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国战争史-齐国军事史

齐国战争史-齐国军事史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从发生、进行及结果的显著变化来看,战国前期齐国参加的战争以公元前391年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为界,又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据统计,这期间齐国正式参加的对外战争共14次,试列举如下。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的对外战争往往受到国内斗争的制约,或者成为转移注意力及提高自身地位的手段。

齐国战争史-齐国军事史

我们认为,从整个先秦史的角度来看,应以公元前453年作为战国时期的开始。因为这年晋国的赵、韩、魏三家联合灭掉了势力最大的智氏而三分其封地,实际瓜分了晋国并奠定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但是如果从齐国战争史的角度来看,则应以公元前475年作为战国时期的开始。这是因为在公元前476年,“齐田氏大于公室,齐国之政归于陈恒”[17],田氏代齐实际上已经形成,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

根据军事形势及作战情况的不同特点,我们也可以将战国时期齐国的战争史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357年齐威王即位为战国前期。这一时期齐国受国内政治权力更迭的影响,对外战争在总体上已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而从发生、进行及结果的显著变化来看,战国前期齐国参加的战争以公元前391年(齐康公十四年)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为界,又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历经齐平公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齐宣公、齐康公在位时期。据统计,这期间齐国正式参加的对外战争共14次,试列举如下。

公元前475年(齐平公六年):齐、鲁、郑会于廪丘,共谋伐晋。公元前472年(齐平公九年):齐、晋犁丘之战,齐高无邳率师抵御,齐师败。公元前471年(齐平公十年):晋、鲁联军伐齐,取廪丘。公元前469年(齐平公十二年):齐、郑伐卫。公元前468年(齐平公十三年):晋伐郑,齐陈恒子率师救郑。公元前413年(齐宣公四十三年):齐田白(谥庄子)率师攻魏,毁黄城,包围阳狐。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四十四年):田白攻鲁,至莒和安阳。公元前411年(齐宣公四十五年):田白攻鲁,取一城;田居思伐赵,围平邑。公元前408年(齐宣公四十八年):齐伐鲁,取郕。公元前407年(齐宣公四十九年):齐伐卫,取贯丘。公元前405年(齐宣公五十一年):齐公孙会以廪丘叛入赵国,田布围廪丘,三晋联合往救,败齐军。公元前404年(齐康公元年):三晋攻入齐长城。公元前394年(齐康公十一年):齐攻鲁,取最,韩救鲁。[18]

通过对上述战争进行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这一阶段齐国国内经常发生流血冲突,政变不断,田氏虽然实际上基本控制了齐国的政权,但姜齐公族的影响力尚未完全消失,仍然具有相当实力,并且是各国公认的诸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的对外战争往往受到国内斗争的制约,或者成为转移注意力及提高自身地位的手段。

第二,田氏为了加快夺取姜齐政权的步伐,几代执政者大都在国内实施了一些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国力、军力的进步措施,因此在有限的几次对外战争中,齐军居然胜多负少,并且陆续攻占了鲁西南等地,进一步扩大了版图。(www.xing528.com)

第三,由于此时齐国军事领导权的转移尚未最后完成,国内的斗争被放在首要的位置,执政的田氏集团“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19],并力图搞好与邻国的关系,以减少其取代姜氏政权的阻力,所以这一阶段诸侯国间的会盟争霸及重大军事行动,齐国参加的都相对较少。在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413年的较长时间内,甚至没有齐国军队对外作战的记录,几乎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

第四,随着赵、韩、魏三家分晋局面的逐渐形成,战国前期的政治、军事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新兴力量上台后都积极地谋求向外发展。齐与三晋都有接壤,彼此间发生军事冲突在所难免。各国乘齐国统治者忙于内部争斗、无暇外顾之机,屡屡发起进攻,使齐军遭到一些挫败。特别是魏文侯在位时进行的政治、军事改革,较之同时期田氏集团在齐国的变革更彻底,社会效果更为显著,魏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到齐康公统治末期,齐国在对外战争尤其是与三晋联军的作战中已很难再占到上风。

第二阶段历经齐康公在位的最后几年和田齐太公、田侯剡、田齐桓公统治时期。据统计,这期间齐国正式参加的对外战争共18次,试列举如下。

公元前390年(齐康公十五年):齐攻魏,取襄陵;鲁败齐师于平陆。公元前385年(太公和二年):赵败齐于灵丘;齐攻鲁,破之。公元前384年(太公和三年):齐攻魏,赵救魏于廪丘,齐败。公元前382年(田侯剡二年):赵围卫,魏、齐助卫攻赵。公元前380年(田侯剡四年):齐攻燕,取桑丘。三晋救燕,败齐军。公元前379年(田侯剡五年):赵袭卫,齐救卫。公元前378年(田侯剡六年):韩、赵、魏伐齐至灵丘;齐伐燕,赵救燕。公元前373年(田齐桓公二年)燕败齐师于林营;鲁攻齐,入阳关;魏伐齐,至博陵。公元前372年(田齐桓公三年):卫伐齐,取薛陵。公元前370年(田齐桓公五年):赵伐齐,取甄。公元前368年(田齐桓公七年):赵攻齐至长城;齐田寿率师伐魏,围观,观降。公元前366年(田齐桓公九年):齐、赵战于阿。[20]

通过对上述战争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特点:首先,以田齐太公把齐康公迁到海上为标志,齐国政治、军事领导权的转移已告完成,田氏彻底取代了姜齐的地位,经过努力,田齐太公也得到周王的承认,成为诸侯。但是,齐国并未因此而立即强盛起来,长期以来国贫军弱的不利局面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其次,田齐太公、田侯剡及田齐桓公三代统治者上台伊始,都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扩大田氏影响、争取自身地位及巩固政治权力上,在军事改革方面着力不多,对外战争大都采取守势,至桓公午在位时虽然也采取了某些改良措施,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此时的齐国,不仅国力、军力远逊于强大的魏国,也不如赵、秦、楚等国强盛,甚至不比韩、燕、鲁、卫这样的小国更有实力。最后,这一阶段田氏集团内部也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甚至出现了互相残杀以争夺君位的事件。激烈的内讧,不仅使国内改革的步伐放慢,而且引起了政局的混乱,进一步削弱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使其在与各国进行的战争中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如三晋、燕、鲁等国对齐国连年的进攻,都给齐国以沉重的打击,可以说内忧外患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