写训练案例修正成果

语文教学:细节描写训练案例修正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节描写训练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到写作文就感觉头疼?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人物行动受思想性格制约,细致具体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动作反应将显示其心理活动、处世态度和思想品质。在重要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变化的转折点上,在突发性的事件,在事物发展过程前后矛盾,在事物场景前后不一致的时候需要增加细节描写,从而凸显人物或事件的独特性和现场感。

语文教学:细节描写训练案例修正成果

细节描写训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什么一到写作文就感觉头疼?为什么一到写作文就感觉无话可写?为什么写出来的作文总是那么干瘪没有生命力?展示学生作文片段,请思考:下面的作文片段摘自学生作文,应该通过什么方法使它丰富生动起来呢?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自1999年开餐厅至今,中间有许多的酸甜苦辣……

每天早晨起来,洗刷完毕后便去市场买餐厅需要的材料,例如:冬菇、肉类、青菜、鱼、鸡、鸭……然后运回餐厅,让厨师们准备。

二、比较分析,探究描写

(一)分析比较

学习任务:学生分组讨论,请参阅三则链接材料,比较分析每组的A、B文段,并完成思考题。

第一组

A.我看见他爬过月台,很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B.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铁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思考:B段属于什么描写?比较一下,两个文段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第二组

A.我后悔得很,后悔当初不应该不努力。韩麦尔先生要离开了,我真对不起他。

B.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都德《最后一课》)

思考:B段属于什么描写?作者想要通过此种描写表达什么情感

第三组

A.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阴暗起来,从船里向外一望,远近横着几个村庄,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B.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思考:这两个段落都属于什么描写?B段比A段增加了哪些景物的描写?增改后的语段,读起来,多了一些什么味道?

链接之一: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以小见大的作用。细节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必须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细节还要新颖独特、有生命力。

链接之二:细节描写分类

(1)形象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其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语言描写。包括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相互交谈。语言描写力在鲜明展示人物性格,生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3)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人物行动受思想性格制约,细致具体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动作反应将显示其心理活动、处世态度和思想品质。

(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常见描写人物内心独白,写出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心声,说出自己的悲欢离合、苦乐哀愁,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内心世界。(www.xing528.com)

(5)神态描写。即对人物面部表情进行描写,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6)场景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场所和景物进行描写,以突显场景的独特性,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外界衬托的作用。

链接之三: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促进人物形象丰满。

(2)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3)揭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涵。

(4)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

(5)使文章增添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抒发情味或乡土特色。

(6)展现人物心理,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归纳小结

根据以上三段对比材料归纳总结,哪些地方加入细节描写,才能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在重要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变化的转折点上,在突发性的事件,在事物发展过程前后矛盾,在事物场景前后不一致的时候需要增加细节描写,从而凸显人物或事件的独特性和现场感。比如《背影》中父亲艰难地给我买橘子,这是离别,以后可能长时间不能见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彻底醒悟,因为这是最后一课,以后再也没有了;《故乡》的冬天与记忆中的冬天完全不一致,内心极端矛盾和失望等。

细节描写能让场景展现得更生动,让感情表达得更细腻;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表达主题,抒发感情。

三、写作引导,归纳技巧

展示添加细节描写后的作文片断让学生观摩感悟。思考:细节描写是否处于时间、地点、人物变化的转折点上,事物场景或发展过程前后矛盾不一致的时候?并举例说明。

每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母亲就匆匆洗漱完毕,头发胡乱地挽成一个髻,挎上磨毛了边角的斜持包,直奔菜市场。凌晨的菜市场格外拥挤热闹,母亲在黑暗中钻进拥挤的人群,挑选着各类材料,那些滴着晶莹露珠的青菜,肥肥的香菇,活蹦乱跳的鱼,嘎嘎乱叫的鸭,都是母亲的首选。遇上斤斤计较的菜贩子,母亲就满脸堆笑地讨价还价。而后,一个人把鼓鼓囊囊的装菜的蛇皮袋扛进汽车尾箱。遇上下雨天,母亲总会淋得浑身湿透;大太阳的天气,凉爽的清晨也是挥汗如雨……

(三)小结

加入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表现母亲的苦:苦在起得早,苦在洗刷匆匆,苦在与菜贩子讨价还价,苦在一个人扛重重的袋子。将笼统的“苦”细化下来,紧紧固绕“苦”来写,这样就更具体形象了。这样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佩之情和对母亲不易的理解之情。

四、小组合作小试牛刀

观看视频:《海洋天堂》的结尾部分。

自选题目,小组合作完成细节描写作文片断:

①爸爸回奇回忆图;②海龟游水图;③大福游水寻找海龟图;④海龟大福嘻嘻图。

要求:①确定写作要表达的情感;②选择准确的地方加入各种细节描写;③一人执笔,其他同学讨论,综合整理,并记录下来。

下面对两个案例进行比较说明。

首先,对删除的内容进行说明。修改后的案例删除了两方面的内容:导入的视频和第三组材料。删除导入的视频原因有二:第一,这段视频与细节描写的主旨关系不大,这在上文已经有初步的阐述。第二,用聆听接触声音的方式感悟视频,然后写出印象最深的片段,这种方式不仅缺乏理论的依据,其现实的可行性也值得怀疑。设置导入的依据就是希望学生能够用细节描写的方式描绘视频片段,但是细节描写不能只局限于用“耳朵听”这一种感知方式,而应该要用到眼耳口鼻手等所有的感知方式,只有这样的感知才能使细节描写丰富全面,富有生命力。如果学生聆听了以后普遍写不出来,那么这个环节基本上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实践来看也完全如此。因此,从教学内容的紧凑性上来说就应该删除这段视频的导入。修改的案例运用了学生的作文作为导入的材料,并且在展示材料之前提出了几个现实的问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些问题和材料,因此,将问题和材料相互结合,就能很好地起到提示缺陷的警醒作用,并为下文的分析提供反面的参考材料。

将第三组材料删除不仅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这段材料放在这里本身也有问题。其实这段材料揭示了审美和审丑的关系问题,是一段很有说服力的细节描写材料,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语境提示,容易导向“不孝”的歧途。“不孝”显然违背教育的理念,因此,将其删除就可以免除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除此之外,删除这一组材料并不影响问题的表述,而且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给后面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以充分保证。

其次,对增加和变化的内容进行说明。增加了三段链接材料,这属于背景知识的范畴。这些背景知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尽管课程标准提出“不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背景知识必须系统和完整,只有系统完整的背景知识才能发挥背景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否则就是散落一地杂乱无章的珍珠,尽管珍贵,但难以计量,也缺乏整齐和美观。背景知识的出现并不一定要让学生全部掌握,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很难想象的,但可以为实现“举一反三”奠定逻辑的依据,只有这些通过具体案例归纳出来的方法论选择才会为实现“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形成创造条件。在归纳小结中指示了细节描写运用场合的方法论选择,这比学生掌握什么是细节描写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没有通过背景知识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比较的材料归纳出来。

整理后的案例呈现“反面说明—正反对比—正面揭示—总结提炼—训练提升”的逻辑结构,符合思维循环往复的认知规律,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现实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