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南桥乡:鹰笛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江南桥乡:鹰笛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是水的世界,自然也是桥的世界,如果没有桥,江南就成了一片被流水分割成碎片的土地。在江南,有不少城镇被人们称为“桥乡”,因为,在这些城镇,目之所及,到处是桥。江南的桥,更多的是石桥。此画于是成为新闻眼,频频出现在电视、报纸和众多的杂志上,周庄和周庄的石桥也因此名扬天下。不过,在我的印象中,类似的石桥,在江南多得是。这景象,很像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那座大桥。

江南桥乡:鹰笛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和水连在一起的,是桥。江南是水的世界,自然也是桥的世界,如果没有桥,江南就成了一片被流水分割成碎片的土地。是桥把这些被分隔开的土地连成一个整体。在江南,有不少城镇被人们称为“桥乡”,因为,在这些城镇,目之所及,到处是桥。桥,凝结着江南人的智慧。

在江南的乡间,从前有很多木桥。这些木桥,大多结构简单,桩柱、桥梁,都是未经雕凿的原木,桥面或者是木板,或者是拳头粗的枝条。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桥,江南的人们可以把它们造得千姿百态,没有一座重复。记得小时候去乡下,见过一座小巧的木桥,长不过四五米,桥栏杆是用一些圆木棍搭成的,这些圆木棍似乎是很随意地排列着,却拼出了精美的图案。桥头有一个木头的凉亭,凉亭的廊柱和围栏被过桥人的手抚摸得油光闪亮。亭子的屋檐下,镶嵌着一条条雕花板,那上面雕刻的花纹我至今还记得,梅兰竹菊,还有在花丛里扑蝶的小孩。我喜欢走这座桥,走在桥上,桥面在脚下微微晃荡,仿佛能感觉到流水的波动。在算不上风景名胜之地的乡间,人们会想到修建这样既实用又有审美价值的木桥,实在很难得。要知道,那时,农民非常穷,在贫穷的状态中依然能保持这样的雅兴,依然不忘记追求艺术和美,这大概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如果没有进取之心,没有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绝不可能这样。这样的木桥,大概很难保存到现在了,岁月的风雨会毁了它们。

江南的桥,更多的是石桥。它们才是长寿的。我喜欢看那些古老的石桥,它们给人的印象,是刚劲有力。江南的石桥,把粗犷和精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桥的石头往往都没有经过磨砺,还保持着它们从山中被开采出来时的模样,质朴而粗犷。由它们组合成的石桥却是千姿百态。有时候,简洁的几根石条,便搭成了一座简易的桥;有时候,石块和石条组合成造型繁复的拱桥,桥身高高拱起,桥下是可以行船的圆形桥洞。这些桥,和威尼斯的那些拱桥有些相似,桥上行人,桥下过船,但建筑的风格却完全不同。陈逸飞在他的油画中画了江苏周庄的一座石拱桥,油画被美国的大收藏家哈默收藏,又转赠给了邓小平。此画于是成为新闻眼,频频出现在电视、报纸和众多的杂志上,周庄和周庄的石桥也因此名扬天下。一些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外国人甚至把这桥看成了中国江南的象征。我去过周庄,被陈逸飞画过的双桥,确实是两座很别致的石桥。不过,在我的印象中,类似的石桥,在江南多得是。在苏州和无锡,在上海郊区的一些古镇上,我见过不少类似的桥。上海青浦的练塘镇上,就有好几座这样的石拱桥,其中最古老的,据说建造于明代。几个世纪来,古镇变化极大,旧屋倒塌,新楼矗立,然而这些石桥却依然如故,它们横跨在流动的水面上,数百年巍然不动。岁月的风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和脚,磨平了石头上的斧凿之痕。走在这样的桥上,感到现实和历史之间遥远的距离一下子缩得非常短。站在石桥上,看一只载着鱼鹰的小舟从桥下悠然滑过,那感觉仿佛是又回到了唐诗宋词意境中。

20多年前,我曾在江苏宜兴的蜀山镇客居多时。镇上有一座很大的石拱桥。高高的桥面上行人熙熙攘攘、小贩在桥上摆摊卖水果蔬菜日用百货,桥下船只来来往往,桥上的行人和桥下的船工高声应和互相打着招呼……这景象,很像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那座大桥。走在这样的桥上,挤在杂色的人群中,我会突然觉得自己成了《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www.xing528.com)

桥使古老的历史得以延续,使祖先们当年生活的景象不再遥远隔膜。

然而,现代人的生活毕竟和古人的生活大不相同了。宽阔的水泥道就像不断扩张的蛛网,在江南的乡村伸展蔓延,纵横交错。造路就要建桥,连接这些水泥大道的,再也不可能是当年那些木桥和石桥,而是水泥桥,大大小小的汽车可以像蜘蛛一样从桥上爬过去。这些水泥桥,长是长了,宽也宽了,但是它们不会使人产生什么奇妙的联想,它们再也没有古老的木桥和石桥的那种悠长的韵味。当我坐在疾驰的汽车里,从这些桥上呼啸而过时,一面享受着它们提供的便利,一面却在怀念古老的木桥和石桥。这是多么矛盾而又无奈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