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期,心理学领域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弗洛伊德学派,更多关注神经症和精神病人,强调病态的行为,认为人主要受本能驱动。一种是行为主义学派,用老鼠、鸽子来研究人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就如同实验室中的老鼠对于刺激做出的反应一样,人也只是在环境中做出反应而没有主观控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两种观点都是很难接受的。将人性中一些重要的方面忽略掉,只将人理解为本能的或是受控的,无异于将人等同于“流涎的狗”“木偶”“把人当作动物一样摆弄和操纵”,未免过于悲观,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也是社会大众难以接受的。彼时在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也成为人本主义思想的来源。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的终结,人们发现了自己“无家可归”。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感,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如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等许多的问题。对此,存在主义的回答是: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最著名的表述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萨特的另一句名言是:“他人是地狱。”即是说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他人是地狱”。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影响了心理学家的观点,一些心理学家重新思考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拉伯罕·马斯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