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主义:人格与犯罪,科学方法的观察与验证

行为主义:人格与犯罪,科学方法的观察与验证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行为主义强调科学性,认为只有可以观测到的行为才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才是进行严谨、系统的研究的基础,并采用科学方法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一种人性观的行为主义,则认为人类行为与其祖先之间只有量的差别。例如,在使用观察方法来解释人类行为的进路上,行为主义并不是首创。

行为主义:人格与犯罪,科学方法的观察与验证

1913年,约翰·B.华生(John B.Watson)在《心理学综述》上发表名为“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的文章对行为主义首次明确地进行了论述,被视为行为主义(behaviorism)正式诞生并兴起的标志。他提出,那些对于意志、精神、价值观、顿悟和思维的研究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只有能够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并且唯有遵循严谨的科学方法才能够完成这一目标。那些“心智”以及所有相关的模糊概念不能被观察及测量,因此应该将这些主题剔除。心理学的基本目标在于理解、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外显的行为。即使是思维,也应该视为一种语言。因为这种“无声的语言”伴随着声带的轻微震动。

华生的观点来自当时非常盛行的对条件反射的研究。自从巴甫洛夫用实验证明动物可以把外界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的其他事件相连接,从而对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经典条件反射)以来,尤以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的激进行为主义流派认为即使行为的内在原因也是对情境的条件反射。在其争议最大的著作《超越自由与尊严》中,斯金纳提出人的行为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刺激与强化作用。被传统人文研究所称颂的人的自由与尊严,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人都无时无刻不处于环境的各种控制之中,其行为既要受到各种刺激的制约,也要受到各种行为后果的影响。例如,传统的价值观认为接受强制的药物治疗是不自由的。但是如果政府以减刑等诱使囚犯自愿接受药物实验,此时人就会茫然而不知所措。可见通常所说的自由不过是摆脱了有害的事物或不利的控制,而并非摆脱了一切控制。人的尊严也来自于环境中的各种客观相联系的作用,尤其是产生于别人对自己的褒奖。因此人的绝对尊严也是不存在的。传统人文研究以主观感觉来判断价值,“感觉”好的东西就有价值,“感觉”不好的东西就没有价值。而实际上同一刺激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使我们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根本不可能获得始终一致的感觉。那些所谓“好”的东西不过是能产生正强化的东西,即正强化物;“坏”的东西不过是负强化物,即当我们逃离和避开它们时,我们的行为就会受到强化。这不是主观的、内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感受,而是客观的强化性。[13]

因此,一定要区分作为一种人性观的行为主义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行为主义强调科学性,认为只有可以观测到的行为才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才是进行严谨、系统的研究的基础,并采用科学方法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那些不能证实或者证伪哲学式的思辨不利于心理学的发展。用简单的内在原因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并不能真正说明这些行为的根源。如某人因为友善或者好斗而具有某种行为表现,并不能说明友善或者好斗来自于哪里。作为一种人性观的行为主义,则认为人类行为与其祖先之间只有量的差别。虽然动物的反应过程比较简单,人的反应过程比较复杂。但是动物和人最终只能——对环境做出反应,只要经过严密细致的研究,复杂的人类行为能被分解成许多简单的行为链,从而得到分类和处理。所以,应用与人类相近的动物如猴子、老鼠鸽子进行研究,能够揭示出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法则。可见,作为一种人性观的行为主义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人始终不能掌握控制权或者自我决定,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不过是神话罢了。[14]因此,行为主义虽然有其合理性,包括其有助于我们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改善,如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对于矫正机构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改进,但是不可将其作为人类知识的终点,也不能全部照搬。(www.xing528.com)

事实上,任何一种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结论,都只是达到真理的一个阶段。例如,在使用观察方法来解释人类行为的进路上,行为主义并不是首创。区别只是使用的方法是否具有某种“科学性”。例如最早使用“社会模仿”这一概念来解释犯罪原因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他基于观察得出:模仿是先天的,是我们生物特征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模仿而使行为一致。一切社会过程都是个人之间的互动与模仿。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2)几何级数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15]

模仿这一概念确实可以解释一部分人类行为,如关于“街头法则”和暴力亚文化的分析。[16]但是这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社会现象。仅举一例:自2004年出版界推出一本名为《狼图腾》的书以来,以狼为核心符号、图腾、宗旨的企业文化甚至社会文化充斥国内大小企业、各大媒体。狼成为企业家、文化研究者们的新图腾。人不仅模仿人,还在模仿动物。在人模仿动物的时候,并不是模仿每一种动物,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在模仿动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话可以恰如其分地形容这种现象——文以载道。仅仅是观测,就可以发现,人类行为的获得确实有一部分来自于模仿,也有一部分来自于构建。模仿的内容不仅是模仿人,也在模仿动物,如仿生学,还在模仿自然,如人工操纵天气景观设计。但是除了简单的生存活动之外,社会活动则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人的心理认知和价值选择。所以,即使是科学的方法也不能宣称已经发现了终极真理。行为主义方法可以解释人类行为中的一些方面,但是行为主义的人性观是有问题的。因此只能有限度地接受这一点:相对于人格的形成,学习有某种强化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