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西安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混合型金融中心

推进西安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混合型金融中心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伦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最早发展离岸金融市场,这与这座城市优越的政治制度环境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密不可分的。二战以后,欧洲经济亟待恢复,英国政府为了巩固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十分重视金融业发展,对银行业的管制和干预较少,他们鼓励银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③伦敦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

推进西安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混合型金融中心

(1)伦敦离岸金融市场

①伦敦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背景

伦敦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离岸金融市场的城市。伦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最早发展离岸金融市场,这与这座城市优越的政治制度环境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伦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由于时差关系,伦敦能够在开始营业时受理亚洲金融市场发出的交易,在结束营业时与北美市场交易相衔接,因此很早就成为各大金融中心的枢纽。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能够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而且还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在位于伦敦的泰晤士河北岸2.54平方公里的地区内,有一个被称为“伦敦城”的区域,不但具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已成为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积聚地。

第二,伦敦是世界上发达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早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就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使英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迅速扩大。于是,作为英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伦敦便自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而伦敦国际经济和政治中心地位必然又促进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伦敦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来自于其通信便利、信息技术发达、计算机联网及证券交易所自动报价系统(SEAQ)便捷等。伦敦的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世界前一百家大银行在此均设有分支机构。另外,国际金融业务的长期对外开放还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银行家和经验丰富的律师会计师队伍。

第三,二战后,英国政府为恢复经济采取了灵活的金融政策,而且英国政府历来十分注重保护外国资本的利益,即使在战争时期也不例外。二战以后,欧洲经济亟待恢复,英国政府为了巩固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十分重视金融业发展,对银行业的管制和干预较少,他们鼓励银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英格兰银行允许外国银行在伦敦自由设立分支机构,并保证其在同等条件下与英国银行自由竞争。这些政策措施极有利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

②伦敦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伦敦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欧洲货币市场,也就是后来的离岸金融市场。由于该市场存在于美元发行国之外,无论是伦敦各银行之间的美元存放,还是除美国以外的别国同业银行之间的美元存放,相对于美国都是境外美元交易,因此,这类交易不受美国和英国的法律管制。

二战后,美国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而伦敦的商业银行以较优惠的利率吸收了大量美元存款,加上美国因逆差而造成的美元资金外流形成了欧洲货币市场。美国的银行为解决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资金需求,纷纷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大力开展欧洲美元的存放业务,并在伦敦发行可转让的美元定期存单,从而使伦敦欧洲货币市场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国际资金市场。进入70年代,美国年年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以美元为主的大量石油收入,使欧洲货币市场的规模急剧扩大,整个欧洲货币市场业务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集中在伦敦,该市场经营的货币包括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业务范围遍及全世界。

第一,伦敦货币市场资金来源与运用。伦敦欧洲货币市场除以上述欧洲美元市场为主外,其资金的主要来源首先是银行,它们吸收非银行客户的非英镑存款再行贷出;其次来源是富有的个人、各国的中央银行,特别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各国的中央银行以及把多余资金做短期投资的跨国公司。伦敦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资金出路是贷给借款人包括各国政府(如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国家、东欧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政府),它们通过借款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和发展工业。此外,还有国营工业和私人部门,而更重要的则是银行之间的拆借。银行所吸收的非英镑存款常有多余,以此贷给其他欧洲银行。

伦敦欧洲货币市场的交易往往由外汇经纪人居间安排,通过电话电报联系,银行内部也由外汇部门经办。存款利率分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到期可依照到期日的市场利率继续转让。放款业务是无抵押的信贷业务,除经营银行同业短期拆放外,也对企业贷放中期贷款,其后也对外国政府、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贷放中长期贷款,对数额巨大者还联合若干家银行组成银团方式贷款。

第二,伦敦欧洲债券市场。伦敦欧洲债券市场除同业存放和中长期贷款外,还通过伦敦欧洲债券市场以发行欧洲货币债券的形式提供所需的长期资金。20世纪60年代美国限制资金流出后,跨国公司无法筹到足够的资金,便在伦敦发行长期债券,这些债券大多以美元和联邦德国马克为单位,由伦敦的银行代为发行。伦敦还存在这类债券的转让市场,起先主要集中于伦敦(以及卢森堡),那里大多数交易是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价格以包括交易费用在内的净价为基础。市场的参加者包括银行,而银行本身就是东家而不是代理人。

伦敦欧洲债券市场也和欧洲货币市场一样,并没有固定场所。但大多数由国家发行的欧洲债券都在证券交易所挂牌。

第三,伦敦其他通货存款证市场。伦敦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还推动了其他通货存款证市场,特别是欧洲美元存款证市场的发展。以其他通货标值的存款证最早最重要的是美元存款证。伦敦市场的欧洲美元存款证期限从1个月到5个月,以1年期以下最有市场。发行面额较英镑存款证为小:短期(短于1年)从最低为1000美元到25 000美元,中期的(5年期以下)为10万美元。面额不大是欧洲美元存款证的优势,这对非银行小投资者很有吸引力,为被排除于欧洲市场(在那里最低交易额以百万美元计)之外的这些人提供了参加欧洲通货投机活动的机会。

欧洲美元存款证的性质和前述英镑存款证相同,也是可转让的持票人证券。欧洲美元存款证也有极活跃的二级市场。其交易额甚至超过欧洲债券二级市场。欧洲美元存款证和英镑存款证一样,也是到期付息的证券,其收益率且高于美国国内美元存款证。这是它不受美国准备金要求和联邦存款保险约束的结果。

除欧洲美元存款证外,还有其他欧洲通货存款证。1981年以后又有特别提款权存款证。特别提款权存款证市场是伦敦的若干国际银行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证可以用任何可兑换的通货支付,随贷款人的意愿,兑换率按特别提款权原规定计算。其利率按5个组成通货的欧洲通货利率加权平均计算。因此这种存款证的市值利息相对稳定。

总之,伦敦欧洲货币市场是英国新型货币市场中最重要的市场。

③伦敦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

第一,交易的币种非本币。即伦敦离岸金融市场交易的货币不包括所在地国家的法币,除了法币英镑以外其他任何欧洲货币都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进行交易。尽管1979年英国废除外汇管制后,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英镑账户的转移全部自由化,而且在伦敦的银行也可以经营欧洲英镑的存放业务;但这种交易仍然只能通过英吉利海峡群岛如泽西岛的离岸金融市场来达成。银行在那里设机构,但不一定派人去,可以通过电信设备进行交易,当然最后交易的银行英镑账户之间的转账结算仍旧在伦敦进行。所以从立法的角度看,伦敦仍然是不能直接经营英镑业务的离岸金融中心。

第二,参与者界限比较模糊。伦敦金融市场参与者不存在经营范围上的限制,无论是经营传统的国际金融业务还是离岸金融业务,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都没有严格的界限(即“内外一体”)。非居民可以经营在岸业务,但必须申请“全面业务”执照,交纳存款准备金和有关税款。当然英国政府严格控制“全面业务”执照的发行,因此,离岸业务规模还是占主导地位。

第三,国际化特征非常明显。伦敦离岸金融市场是英国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结果,其存在的环境也是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无论是货币市场、证券市场还是外汇市场,都显示出这种国际一体化的基本趋势。而且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打破了不同市场之间的界限,银行业的英镑业务和外国通货业务很快连成一体。证券交易所改组成国际证券交易所之后就成为世界上最国际化的交易所。这些国际化表现又同时显示了英国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例如英镑货币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相通,参加资本市场活动的投资者常常要同时进行外汇交易。这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加之管制放松,各类市场日益互相依存,它们中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2)香港离岸金融市场(www.xing528.com)

①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背景

香港金融业形成规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这是因为二战以后香港在其传统自由港经济的基础上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建立了出口加工制造业,为其金融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动力。随后,香港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尤其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香港金融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因为此时正逢国际金融资本向亚洲扩张、国际热钱寻求新的投资点之际,大量境外金融机构纷纷涌入香港。到1976年,西方最大的40家商业银行在香港设点,1980年香港115家持牌银行中,外资银行占88家。这些银行不仅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港资的做法,而且大量借调境外资本向香港扩展国际信贷业务。因此,香港金融市场得到加速发展。从1970年到1980年,香港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合计资产负债值增长了19倍,其中贷款增长近20倍,存款增长近10倍。这一时期境外银行在香港的同业资金从18.45亿港元上升至1177亿港元,增长了62.7倍,香港存放的境外同业资金由57.22亿港元上升至908.9亿港元,增长了14.8倍,境外贷款也由1971年的6.3亿港元增加到1980年的294.3亿港元,这都表明香港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程度加深,境外业务量明显增加。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大量外资背景的财务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基金公司、代理人公司等金融机构带动了香港金融市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债券市场、银团贷款的兴起,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使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香港诞生了离岸金融业务,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离岸金融市场。综观香港20世纪70年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金融业务量的增加与境外业务量的增大同步进行。从对境外的资产负债情况来看,香港对境外的贷款占总贷款比例由1970年年底的4.2%上升到1978年年底的54.4%,对境外负债占总负债比例由1970年年底的11%上升到1978年年底的42%。可见,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境外”特色,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一个发达的离岸金融市场。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在其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中,以英资为首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参与占据了重要地位。港英政府在1973年以前一直实行外汇管制,而且在1982年以前对外币存款一直实行征收15%的利息预扣税政策。这使得香港在吸收外币存款上与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相比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1980年年底,新加坡吸收的境外外币存款为543.9亿美元,而香港同期为300亿美元。另外,加上本地居民不能自由从事外汇业务政策的约束,香港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形成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的统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为促进其金融业的全面国际化实行了自由的、开放的和最低干预的经济政策,先后于1973年取消外汇管制,1974年实行港币汇率自由浮动,并且开放黄金市场,1978年放宽对外资来港设置机构的严格限制,1982年3月取消对外币存款征收利息预扣税。这些措施扫清了香港发展离岸市场的障碍,离岸金融获得迅速发展。另外,取消外汇管制为居民离岸外币或进行外币投资打开了大门,实现了金融市场业务和离岸业务的统一。

②香港离岸金融业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岸业务在香港金融市场上迅速发展。不仅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离岸性明显增强,而且离岸业务在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离岸业务经营的多样性使得香港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离岸金融中心。

第一,信贷市场中的银团贷款业务。银团贷款是一种由多家银行以及金融机构联合组成的贷款集团向某一借款人提供巨额贷款的中长期资金融通业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银团贷款往往都是由伦敦金融市场来集中安排,然而不充分活跃。依托香港自由开放政策优势(例如在港外资金融机构众多,它们大都资金来源广泛,且能迅速从欧洲货币市场筹集大量资金;香港对境外美元贷款的营业收入免征营业税政策的出台),在香港的许多金融机构便迅速组成各种各样的银团,不断扩大银团贷款以满足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旺盛需求。到80年代,由香港金融机构参与或由它们牵头安排的银团贷款已逐步形成规模。这使得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银团贷款签约中心,满足了大约50%的亚洲地区对银团贷款的需要,显示出香港作为这一地区银团贷款最主要资金融通中心的地位。

香港的银团贷款很大程度上属于在港银行所经营的离岸业务范畴。这一市场的主要组织者是来自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国际性大银行(或其所属专营批发性银行业务的财务公司。其中最活跃的有大通亚洲、美银财务、住友财务等,它们提供的贷款资金大都由欧洲美元市场和亚洲美元市场拆入或由母公司调动)。与此同时,银团贷款市场上的主要借款者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

第二,股票市场中的离岸业务。香港股票市场上离岸业务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外资进入香港以后通过股市聚集,再流向各个来港上市的境外公司。香港股市虽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它形成相当规模并成为亚洲主要股市之一还是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后的事。

20世纪80年代,香港股市经历了“四会合一”的重要结构性调整。1986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取代了原来的四家证券交易所,不久即被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接纳为会员,这使得港股成为国际有价证券,大大有利于外资金融机构对香港股市的参与。虽然缺乏具体资料显示境外投资在香港股市所占比例,但从联交所经“公司会员”进行的股票交易可发现(境外投资者主要是通过这类“公司会员”投资于港股)。此外,80年代以来香港股市不断加强监管,完善运作制度并积极向国际惯例靠拢,因此其日趋成熟,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欧美及日本经济发展停滞,资金利用率低,国际资本积极寻求能带来高收益的投资点。香港股市以它所具备的优势再一次赢得了发展机会。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a.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西方投资者普遍看好,香港则被视为进军中国内地的跳板。许多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港上市,希望利用这里的股市筹资供其在港或临近亚洲地区发展业务。b.迄今,在香港股市上中国内地控股上市企业的股票市值已占总币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无疑增加了投资选择,改善了香港股市结构。c.没有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d.实行联系汇率制,外资投入没有外汇风险。e.股市市盈率较欧美市场更低。对境外投资者来说,投资股票相对便宜。正是凭借这些优势,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和基金到香港股票市场投资。

第三,债券市场中的离岸业务。香港的债券市场是指不论发行货币种类、发行机构注册地点、利率结构和发行后挂牌上市所在地等因素,在香港安排年期在三年以上的各类型债券公开发行的市场。香港债券市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渐具规模。如果以活动范围和发行货币种类来区分,香港债券市场既包括在岸市场(指港元债券,其供求活动主要集中在香港),也包括离岸市场(指通过香港金融机构组织发行非港元债券,并且其买卖活动都超逾香港的范围)。其中,离岸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可以由外资在港发行非港币债券的情况中大致看出。离岸债券业务的开展成为推动香港债券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外汇市场中的离岸业务。香港外汇市场从传统的主要经营港币与英镑之间的兑换逐渐向国际性市场转变是由一系列因素促成的,如1972年英镑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港币改为与美元挂钩,1973年取消外汇管制,以及1974年港币实行浮动汇率制等。由于外汇市场的不断开放,加上所处有利时区,香港逐步成为上连纽约,下接伦敦的环球全天候外汇交易中间站,为国际离岸金融活动提供了新的选择点。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外汇市场上港元与美元间的交易不断扩大,以美元兑换其他货币的新市场也随之形成并发展起来,而且与境外其他主要外汇市场建立起了联系,世界各大银行几乎都是这一市场的参与者。上市交易的主要外币有美元、马克、日元、英镑、瑞士法郎、澳元和加拿大元,而且它们的交易主要是由来自境外和设立在港内的外资金融机构进行。这使得香港成为美元等国际主要货币在亚洲的离岸交易中心。

③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特点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既不同于开曼、巴哈马等金融中心,也不同于美国纽约、新加坡、日本东京等离岸金融中心,而是与伦敦离岸金融中心有点相似,即香港的离岸业务是自发形成的,和在岸市场并没有严格划分开来。其原因可能首先是因为受英国做法影响较大。其次,香港的离岸业务在法律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优惠和监管,本地的和外资的金融机构地位平等,公平竞争,皆可参与在岸的和离岸的各种金融活动。

香港没有中央银行,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港内金融长期以来就一直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同时,香港具有时区优势,填补了纽约和伦敦间的时差空隙,有助于全球24小时金融服务。因此可以说,香港对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目前,在港的外资银行机构比较多,离岸金融市场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香港也显示出信心和决心要巩固和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很光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