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介绍,齐襄王十九年(前265),田单援赵击秦,后来齐襄王去世,齐国政坛的动荡使田单决定不再返齐,而留在了赵国。
在齐国最困难的时候,田单鞠躬尽瘁,不顾安危,苦苦支撑了三年多,复齐之后,田单并没有为自己谋求私利,而是继续带头奋战在第一线,为民请命,为国分忧,拳拳之心,可昭日月。田单最终不得不离开齐国,给了我们诸多的历史启迪。
(二)善善不进,恶恶不退
“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208]靠着田单等人的艰苦努力,齐国在复国之初勉强维持了几年,也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个别领域里取得的成功和进展,掩盖不了齐国国力总体上的下滑和衰败,就像长空中闪过的几颗流星,难以改变沉沉夜色的黑暗笼罩。
齐襄王即位于齐国国势异常复杂和困难的年代,在田单复齐之初,合原有的莒与即墨两城之力,借一统齐地之威,有可能乘势而上,成就一番事业。令人遗憾的是,齐襄王虽然也给予了田单一定的地位和职务,将其封为安平君兼任齐相,并在貂勃的敦促下杀掉了讲田单坏话的几个佞臣。但他“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209],为人目光短浅,做事昏庸专制,在许多实质性问题上对田单加以牵制和掣肘。特别是他被复国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贪图享乐,渐趋腐败,不思进取,不愿改革,使大好局面付诸东流,使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田单“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不挂冠而去。而百废待兴的齐国,在田单等人离去后,实在无人才可用,内政外交上也乏善可陈,灭于秦军之手只是时间问题了。
(三)深情告别故国
“人君不修其道德,则贤去邪用而国危。”[210]从田单复齐前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对齐国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论者绝对没有理由因为其最终离齐赴赵而怀疑他的人格、批评他的操守。在离开齐国之前,他殚精竭虑,奋力拼搏,立下赫赫战功;在离开齐国之后,他处处维护齐赵友谊,不曾对故国用过一次兵,也不曾受封于赵,甚至在连打两个胜仗之后,不再指挥作战,急流勇退,高风亮节,不能不使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平心而论,假如田单当时不走,也是于事无补的,大厦将倾,独力难支,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田单清醒地看出,齐襄王并不想真正进行改革,他管理不善,政出多门,任人唯亲,治国无方,邪恶势力已日益坐大,而领导集团中的君王后、齐王建之流更是愚蠢至极,腐败透顶,不能共事,不堪为伍。外部则有如狼似虎的秦军,正伺机而来,时时威胁着齐国的生存。面对着内外交困、满目疮痍的齐地,田单站在齐赵边境上,用深情的一瞥告别故国时的心情是难以言状的。
(四)田单是真英雄
“怒发冲冠一曲歌,英雄报国剑横磨。激扬讨虏旌旗壮,愤慨当朝鬼蜮多。”[211]田单毕竟是真英雄,他能够始终以处变不惊的平常心应对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局面。实际上,他的特立独行和坚持改革必然会堵塞一些贪婪者的财路,也会成为一些野心家的阻碍。因此,田单遭到某些权贵的猜忌,遭到无能之辈的嫉恨,遭到既得利益者的谗害,是难以避免的。既然得不到齐王的肝胆相照,得不到朝廷的理解与信任,那么他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离开齐国,全身而退。这一方面显示出田单作为一代名将那种云卷云舒、来去任我的豪迈,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田单坚决不与卑鄙小人同流合污、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凛然正气,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为齐国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田单以自己的悄然离去,避免了朝中矛盾的升级和又一次冲突的发生,延缓了齐国国力的进一步削弱。
(五)英名流芳百世
“孤愤书两表,墨迹犹在;报国秉一心,浩气长存。”[212]田单虽然才华横溢、智勇兼备,并且为齐国的复兴摧城拔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却得不到国君以及齐国王室的充分信任和真正支持,的确令人感到心寒。田单复齐之后的曲折经历,其实并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历史上的许多忠臣良将也有与他非常相似的境遇,比如司马穰苴、吴起、商鞅、孙膑、乐毅、祖逖、岳飞等,不一而足,俯拾即是。三国魏时的李康在《运命论》中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先行者是孤独的,先行者更是伟大的。对于投身改革事业的志士来说,其人生道路本来就是不平坦的,风起云涌,跌宕起伏,蹉跎了他们,锤炼了他们,也造就了他们。至于荣辱毁誉,成败利钝,早已被置之度外!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却并不总是以暂时的成败来论英雄,改革先驱者们的业绩和功勋已永载史册,他们的英名也必将流芳百世!
(六)齐国的迅速衰落
“兴业如同针挑土,败业好似水推沙。”战国末期的齐国,由此前的两强之一迅速衰落为不堪一击的弱国,许多历史学家曾对此感到困惑,议论颇多。而这个历史事实再次揭示了一条真理:腐败和无能是改革失败、事业无成两个最大的原因,在实践中消灭这两个顽症,比在军事上战胜强敌和在经济上克服贫困还要难得多。其往往需要多种因素齐备,一是改革者的献身精神,二是制约机制的建立,三是相关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三者成龙配套,不可或缺。比较起来,田单的个人遭遇还不是最差的,齐襄王也不能算是最暴虐的国君。但同其他诸侯国相比,当时齐国统治集团的成员多数素质不高、无力承担改革的重任是显而易见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机制上和人事上的重大改变,齐国国力总体上的下滑趋势已难以逆转。
(七)成就大业需要良好的环境
“天下卒归之者,盖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213]历史上能够成就大业者,不仅需要有一批良臣猛将,更需要有适于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良好环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联想到春秋时代的管仲,也是一位同田单相似的优秀人才。管仲在齐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大于田单,而且在军事改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从文韬武略各个方面加以比较,管仲并不见得比田单高出多少。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是难以分出谁优谁劣的,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于人才才能的发挥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管仲的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外,与齐桓公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是分不开的,桓管之间的默契配合,相辅相成,恰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假如没有齐桓公的知人善任以及鲍叔牙等贤臣的无私举荐,管仲断难由一个桎梏在身的阶下囚破格当上齐国之相,更不可能在军事领域实行那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八)田单腹背受敌,承受压力
“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214]在《战国策·齐六》中有两段耐人寻味的文字,其一是《燕攻齐齐破》记述: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其二是《貂勃常恶田单》记述: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田单……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公开反对田单的奸臣是九个人,实际上在他们背后肯定还另有人指使,田单一方面要领兵破敌,另一方面要应付歹人的暗算,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朝中虽有人屡进谗言,进行诽谤,但由于田单廉洁自重,奸臣昏君们竟无法找到他的任何缺陷而加其罪。
(九)直烈遭危,自毁长城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215]当时的齐国,虽然朝中风气不正,倾轧激烈,但也不是“洪洞县里无好人”,尚有理解田单、支持改革的智者。在田单无辜遭到陷害之际,也有像“贯珠者”这样的正义之士勇敢地为他鸣不平。连“常恶田单”的貂勃也站出来讲了几句公道话:“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不过,从总体力量对比来看,支持改革的呼声毕竟太弱,没有能真正扭转齐王室对田单的看法,田单终于还是离开齐国到赵国去了。田单假如不主动离开齐国,或许还能保住爵位,倘若谨小慎微、卑躬屈膝,在襄王之后的统治集团中谋得一官半职也不无可能,但是田单绝对不屑于这样做,因为这与他的人生准则和性格特质是不相符的。田单的离去,对于他个人来讲,实际上并无妨碍,而对风雨飘摇中的齐国来说,则是一大损失。直烈遭危,高标见妒,同室操戈,兄弟阋墙,自相残杀,自毁长城!至今重读这段历史,仍令人掩卷叹息,扼腕不已!
(十)明智的选择
“魏刖其足,齐有良谋;楚失其心,汉得良将。”[216]赵国是战国末年相当长的时期内唯一能够真正与强秦抗衡的国家,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当时在赵国,有着比其他诸侯国更适于人才生存、发展的融洽气氛和良好环境。在战争不断的特殊历史时期,军事人才的多少对于各诸侯国尤为重要。在赵国,从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32年,短短的几十年间,竟然汇集了赵奢、廉颇、蔺相如、郑安平、乐乘、庞煖、李牧、司马尚、贾偃等一大批贤臣良将,一时多少豪杰,堪称历史奇观。从春秋时代的“楚材晋用”,到战国末期的齐将留赵,时不同而事相近,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其中特别应提及的是,在齐燕大战中双方的实际指挥者、两位杰出的军事家乐毅和田单,居然先后都聚到赵国同朝为将了。田单一到赵国,立即受到信任和重用,历史证明了他的选择是明智之举。
田单虽然离开了齐国,但是他的复国业绩和对齐国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历史上都被记载下来。齐国灭亡以后,很多文献都被毁掉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书中只有《秦纪》最为完整。而经过战乱和秦火之后,田单这位并非秦将的人物,其事迹史料竟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可见历史终究是公正的。田单开创的战法,被后世许多兵家所习用,田单的英名,始终被人们广为传颂。齐国虽亡,但田单的改革理念和爱国精神鼓舞、激励着齐地人民。田单顽强保卫、战斗近十八年的齐地,历经磨难后重新迎来了英雄辈出和繁荣富强的时代。
【注释】
[1]参见徐勇:《智勇双全的姜太公》,《中外历史》1987年第3期。
[2]第一阶段的主要军事活动为:协助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与商纣王的军队作战,最终灭亡了商王朝,建立起周朝的统治;第二阶段的主要军事活动为:封齐前后所参加的巩固齐国政权和东征平叛的战争。参见徐宇之、宣兆琦:《论姜太公治齐及其对齐文化的影响》,《历史教学》1992年第1期。
[3]参见张秀平、毛元佑、黄朴民主编的《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一书的有关考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4]《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
[5]《荀子·成相》。
[6]《史记·周本纪》。
[7]《史记·周本纪》。
[8]《史记·齐太公世家》。
[9]《史记·齐太公世家》。
[10]参见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页。
[11]《史记·周本纪》。
[12]《史记·周本纪》之《正义》。
[13]《史记·齐太公世家》。
[14]《史记·齐太公世家》。
[15]《史记·周本纪》。
[16]《史记·齐太公世家》。
[17]《韩诗外传》。
[18]《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博闻,尝事纣。”《尉缭子·武议》记载:“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
[19]《史记·齐太公世家》。
[20]《史记·齐太公世家》。
[21]《史记·周本纪》。
[22]《史记·周本纪》。
[23]《史记·齐太公世家》。
[24]参见徐宇之、宣兆琦《论姜太公治齐及其对齐文化的影响》一文的有关考述,《历史教学》1992年第1期。
[25]《史记·周本纪》。
[26]参见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页。
[27]《史记·齐太公世家》。
[28]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保卣》中有“乙卯,王令保及殷东国五侯”的铭文。
[29]《左传·僖公四年》载管仲追述齐国历史的谈话。
[30]《史记·齐太公世家》。
[31]《绎史》卷二○。
[32]如《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楚辞》《孟子》《荀子》《战国策》《六韬》《尉缭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33]参见徐宇之、宣兆琦《论姜太公治齐及其对齐文化的影响》一文的有关考述,《历史教学》1992年第1期。
[34]《史记·管晏列传》。
[35]《史记·齐太公世家》。
[36]《史记·齐太公世家》。
[37]《史记·管晏列传》。
[38]《史记·齐太公世家》。
[39]《国语·齐语》。
[40]以上均参见《国语·齐语》。
[41]《史记·齐太公世家》。
[42]参见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中的有关考证,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3]《国语·齐语》。
[44]《史记·齐太公世家》。
[45]《国语·齐语》。
[46]《春秋·僖公四年》。
[47]《春秋·僖公四年》。
[48]《春秋·僖公四年》。
[49]《春秋·僖公四年》。
[50]《春秋·僖公四年》。
[51]《春秋·僖公四年》。
[52]参见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中的有关考证,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3]参见《左传·僖公十二年》。
[54]《尉缭子·制谈》中有“有提九万之众而天下莫能当者,谁?曰桓公也”的记述。《国语·齐语》中记载齐国当时已“有革车八百乘”。
[55]《国语·齐语》。
[56]《史记·管晏列传》。
[57]《国语·齐语》。
[58]《国语·齐语》。
[59]《国语·齐语》。
[60]《国语·齐语》。
[61]《国语·齐语》。
[62]《国语·齐语》。
[63]《国语·齐语》。
[64]《国语·齐语》。
[65]《史记·管晏列传》。
[66]赵用贤:《管子书序》。
[67]《国语·齐语》。
[68]《论语·宪问》。
[69]另有一些古今学者据《战国策·齐六·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议闵王,斮之檀衢,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一段话认为司马穰苴是战国晚期齐湣王时人。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对史料解读有误而致。上述话中,“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一句,似为论者在追述历史事件,借以指出齐湣王杀“正议”之民后果的严重性,并非说司马穰苴就是湣王同时之人。况且同司马穰苴关系密切并可能保留其部分言论的《司马法》一书在春秋时已广为流传,战国中期经齐威王派人整理后已基本定型,其述作者不应为战国晚期人。
[70]《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71]《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72]《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73]《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74]《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75]《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76]《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77]《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78]《说苑·正谏》。
[79]《说苑·正谏》。
[80]《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1]《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2]《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3]《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4]《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5]《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6]《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7]《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8]《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9]《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0]《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1]《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2]《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3]《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4]《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5]《史记·司马穰苴列传》。(www.xing528.com)
[96]《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7]《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8]《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9]《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00]《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0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02]《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03]参见李零:《齐国兵学甲天下——兵法源流概说》,《中华文史论丛》1992年第50辑。
[104]《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05]参见笔者在本书中对《六韬》所作的专门考证。
[106]笔者认为,《六韬》一书的齐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出土该书残简的临沂银雀山汉墓,其地望在战国中期属齐国故地,说明该书在这一带流传很广。第二,姜太公是齐国的创建者,《六韬》托名姜太公所述作,与齐国必有密切的关系。第三,《六韬》一书的哲学思想与齐国的传统思想吻合,其内容也体现了齐学博采兼收、包容百家的特点。第四,《六韬》书中有谈论如何利用渔业资源的内容(《文韬·文师》);有给军队配备“天潢”“飞江”“浮海”“绝江”等涉水渡河器材的记述(《虎韬·军略》);还有讲述在“与敌人临水相拒”等形势下如何作战的方法(《豹韬·鸟云泽兵》),等等。
[107]《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08]《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9]《荀子·议兵》。
[110]《史记·滑稽列传》。
[111]《史记·滑稽列传》。
[112]《史记·滑稽列传》。
[113]《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14]《七国考·田齐职官》引刘向《孙卿书录》。
[115]参见金德建:《齐威王使大夫述作之〈司马兵法〉析论》,《管子学刊》1989年第3期。
[116]《史记·滑稽列传》。
[117]《史记·滑稽列传》。
[118]《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19]《战国策·齐一·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120]《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2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笔者将在本书其他章节中另作详细考证。
[12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2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24]《孙膑兵法·威王问》。
[125]《战国策·齐一·邹忌修八尺有余》。
[126]《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27]《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28]《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29]关于孙膑故里的具体地址,目前仍有不同说法,有鄄城说、郓城说、阳谷说等,其中以鄄城说影响最大。
[130]有人曾撰文对孙膑的原名进行过考辨,如庄春波《孙膑原名考》(《孙子学刊》1994年第3、4期合刊);周文良、张存俭《孙膑故里话孙膑》(《孙膑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等,但他们的观点尚未得到学界认同,只能供参考。
[13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3]《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5]《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6]《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37]《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38]《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9]《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0]关于桂陵之战的地址,目前学术界看法不太一致。多数人认为在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另有人认为在今河南长垣西南。
[14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2]《战国策·齐一·南梁之难》。
[14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44]关于马陵之战的地址,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争论激烈。先后共有13种说法,目前影响最大的是“郯城说”和“莘县说”。
[145]据《说苑·臣术》记载,邹忌本人曾说过:“忌举田居子为西河,而秦、梁弱;忌举田解子为南城,而楚人抱罗绮而朝;忌举黔涿子为冥州,而燕人给牲,赵人给盛;忌举田种首子为即墨,而于齐足究;忌举北郭刁勃子为大士,而九族益亲,民益富。”
[146]《战国策·齐一·成侯邹忌为齐相》。
[147]《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
[148]《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49]《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0]《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3]《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5]《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7]《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58]《史记·田单列传》。
[159]如《史记·田单列传》引《索隐述赞》评价说:“军法以正,实尚奇兵。断轴自免,反间先行。群鸟或众,五牛扬旌。卒破骑劫,皆复齐城。襄王嗣位,乃封安平。”
[160]《史记·田单列传》。
[161]参见《史记·乐毅列传》。
[162]《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63]《史记·田单列传》。
[164]《史记·田单列传》。
[165]《史记·田单列传》。
[166]《史记·乐毅列传》。
[167]《战国策·齐六·王孙贾年十五事湣王》。
[168]《战国策·齐六·王孙贾年十五事湣王》。
[169]《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70]《史记·田单列传》。
[171]《史记·田单列传》。
[172]《史记·田单列传》。
[173]《史记·田单列传》。
[174]《战国策·齐六·田单将攻狄》。
[175]《史记·田单列传》。
[176]《史记·田单列传》。
[177]《史记·田单列传》。
[178]《战国策·齐六·燕攻齐齐破》。
[179]《史记·田单列传》。
[180]《战国策·齐六·燕攻齐齐破》。
[181]《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182]《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183]《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184]《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185]《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186]《战国策·齐六·田单将攻狄》。
[187]参见《战国策·齐六》中《燕攻齐齐破》及《貂勃常恶田单》的有关内容。
[188]《史记·赵世家》。
[189]《史记·赵世家》。
[190]《战国策·齐六·田单将攻狄》鲍本补曰。
[191]《史记·田单列传》。
[192]《史记·田单列传》。
[193]《史记·田单列传》。
[194]《史记·田单列传》。
[195]《史记·田单列传》。
[196]《史记·田单列传》
[197]《战国策·齐六·貂勃常恶田单》。
[198]《荀子·议兵》。
[199]《史记·田单列传》。
[200]《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201]《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202]《战国策·齐六·田单将攻狄》。
[203]《战国策·齐六·田单将攻狄》。
[204]《战国策·齐六·田单将攻狄》。
[205]《战国策·齐六·田单将攻狄》。
[206]《战国策·齐六·田单将攻狄》。
[207]《战国策·齐六·田单将攻狄》。
[208]《黄石公三略·上略》。
[209]《黄帝四经·称经》。
[210]《戊笈谈兵》。
[211]华钟彦:《题汤阴岳鄂王庙》。
[212]汤阴岳飞纪念馆魏传统题联。
[213]《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214]《黄石公三略·中略》。
[215]郭沫若:《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216]《翠微先生北征录·平戎十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