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与犯罪:媒体对犯罪的直接影响

人格与犯罪:媒体对犯罪的直接影响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体对犯罪的影响是最近几十年心理学和犯罪学中的重要主题。在这项经典研究中,班杜拉将66名4岁儿童分为奖励攻击组、惩罚攻击组和控制组三组,每组各看一段长达5分钟的小电影。在电影中,一位成年男子对地上的充气娃娃进行了言语和身体上的攻击,包括踢、打等行为。但是如果结合班杜拉后续实验则清楚地表明,儿童缺乏对此类现象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则是影响其行为的更为直接原因。

人格与犯罪:媒体对犯罪的直接影响

“4月6日晚6点左右,江苏省东海县石榴街道麻汪村8岁的冉冉和5岁的浩浩兄弟俩和9岁的同伴顺顺一起玩耍时,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剧情,玩起了‘绑架烤羊’的游戏。冉冉和浩浩被绑在树上后,顺顺点燃了树下的树叶,由于当天风大,火一烧着便失去控制,顺顺无力救助,结果导致冉冉和浩浩被严重烧伤。”[45]这样的新闻并不鲜见。之前也有过儿童观看《还珠格格学习小燕子“玩上吊”因而失去性命的报道,在穿越剧大行其道之时也不乏少男少女为了“穿越时空”而自杀的事例。对此,有呼声称许多未成年人正是从影视中学会作案手段,并动辄以暴力解决问题。以至于当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妥善处理。他们不知道除了大打出手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因此,应该在儿童节目中杜绝暴力等儿童不宜的情节,以防止这些镜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少年观念、性格和行为的形成,还会影响其成年后的行为。

媒体对犯罪的影响是最近几十年心理学犯罪学中的重要主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65年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Bobo doll实验。在这项经典研究中,班杜拉将66名4岁儿童分为奖励攻击组、惩罚攻击组和控制组三组,每组各看一段长达5分钟的小电影。在电影中,一位成年男子对地上的充气娃娃(Bobo doll)进行了言语和身体上的攻击,包括踢、打等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放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这项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可以通过观察而习得。这个结论和大众的一般认识吻合,似乎是不证自明的。正如大众对学者尤其是社会学者的经常性质疑:“你们花着政府拨付的经费,却用一些不靠谱的方法来研究老太太都知道的东西。”或者是善意的调侃“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问题的关键在于,并非常识一定错误,而是常识不能只是一种事后解释。人们可以在事后轻松地寻找到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对之进行非常圆满的解释,甚至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验证这一事后发现的原因的有力佐证。正如华生医生对福尔摩斯所说的一句名言:“任何事情一经解释便觉得稀松平常。”可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经验归纳、甚至是“理性”总结,可能在预测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典型的例子,如相信梦境是命运的预兆,生辰八字和名字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从而通过改名、悬挂吉祥物来改变命运。

回到班杜拉的实验,实验结果是否意味着,看到榜样受奖励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儿童习得更多攻击性行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班杜拉在这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想起榜样的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表明,这两组儿童在模仿攻击性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异,都能同样精确地显示出榜样的四种攻击性行为的顺序。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得到的奖惩不同的结果,只是影响到儿童模仿的表现,而对学习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下,儿童同样也习得了这种行为反应,只不过没有同样地表现出来罢了。这一结论看似不难理解。但是如果结合班杜拉后续实验则清楚地表明,儿童缺乏对此类现象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则是影响其行为的更为直接原因。因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采取影片分级制度,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恰当提示而不是简单地标注“本片纯属虚构”,则是减少此种悲剧的更为有效的措施。(www.xing528.com)

犯罪心理学对影视节目与人们的攻击行为的关系的研究则更为深入和系统。比如,通过对不同情境下的攻击水平进行测试,现有很多研究表明,看过较多暴力影视节目的人所表现出的攻击行为确实多于看暴力影视节目较少的人。这似乎与之前的常识相一致——观看暴力影视节目的人会变得更具有攻击性。但是仅凭这样一个向度的关系检验还不能证明“观看暴力影视节目会使人变得更富有攻击性”这一假设。例如,这些看暴力影视节目较多的人可能是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富有攻击性,他们能够从枪杀、殴打和洽谈暴力情节中得到快慰,所以他们看此类影视作品的频度较高。对此疑问的进一步研究已经表明,攻击性的儿童与非攻击性的儿童相比,观看的暴力影视节目更多,对暴力角色的认同度也更加高,并且更愿意相信影视中的暴力是真实生活的反应。Berkowitz在1970年的一项研究中说道:和那些不常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相比,那些严重依靠攻击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人受到暴力影视作品的影响更大。而具有极端攻击性的成人,往往会被节目中的暴力场景“深深吸引”。[46]可见,一些人更容易受到暴力影视节目的影响。对于这类人,减少其接触影视暴力节目的机会,在其观看暴力影视节目时给予相应干扰,如插播更多的广告、观影过程中家人与其交谈、观看时周围光线不要过于阴暗,以及家长行为模式的改变,如不依赖暴力解决问题,对于预防此类人的暴力攻击行为是更为有效的对策。

需要指出的是,对媒介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电视、广播,从更宏观的意义上来说,语言文化、身份等也是媒介。在媒介维度的存在中也存在着控制与权力、支持与排斥、差异与应对等多种生存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