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国参战: 春秋前匝战争

齐国参战: 春秋前匝战争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笔者认为,从发生、进行及结果的显著变化来看,春秋前期齐国的战争以公元前684年初的齐鲁长勺之战为界,又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齐国参加的历次战争中,以齐鲁长勺之战影响最大。据统计,这期间齐国正式参加的对外战争共17次,试列举如下。

齐国参战: 春秋前匝战争

根据军事形势及作战情况的不同特点,我们将齐国春秋战争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建立东周王朝至公元前643年桓公去世、齐国内乱为春秋前期。这一时期齐国的对外战争,从总体上看是以逐步扩大势力范围和建立霸业为目的的。而笔者认为,从发生、进行及结果的显著变化来看,春秋前期齐国的战争以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初的齐鲁长勺之战为界,又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历经齐庄公、齐僖公、齐襄公和齐桓公初期。据有关学者统计,这期间齐国正式参加的对外战争共13次,试列举如下。

公元前713年(齐僖公十八年):郑、齐、鲁伐宋。公元前712年(齐僖公十九年):郑、齐、鲁伐宋。公元前706年(齐僖公二十五年):北戎伐齐,诸侯救齐。公元前705年(齐僖公二十六年):郑会齐、卫之师伐盟向,周迁盟向之民于郏。公元前699年(齐僖公三十二年):郑以纪、鲁之师与宋战,齐、卫、南燕之师助宋,齐、宋联军败绩。公元前698年(齐僖公三十三年):宋与齐、蔡、卫、陈之师伐郑,大败郑师。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元年):齐侵鲁疆。公元前693年(齐襄公五年):齐为卫惠公复位兴师伐卫黔牟。公元前690年(齐襄公八年):齐伐纪,纪侯出奔,纪亡。公元前689年(齐襄公九年):卫惠公出奔齐,齐会鲁、宋、陈、蔡之师伐黔牟,助其复位。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十二年):齐、鲁联军围郕,郕降于齐。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元年):齐、鲁战于乾时。鲁庄公为公子纠争位,率鲁军伐齐,鲁师败绩。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齐鲁长勺之战。[9]

我们通过对上述战争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齐国的几代统治者利用王室衰微的有利局面,积极发展经济,扩充武力,结合军事外交手段,不断侵夺邻国的人口、土地,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于是乎小伯”[10]。另一方面,当时齐国国力、军力的发展毕竟有限,加上国君统治的残暴腐败,国内政局时治时乱,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增长速度,致使其影响力基本仍局限于东方。齐国在对外作战中有胜有败,而且多数是作为别的国家的与国参加作战的,甚至在遭到北戎进攻时尚难以单独抵御,依靠其他诸侯国的军事援助才转危为安。

在这一阶段齐国参加的历次战争中,以齐鲁长勺之战影响最大。这次战争的大致情况是:齐桓公即位不久,为报鲁国支持公子纠之仇,不顾管仲等人的劝阻,于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春发兵攻鲁。而鲁庄公听取了大将曹刿的正确意见,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当双方军队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在山东莱芜东北)对阵时,齐军求胜心切,凭借优势兵力向鲁军发起进攻,而鲁军按兵不动,坚守阵地,连续挫败了齐军的三次冲锋。乘齐军士气低落之机,曹刿果断地建议鲁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以逸待劳,一鼓作气,大败齐军,并乘胜追击,把齐国军队赶出了国境。应当指出的是,这次战争虽然是齐桓公即位之初所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但是战后齐国君臣较好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很快就重振军威,走上了图强争霸的道路。(www.xing528.com)

第二阶段基本上是与齐桓公的在位时间相始终的。据统计,这期间齐国正式参加的对外战争共17次,试列举如下。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齐师灭谭,谭君奔莒。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五年):齐以遂不会北杏,灭遂。公元前680年(齐桓公六年):宋背北杏之盟,齐桓公会陈、曹两国伐宋。周王命三国之师伐宋,宋请和。公元前678年(齐桓公八年):郑背鄄之盟,齐会宋、卫之师伐郑。公元前675年(齐桓公十一年):齐会宋、陈之师伐鲁。公元前668年(齐桓公十八年):齐、宋、鲁三国之师伐徐。公元前666年(齐桓公二十年):齐桓公伐卫,责以王命。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二十二年):齐取鄣。齐伐山戎以解北燕危,齐桓公亲征,至令支、孤竹。公元前661年(齐桓公二十五年):齐桓公出师救邢,败狄师。公元前660年(齐桓公二十六年):赤狄伐卫,齐桓公使公子无亏率军助卫戍守。公元前659年(齐桓公二十七年):赤狄攻邢,齐、宋、曹师救邢,败赤狄,迁邢于夷仪。齐、宋、曹为邢筑城,派军助邢戍守。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三十年):齐桓公率齐、鲁、宋、卫、郑、许、曹、陈之师伐蔡,进而伐楚,诸侯与楚于召陵会盟。公元前654年(齐桓公三十二年):齐以郑逃首止之盟,率诸侯伐郑。公元前653年(齐桓公三十三年):齐桓公伐郑,郑请和,齐桓公会宋、鲁、陈与郑世子于宁母。公元前650年(齐桓公三十六年):齐、卫伐北狄。公元前644年(齐桓公四十二年):周王室有戎患,齐会诸侯之师戍周。[11]

通过对上述战争的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齐国卷入列国间战争的次数有所增加[12],并且更多是单独或以召集国的身份参战的。二是随着齐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和春秋首霸地位的逐步确立,它在对外作战中经常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而很少有失败的记录,邻近的一些小国相继被其吞并。荀子说过,齐国在对外战争中曾先后“并国三十五”[13],其中大多数是在此期间完成的。三是齐国君臣巧妙地把同诸侯会盟与对外战争结合起来,通过会盟使各国听命于齐,如果哪个诸侯国敢于背盟叛齐,就诉诸武力,用战争的方式迫使其就范,战争取胜后再通过会盟使战败的对手回到自己的阵营中。可以说,这一阶段齐国成功地运用了打与拉的两种手段,并从中受益极多。

这一阶段齐国参加的战争是以争霸图强为核心的,其中尤以伐楚之战影响最大[14],这次行动是当时齐国军事力量发展的一个高峰。此后齐国军队虽然又打了一些胜仗,但由于管仲、桓公相继去世,齐国内乱不已,国力有所下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军事上再无精彩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