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标签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标签起到了一定的分类作用,但现阶段的标签使用体系,在学术资源的知识组织中无法发挥较大的作用。由于取消了严格的词汇控制和等级结构,标签存在语义模糊的缺陷,即缺乏词汇控制,会导致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现象。标签的使用缺乏规则的约束,且其表达形式简单,大多数系统还只支持单词或合成词,无法表达语义关系,导致其检索的准确率和查全率低、多语种支持不足。标签缺乏稳定性,创建者可随时修改自己创建的标签,且容易导致滥用,系统内可能会充斥着一些恶意使用或垃圾标签等。
换句话说,过于自由的标签,在实际运用中其实无法替代体系分类法的内容分类效果。标签与传统的分类法、主题法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能够与之相互补充。同时,为改善标签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效果,对其增加后控制手段也是必要的。部分学者们提出了标签与分类法或词表结合、增加同义词控制、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整理等构想。
也有学者提出了“层次标签”的构想。“层次标签,这是内容组织的常用方法,我们可以人为地划分诸如‘时间’‘地域’‘人物’这样的顶层标签域(就像互联网DNS的顶级域名),然后再将用户添加的标签归入相应的顶层标签域中。如果我们允许‘1970年出版’‘32开188页’这样的标签,在采用层次标签模型后,对于标签的组织和管理,乃至标签对编目体系的冲击就清晰起来了。”[7]“层次标签”有将标签“分面”整合的意味,虽然没有提出“多维度标签”的概念,但已经有一点相关的思考在其中。(www.xing528.com)
也有学者根据社会化标签描述的对象及其所起的作用,将标签分为内容标签、情境标签、属性标签、情感标签、事实标签等。[8]内容标签:绝大多数用户添加的标签都是基于内容的标签,用于定义用户思维逻辑与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情境标签:情境也可称为环境,基于情境的标签用于描述标签被添加或者被保存时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包括标签的添加时间、地点等因素,比如杭州西湖、2014等。属性标签:为了记录和说明某一信息资源属性而添加的标签,这里的属性包括信息来源、文章作者、发布时间等。除此之外,属性标签还可以用来表征信息资源的质量和特点,比如强烈推荐、毫无意义等。情感标签:情感标签是受个人情绪表达所驱动,用于描述用户情感和主观情绪的关键词,可以帮助用户确定信息的质量和特征。尤其是在信息推荐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别人添加的情感评论标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信息浏览和阅读。事实标签:针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属性等添加的关键词被称为事实标签,所有内容标签、情感标签、属性标签等都是事实标签。这类标签可以帮助用户更快捷地查找到其他相关资源,是信息导航和信息推荐的重要手段之一。[9]这种标签分类首先从分面的角度将标签予以分类,其次分析了多个针对内容以外的标签,包括发布时间、作者等,这与我们提出的“多维度标签”有了相近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冒号分类法》的具体影响下,提出了解决标签平面化与自由度过高的手段——多维度标签。让标签呈现层级化,让不同分面的标签控制在维度的概念之下,并将此用于学术文献的知识标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