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利用饥饿的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他发现,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他将食物给狗看,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同时伴随食物反复给予狗同一个中性刺激(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之后,仅仅铃声的单独出现亦可以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也就是,狗就逐渐“学会”了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狗的先天性生理过程,而声响能够引起唾液分泌,则是源自狗的个体经验。此时,学习出现了。所以,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在巴甫洛夫看来,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种事项:(1)中性刺激。指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存在,即条件刺激(CS),如实验中的铃声。(2)无条件刺激(UCS)。指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反应,即本能。(3)无条件反应(UCR)。指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如试验中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4)条件反应(CR)。指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如试验中的狗在没有食物,仅有铃声的情境中的唾液分泌。当两个刺激在空间和时间上密接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经过无条件刺激密接条件刺激出现数次,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个中性的条件刺激的单独出现即可引起条件反应。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被巴甫洛夫称为强化。一旦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还可以在S-R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S-R联结,即次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起多级的条件反射。
但是经典条件反射具有某种局限性。巴甫洛夫经过试验,将经典条件反射的原则总结为如下几点:(1)习得(acquisition):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强化条件反应。(2)消退(extinction):如果对条件刺激反应不予强化,经过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3)自发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又称自然恢复作用。指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4)泛化(generalization):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5)差异(discrimination):生物体在相识刺激间的辨别随着辨别训练而变得非常敏锐,继而逐渐具备辨别相似但不同刺激的能力。(www.xing528.com)
因此,若想主动地建立经典条件反射,必须经常对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强化。如果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出现抑制。抑制的形式主要有消退抑制和泛化抑制两种。这在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犯罪心理来说,有一种经典条件反射的例证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即移置攻击型强奸犯(displaced aggression rapists,也有研究称其为移置愤怒型displaced anger或愤怒报复型强奸犯anger retaliation rapists)的犯罪心理。此类强奸犯进行的攻击主要是暴力性的,不显示或者很少显示性的成分。这些男性通过强奸行为对妇女进行伤害和羞辱。被害者受到兽性的攻击,并遭受诸如咬、割和撕等虐待性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尽管被害者可能具有某些吸引攻击者注意力的特点,但是对攻击者而言被害者完全是一个陌生人,只是碰巧成为最容易得手的目标。已有证据指出,对这类强奸犯的反抗只会使他变得更加暴力。这类罪犯在攻击过程中反应出如下的行为特征:(1)存在与性无关的高度攻击,或者通过言语以及身体的攻击表达愤怒,而这种攻击明显超出了强迫被害者屈服所必需的程度。(2)有明确的言语或者行为的证据表明罪犯有意贬损或者侮辱被害者。(3)没有证据显示这种侵害行为是充满色情的,或者罪犯通过这种伤害行为获得了性满足。(4)这种侵害行为没有集中在那些和性有关的身体部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为:许多强奸犯已结婚,但在其生活中他们对女性的心态是矛盾的,愤怒和周期性的暴力通常他们和女性之间关系的特点。认为女人是敌对的、苛求的和不忠实的。并且,他们通常选择那些他们认为是活跃的、自信的和独立的女性作为性攻击的目标。工作经历是稳定的,通常还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成功。通常,他们的工作是很“男性化的”,诸如开卡车、做木匠、建筑师或者机械工等。典型的是,强奸犯事前经历了一件令他们感到心烦或者恼怒的事情,特别是与女人及她们的行为有关的事情。和其他强奸犯的童年相比,移置攻击犯的童年通常是混乱和不稳定的。许多罪犯在身体上或情感上被忽视了。相当数量的罪犯是被收养的,或者是被放在寄养家庭。大约80%的罪犯生活在单亲家庭。[17]虽然现有研究多用唤起来分析强奸犯罪人为什么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犯罪动机。但是不可否认,在具体的情境中,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条件反射泛化现象。犯罪人建立某种条件反射以后,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因此当犯罪人遇到那些活跃的、自信的和独立的女性,她们看起来似乎具有某种敌对的、苛求的和不忠实的特征,这些女性在犯罪人身上引发了泛化的效应,且与犯罪人之前遭受的条件刺激越是相近,就越容易遭受到攻击。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这一点。在一项研究中,让一个焦虑者与一个陌生人一起在一间房间里等候,这两个人之间虽然没有交流,但焦虑的被试对陌生人的形象作了消极评价。研究者推断,这是由于焦虑与陌生人的偶然联结,使焦虑者产生了对那个人的消极反应。[18]对于这种类型的犯罪人,要求被害人在情境之外事先进行预防,是很难做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