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连续体与犯罪:个体差异及行为变化

人格连续体与犯罪:个体差异及行为变化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测量个体在人格上的差异。米歇尔的论点则提醒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的行为确实不一致。当然米歇尔并非主张摒弃人格理论,而是将行为视为情境、个人对于情境的解释及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人格连续体的理解,仍需注意如下三点:第一,人格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即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人是矛盾的存在,人格既是稳定的,也是发展的,不能等同于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神经质也是一种稳定的人格。

人格连续体与犯罪:个体差异及行为变化

特质流派综合运用了综合观察、自陈问卷、实验和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科学地研究对象本身的行为特点以探讨人格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测量个体在人格上的差异。米歇尔的论点则提醒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的行为确实不一致。当然米歇尔并非主张摒弃人格理论,而是将行为视为情境、个人对于情境的解释及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贝姆(D.J.Bem)和艾伦(A.Allen)的研究,人们在有旁观者在场的时候以及处于熟悉情境之中时,行为非常一致。一些人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比其他人更高。尽管特质是稳定的,但如果缺乏情境信息,特质对预测行为便没有任何用处。当然不同的情境对人的重要性、对行为的影响也不同,有些情境更易与人格维度产生相互作用,有些情境则不然。例如在高度强制性的环境中,一个人在巨大压力下所表现出的某种行为方式便不会显示其真正的特质。然而另外一些情境却能使人的行为表现出更大的变化性,并且个体行为—致性也很明显。有些人更易受情境的影响,当特质与其表现的情境相适应时,我们对行为的预测的准确度就大为提高。[51]津巴多则指出:用人格测试测得的人格特质在所有影响行为的因素中只占不到10%,这个比例的确非常小。不过,不要错误地认为剩下的90%都是情境因素。情境因素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也十分微弱。当情境中的线索非常微弱或含义模糊的时候,人格因素对于行为的影响最大。当情境十分清晰明了的时候,人们做出反应的差异就会变小。[52]因此可以承认人格的稳定性。此处对人格的理解最好不要落入概念与名称之争。外向或者内向这些词语只用来说明人格,而不是人格本身。如果将对人格的描述等同于人格,不仅会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且在人类的符号传递过程中,就会出现之前的提到的疑惑:“一个好人突然变成了罪犯。是这种绅士、安静、羞涩、本质善良导致了突然犯罪吗?”[53]显然这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疑惑,而不是事实本身。

对于人格连续体的理解,仍需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人格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即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这是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的暂时稳定性。人是矛盾的存在,人格既是稳定的,也是发展的,不能等同于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否则,就无法理解有一种人格的特点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www.xing528.com)

第二,虽然“没有人会真的怀疑生活是合乎逻辑的,我们觉知自己和他人都是相当稳定的个体,具有真实的同一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54]但人格的稳定性并不完全等同于自我认知。换言之,一个认为自己情绪多变、性格在短时间内变化很大的人,可能在实际的行为反应和内部过程上是非常稳定的。神经质也是一种稳定的人格。

第三,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现出的行为具有“相似性”。某研究调查了一批正在加利福尼亚州某监狱服重刑的犯人,其中10个人是冲动型杀人犯,都是第一次犯罪,9个是有前科的杀人犯,还有16个因为其他非暴力犯罪案件而入狱。对他们进行人格评估测验的结果证明了研究者的假设,不同类型的犯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冲动型杀人犯具有害羞、被动和过度自我控制的人格特点,惯犯型杀人犯则具有攻击性强和缺乏自我控制力的特点,而且不会认为自己害羞。访谈和个性测量的结果都表明,那些平时不声不响并过度自我控制的人一旦失去控制,就可能变得极具攻击性。他们的攻击行为可能是由于很小的刺激或挫折引起的,但实际发泄出来的则可能是自己心中被压抑多年的愤怒:终于有一天,他们放弃了对自己行为的严格控制,一股狂怒爆发出来。这些人在杀人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完全失去控制,而且,他们在案发后往往会因极度的情绪作用而部分(甚至全部)地遗忘他们的所作所为。相比之下,那些有前科的罪犯的行为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尽管同样是在杀人,但他们没有过度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也是达到目的便停止。一般情况下,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受了骗或别人背叛了自己,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局面改观或维护住男人的尊严[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