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巴里到迪士尼:奇幻城堡下的童话

从巴里到迪士尼:奇幻城堡下的童话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飞侠”作品之源《彼得·潘》,是一部关于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的戏剧,是詹姆斯·巴里最出名的作 品。当年,《彼得·潘》在伦敦公演后,在观众中引起很大轰动。彼得·潘拒绝从儿童转变为成年人,并且鼓动其他的孩子也这样做。彼得·潘从英国作家巴里的笔下到迪士尼乐园,正是说明了迪士尼文化对包装一个外来文化形象的成功之处。

从巴里到迪士尼:奇幻城堡下的童话

搭乘上海迪士尼乐园“小飞侠天空奇遇”的“飞”船,游客将翱翔在伦敦上空,向着梦幻岛出 发。

在小飞侠的带领下,游客将经历一系列刺激的冒险,对抗虎克船长和他的海盗船员,感受小男孩放飞想象力的勇气。据称,这个经典游乐项目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得到全新升级,新的迪士尼神奇体验将“飞船”与场景靠得更近,游客将被仙尘包围,并面对面邂逅迪士尼的经典角色。如此这番描绘,足以让人心驰神 往。

其实,“小飞侠”这个迪士尼乐园经典游乐项目,早在洛杉矶迪士尼和奥兰多迪士尼就有,后来的巴黎迪士尼和东京迪士尼,也都设置了“小飞侠”的游乐项目。一个童话故事,衍生出独特的游乐项目,虽建造的年代不同,但游乐内容大同小异。

追溯这个游乐项目之源,不得不提到迪士尼动画电影《小飞侠》,它于1953 年出品,是迪士尼第14 部长篇动画片。其取材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的作品《彼得·潘》。影片讲述了温迪和她两个弟弟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于是,小飞侠彼得·潘便带着他们飞往永远长不大的梦幻岛。梦幻岛上的虎克船长发现了小飞侠他们的踪迹,便开炮要消灭他们。幸好他们躲过一劫,趁着月色,来到了美人鱼嬉戏的地方。后来,他们遇到虎克船长抓着酋长公主驶向骷髅岩,便一路追踪而去,装扮大海魔,吓唬对手,还设计救出了公主。但虎克船长逃回船上,抓住了温迪和弟弟们,还下毒手要把小飞侠炸死。是小叮当及时救了小飞侠,小飞侠又躲过一难。最终,他再次寻找到海盗船,同虎克船长拼死一搏,打败了虎克船长,救出了温迪等人。船在天空下缓缓地向伦敦驶 去……

影片在于唤醒人们心灵深处最纯挚的童心,去欣赏追梦的美妙。因为影片大受欢迎,迪士尼便开发了“小飞侠”的游乐项 目。

“小飞侠”作品之源《彼得·潘》,是一部关于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的戏剧,是詹姆斯·巴里最出名的作 品。詹姆斯·巴里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写作。1882 年他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在诺丁从事新闻工作两年。1885 年,他移居伦敦,当自由投稿的新闻记者,开始创作反映苏格兰人生活的小说和剧本。他的小说属于“菜园派”,擅长以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描述苏格兰农村的风土人 情。

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从那儿路过。一天,他看见有几个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还扮作童话中的仙女和海盗。这游戏吸引了这位黑胡子的作家,他站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一个胆大点的孩子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于是黑胡子作家高高兴兴地加入了孩子们的游戏,一直玩到天黑。在回家的路上,巴里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邻居,其中最活跃的那个男孩叫彼得。后来,孩子们从家长那里听说巴里是个作家,他正在写一个剧本,叫《彼得·潘》,便把他围住,要他讲《彼得·潘》的故事。等巴里讲完,他们才知道自己一个个都在故事里了。巴里把这些小朋友都称为他创作的合作者,《彼得·潘》公演时,孩子们每人还分到5 个便士的稿费 呢!

彼得·潘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巴里1902 年的小说《小白鸟》中;1904 年,剧本《彼得·潘》发表;同年12 月首次在伦敦公演,引起了轰动;1911 年,小说《彼得·潘》出版,成为英国文学史中大人和孩子都喜欢的文学作 品。

小说《彼得·潘》的故事是这样的:彼得·潘,满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用树叶和树浆做的衣服,是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可爱的小男 孩。(www.xing528.com)

因为害怕长大,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常去伦敦的肯辛顿公园游荡;如今长住在一个叫“永无岛”的海岛上,成为一群被大人丢失或遗弃的孩子们的队长。在一个夏夜里,彼得·潘飞到伦敦,趁达林太太不在家,和小女孩温迪带着两个小弟弟一起飞回永无岛。大家推举温迪做母亲,从此过上了童话般奇妙的生活。他们一起做了许多英勇的事,包括与诡计多端的海盗头子虎克决一死战,使他掉进了鳄鱼的口 中……

《彼得·潘》将荒诞幻想、仙人故事、惊险情节,运用性格刻画、心理描写、讽刺和幽默等手段交织在一个小小的故事里。它既像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马戏,又像一首狂想曲,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力。

巴里曾经这样说过:“快乐的秘密,不在于做你所爱的事,而在于爱你所做的事。”彼得·潘,正是巴里所钟爱的文学形 象。

《彼得·潘》的剧作于1904 年12 月在伦敦首演。1905 年于百老汇上演。不久,同名无声电影于1924 年上映。此后这部剧作被改编为音乐剧电视节目以及两部有声电影。其中1953年的电影是由迪士尼出品的标准长度的动画电影,另一部则是2003 年的英国电影,以其华丽的场景及特效著 称。

当年,《彼得·潘》在伦敦公演后,在观众中引起很大轰动。后来,它又被改为童话故事,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纪念册、版画、邮票等风行欧美各国。自从《彼得·潘》被搬上银幕,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都在电视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 物。

这部剧的副标题“不会长大的男孩”强调了这个故事最基本的主题:童年的纯真与成年人的责任之间的冲突。彼得·潘拒绝从儿童转变为成年人,并且鼓动其他的孩子也这样做。然而书中的第一句“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以及故事的结局表明了这个愿望的不现实性。在这种转变之中也有着悲剧的成 分。

充满梦幻的迪士尼将《彼得·潘》演变成了一个“天真的、快活的、无忧无虑的”故事,而全然没有了巴里笔下的淡淡忧 伤。

彼得·潘从英国作家巴里的笔下到迪士尼乐园,正是说明了迪士尼文化对包装一个外来文化形象的成功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