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国军事史:春秋时期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

齐国军事史:春秋时期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武器装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武器装备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承袭西周时期的制度而略有改变。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军事大国,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的制造、修缮与管理。从出土实物和有关文献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齐国的武器的确以锋利耐用而闻名天下。春秋前期,各国军队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是,在战争中由士卒自备衣物,自带粮草,而不轻易征用敌对国的物资。

齐国军事史:春秋时期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

(一)武器装备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武器装备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承袭西周时期的制度而略有改变。重要的武器装备原则上仍由国家统一监制、管理。当战争爆发时,分发给出征的将士们,待战争结束之时,再一一清点后交还国家,由专人负责存放、修缮、制造。春秋末期的大军事孙武在《孙子·作战篇》中所说的“取用于国”,反映的应当就是这样一种武器装备的管理体制。但与西周时期稍有不同的是,春秋时期除了各诸侯国在都城中建有存放武器装备的“武库”之外,一些有势力的卿、大夫敢于同国君分庭抗礼,在各自封地的都邑中也建有“武库”,他们制造、存放的武器装备专供自己的私属武装使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

郤宛直而和,国人说之。鄢将师为右领,与费无极比而恶之。令尹子常贿而信谗,无极谮郤宛焉……曰:“令尹好甲兵,子出之,吾择焉。”取五甲五兵,曰:“置诸门,令尹至,必观之,而从以酬之。”及飨日,帷诸门左。

这条材料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卿、大夫家存有大量武器装备的事实。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中曾考证:“古车马兵甲等武装皆藏之贵族府库及厩,战时则出之以授土民之应军役者。”[55]他也注意到春秋与西周两个时期在武器管理体制方面的微小差异。春秋时期各种武器装备一般都由诸侯国国君或有势力的卿、大夫设置的手工作坊生产制造,并铸有监制者的族、地铭记,武器管理的专职官吏较之西周时期也有了更细的分工。

随着科技平和制造技术的提高,春秋时期各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有了不少新的发明和改进。兵车的制造比西周时期的种类更为齐全。舟船的建造质量提高很快,已具有沿海航行数千里的能力。大型的攻城器具和军事工程设施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当时的武器虽仍以青铜的为主,但已有少量铁制兵器投入使用。根据“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56]的战术思想,步兵作战时,同伍之人分别配置有五种不同的兵器,一般为:弓矢、殳、矛、戈、戟。具体分工是:“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57]至春秋中后期,一些新武器如长剑、弩、带钩以及石[58]等开始使用。

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军事大国,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的制造、修缮与管理。当时,齐人认为,武器装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军事实力的强弱和战争的胜败,“兵不完利,与无操者同实;甲不坚密,与伐者同实;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实;射而不能中,与无矢者同实;中而不能入,与无镞者同实”[59]。从出土实物和有关文献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齐国的武器的确以锋利耐用而闻名天下。(www.xing528.com)

为了确保武器装备的供给,齐国还建立了相应的制度。据记载,管仲在回答齐桓公关于“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60]的询问时,就曾提出过使齐国“甲兵大足”[61]的办法:“轻过而移诸甲兵。”“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小罪谪以金分,宥间罪。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62]从整个春秋时期的情况来看,齐国国势强盛,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技术和冶铁技术进步很快,齐都临淄的冶铁遗址面积多达40万平方米,在春秋末年成为著名的手工业中心。[63]

(二)春秋时期齐国军队的后勤保障制度

后勤是军队行动的生命线,没有可靠的后勤保障,军队就会丧失战斗力,甚至无法生存。春秋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军队的后勤补给及其器具配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逐渐制度化了。《孙子·军争篇》在谈到后勤问题时指出:“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春秋前后期,由于战争规模和持续时间变化较大,兵役制度和军赋制度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各国军队军事物资特别是军粮辎重的补给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齐国有比较典型的表现。春秋前期,各国军队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是,在战争中由士卒自备衣物,自带粮草,而不轻易征用敌对国的物资。著名的齐国兵书《司马法》所说的“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64]就体现了这一时期军事后勤补给的基本特色。春秋中期以后,情况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场战争所持续的时间和出征作战的距离都普遍加长了,单靠自带粮草已不可能满足军队的需要,而依赖长途的后勤补给线“千里馈粮”[65]也相当困难,因此这一时期的军事家大多采用“因粮于敌”[66]的办法筹集物资,《孙子·作战篇》中即提出:“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这种颇为有效的后勤补给方法,虽不得已而为之,却可节省军费,使“军食可足”[67],所以在春秋中后期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战争使用兵车较多,也有少量的骑兵出现,再加上运输及通讯方面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后勤保障需要大量的合格马匹。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畜养战马,而齐国在这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管子·小问》记载:“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管仲对曰:‘此驳象也……’”可见齐人对好马的崇拜。另外,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河崖头村西发掘的春秋齐君大墓中,发现有一次杀掉的600多匹殉马,也可证明齐国当时养马业的高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