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与犯罪:发展过程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人格与犯罪:发展过程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追求主要目标时,统我追求使整个人格特征化,使人格获得统一。知者自我综合了所有的统我机能,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所以,奥尔波特的结论是成熟的人格有一个发展过程,仅在成年期才可能实现。人格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对于人格特质形成的年龄趋势,卡特尔认为,自我和超我是在二岁至五岁发生的,并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危机时期,此时的经验对人格的形成特别重要。

人格与犯罪:发展过程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奥尔波特把人格视为一种动力组织,它由生物结构和心理结构(如个人倾向等)所组成。人格的各个方面都是连续的并正在组织建构中,这就意味着有一个假设的人格组织机构使人格特质统一和整合成为一体。它曾经被称为灵魂、自身(self)或自我(ego)。奥尔波特认为这些用语都太晦涩,因而将之重新命名为统我(proprium)。统我包括使个人具有独特性的所有事实,包括人格中导向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统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发展成的。完善的统我在个体发展中经历了八个阶段:(1)躯体“我”的感觉(sense of bodily self)阶段。一岁时婴儿逐渐地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当我们饥饿、困倦和碰触到物体时会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局限性,躯体“我”的感觉为我们的自我觉知提供了一个固着点(或凭据点,anchoring point)。(2)自我同一感(或自我认同感,sense of self-identity)阶段。儿童在二岁时认识到虽然身体在长大,经验在变化,但自己仍然是同一个人,即认识到自我在时间上的延续性。自我同一感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当孩子学会自己的名字时,名字就成了他的自我同一感的支撑点。“今天我记得我昨天的一些思想,明天我会记得我昨天和今天的一些想法;我敢肯定它们都是同一个人——我自己的想法”。(3)自尊感(sense of self-esteem)阶段。三岁时儿童知道能独立地做一些事情,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到自豪。这一阶段具有典型的否定性,儿童往往要寻求全面的独立,并摆脱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监护。(4)自我扩展感(sense of self-extension)阶段。四岁时儿童的自我意识被扩展到外部事物上,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且玩具宠物、房间、父母、兄弟姊妹也同样属于他自己的。自我扩展的最早发展阶段是自私的,后来则不一定。(5)自我意象感(sense of self-image)阶段。四至六岁时儿童出现按头脑中自我意象行事的认识。自我意象有两种成分:要求儿童扮演习得角色的期待和寻求获得对未来的某种热望。此时儿童形成了“好的自我”和“坏的自我”的道德感参照系。此时儿童学习去做大人期望他们做的事,并避免遭到反对,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提出愿望。(6)自我理智调适感(sense of self as rational coper)阶段。六至十二岁时儿童开始逐渐觉察到自我是能够克服外界,用理智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他们喜欢检验自己的智力技能,还会武断地相信自己的学校、家庭、同伴是对的、好的。(7)统我追求(propriate striving)显露阶段。从十二岁起儿童形成未来目标,开始以经由生活标的选择以追求自我提升、组织自己的生活。

从治疗的角度看,奥尔波特把人类的动机区分为统我动机和外周动机。外周动机(peripheralmotives)是指向基本需要(如饮食、御寒等)获得满足的努力,要求立即得到满足以降低紧张,是简单的自动行动。统我动机(propriate motives)则是自我涉入(ego-involved)行为,要求我们对重要目标的紧张关注以及努力地提高和维持。当追求主要目标时,统我追求使整个人格特征化,使人格获得统一。所以“长远目标的拥有,被视为一个个人存在的中心,它使人类和动物相区别,成人和儿童相区别,健康者和病人相区别。”统我追求的出现是儿童从“必须”意识向“应该”意识的过渡。但是这一过渡并不是自动的,不少人在年龄上已是成人但行动却仍为儿童,他们按照父母和权威者的指令行事而没有学会依据自己的判断并调整自己的行动去获得竞争目标。(8)知者自我的显露(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knower)阶段。当自我认识到已统一并超越了自我的前述七个方面时便出现了知者自我。知者自我综合了所有的统我机能,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此时自我已能同时操纵前七个方面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所以,奥尔波特的结论是成熟的人格有一个发展过程,仅在成年期才可能实现。健康的或成熟的人在性质上不同于病态的或不成熟者,原则上是不能由动物、儿童或神经病研究引申出来的。[40]

卡特尔在同意遗传与环境均为人格的决定因素的同时,还探讨人格特质形成的年龄趋势。他创造了多重抽象变异数分析法(multiple abstract variance analysismethod)来分析人格测量得到的数据,以确定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在每一种特质中的比率。例如,他发现遗传对智力特质的影响约占80%至90%,对神经质的影响也相当大但只有智力特质的一半。整个人格约有2/3决定于环境,1/3决定于遗传。在人格的形成中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相对于整合学习来说对人格形成并不重要,因为这两种学习一次只考虑一个刺激或一个反应,整合学习“则是在学习一套有层次组织的反应或反应的组合,能给整个人格以最大的满足,而不仅仅是满足一种驱欲”。在影响整个人格结构的层面上,整合学习属于人格学习(personality learning)或结构学习(structured learning)。(www.xing528.com)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先天特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他的人格的可变性。卡特尔发现了生物社会性均数的强制性原则(principle of coercion to the biosocialmean),即遗传造成的差异与环境造成的差异之间呈负相关,这表明社会对先天不同的人所施加压力是使他们均趋向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例如天生支配性强的人,社会鼓励他不要那么支配人;而对天生较服从的人,则鼓励他表现得自我肯定一些。对于人格特质形成的年龄趋势,卡特尔认为,自我和超我是在二岁至五岁发生的,并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危机时期,此时的经验对人格的形成特别重要。在六岁至十三岁阶段,儿童起初是无忧无虑的,继续发展自我,并把爱扩展到对父母和其他人。到了青春期身体结构发生的迅速变化增加了情绪的不稳定性,对社会产生难以把握和对性的兴趣,也产生了利他主义和对社会做贡献的念头。二十五岁至五十五岁是成熟阶段,也是基本人格很少改变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生理机能(如视、听、新陈代谢)有所下降,但经验的积累可能导致创造力的增加和情绪稳定性的增加。这一时期也是调解适应期。[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