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民俗研究:时空转向与文化记忆

城市民俗研究:时空转向与文化记忆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我们重新讨论都市民俗学的话,需要改变思维,从都市民俗学转到民俗学的都市研究。民俗学的都市研究不仅包括研究都市里的民俗,也应包含都市市民的家庭观念、生活观念与规范等。我认为今后值得我们学人借鉴和学习的民俗学式的都市研究有六个方向。第二是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研究。

城市民俗研究:时空转向与文化记忆

日本都市民俗学虽然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掀起了一股热潮,学者们关注都市里的(新)民俗、都市化的民俗及都市市民的生活,但以往的研究范式已经失去了解释力,所以需要以新的研究方法、维度及解释框架来探究都市民俗的问题。如果我们重新讨论都市民俗学的话,需要改变思维,从都市民俗学转到民俗学的都市研究。民俗学的都市研究不仅包括研究都市里的民俗,也应包含都市市民的家庭观念、生活观念与规范等。

我认为今后值得我们学人借鉴和学习的民俗学式的都市研究有六个方向。第一是岩本通弥所说的都市里的个体及其生活经验,主要借用生活史、个人史等方法,关注个体在都市里的生活经验与内心活动(心意)。岩本教授一直关注“亲子心中”(亲子殉死或亲子结伴寻死)。这是20世纪初数量急剧增加的,并主要在都市里发生的现象。这个现象通过媒体被故事化(即“家庭崩溃”),不断产生现实与“现实感”之间的距离。他通过分析媒体上的“亲子心中”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从而论述了媒体报道、都市里的核心家庭(化)与“不能给别人添麻烦”这一社会规范是“亲子心中”增加的主要原因。

第二是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研究。2014年出版的《面向“人”的民俗学》,是日本新一代民俗学者撰写的论文集,研究者们试图摆脱以往的研究范式,提倡关注人的主体性、主观性和生活经验的学问。他们的理论探讨与个案研究是值得参考的。

第三是个人生活史(life history)的应用,中野纪和用个人生活史的方法,以地方都市的祭礼为个案,探讨参与者是如何把有关祭礼的规范内在化,并通过口述将其外在化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了解参与者共同体内部的复杂性,并且共同体内部的多重记忆不断地被建构,通过揭示这些过程,有助于促使人们对民俗学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反思。

第四是口述史方法的跨学科应用。这是我这几年一直推进的研究方法,作为方法的口述史主要关注普通人对历史及历史事件的经历与记忆,从而揭示历史及其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因此,依靠口述史方法与记忆理论,通过面向(民俗载体的)普通人并了解其日常生活,阐明在他们的日常生活背后的生活观念与心态,就是现代民俗学的目的之一。(www.xing528.com)

第五是今和次郎的考现学,考现学通过街道上的观察调查,依靠数量化与统计方法,主要关注点落在都市日常层面上,试图把握都市居民的生活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它的研究领域与都市民俗学有着密切关系。

第六是“Third Place”(第三场所),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提出的概念,第一场所是家庭,第二场所是工作地点,第三个场所就是如酒吧、咖啡厅、公园等都在都市中心的闹市区出现的空间。第三场所是让人们将压力释放出来并感觉舒服的空间,并且在那里人们的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没有职场的上下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里各种角色的束缚。

我最近开始关注居酒屋与日本人的饮酒习惯。当今社会,居酒屋往往是在都市里的闹市区,其建筑仍然保留着江户时代的风格。那么,都市市民为什么在这样的传统空间里喝酒呢?为了释放自己还是什么?居酒屋是治愈的空间吗?饮酒文化本来是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那么,当代都市市民在都市空间里,尤其是如居酒屋等第三场所里,通过酒和饮酒习惯怎样建构人际关系呢?在他们的都市生活中,饮酒习惯、第三场所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是我最近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